韓版偽書上了黑名單
據《文匯讀書周報》報道:在3月15日至21日上海書城舉辦的“韓國正版圖書展銷會”上,由上海書城與《文匯讀書周報》推出的“為正版喝彩——讓韓國偽書現形活動”同時舉行,《壞小子》等8本書上了“偽書”名單得以公布。第一批“韓國偽書”名單是:《第5代帥男孩》、《這個男孩有點野》、《那個笨蛋男生》、《壞小子》、《那家伙好》、《愛他就去追》、《轉學前的約定》、《偶得酷學長》。這些小說幾乎都有“韓國2005年網絡小說排行榜TOP10”、“韓國最具人氣的網絡激情浪漫愛情小說”等宣傳,但在韓國網絡及書店中,卻完全找不到相關資料。
教材招投標別成虛假投標
據《南方日報》迅之的文章:習慣了超額利潤,無人愿意輕易放棄,而管理手段本身又都是“行政措施”,對已形成“市場”效應的現象,并不像計劃時代那樣管用。而“教材出版發行招投標”改革,才算是以市場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市場化”必然要多元化,打破“壟斷”,才會形成競爭。如果沒有競爭,就無法形成博弈,也難以使過高的教材價格降低。
不過,我們現在需要關注的,是公開招投標千萬別走某些虛假投標的老路,讓潛規則橫行。那樣的話,壟斷充其量只是換個“公平”的面孔出現罷了。
免費教材該蓋印章嗎?
據《長沙晚報》報道:長沙市義務教育階段近10萬貧困生享受到了中央和地方提供的免費教材,只是,與其他學生領到的課本不同,他們的課本上蓋有一個“本書由國家免費提供”的印章。蓋上這么一個章,并公示受助者名單,是國家有關部委的規定。公示名單可以理解,而蓋上這么一個章,能起到多大作用呢?有必要通過這種方式時時刻刻提醒這些孩子“他(她)沒有為這些書本付錢”嗎?為什么想不到,此舉將傷及這些孩子的自尊。
義務教育就是免費教育,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有權利要求國家免費提供給他們受教育的機會,免費提供給他們教學用具。
中國科普雜志科普不“普”
據新華社:有著27年歷史的《科學美國人》中文版在2005年底由于美方提出停止繼續版權合作而停刊。據透露,美方終止合作的主要原因是“不滿意中方的發行量”和雜志營業額。事實上,停止版權合作并非《科學美國人》一家。前些年,一批國外的科普名刊相繼被引進到中國,經過一番 “折騰”之后,都顯得“水土不服”。
專家認為,雜志特別是科普期刊的“市場尚在發育當中”,如果中國的科普雜志是大眾價格,郵局不搞壟斷、限制雜志社的自主征訂,并且建有高效的校園發行網絡,改變發行渠道不暢、發行網點少的狀況,那么市場會越來越大的。
我國的科普期刊沒有占有預期市場份額,主要還有傳播方法的問題,片面講述科學研究的結果,不重視科學研究的過程的展示,易于使讀者“婉拒”。
打擊偽書要一追到底
《華南新聞》發表傅新的文章說:炮制、出版、銷售“偽書”,相當于制假販假,形同于商業欺詐,侵害了廣大讀者的權益。而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從《沒有任何借口》、《執行力》開始,“偽書”一直在國內圖書市場上泛濫著,并不斷有“偽書”被曝光、被禁止銷售,可是,卻從沒聽說哪家出版社、哪個書商因為制假販假受到了懲處,沒有哪個部門去追究出版社、書商的責任,去打擊這些欺詐者、侵權者。讀者劉明狀告中國民航出版社等單位勝訴,也只是國內首例“偽書”訴訟案,艱難漫長的訴訟也只得到了區區200多元的賠償。
另類名著泛濫 危害青少年
據《解放日報》報道:最近,一些搞笑、無厘頭讀物又在孩子們中間大行其道,成了競相傳閱的“暢銷書”,這些讀物大都借“名著”的外殼,讓古人行現代人之事、說流行語言,“顛覆”的同時,產生搞笑效應。比如,在“另類”《西游記》里,孫悟空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所謂的仙丹竟然是“偉哥”;在《Q版潘金蓮》中,潘金蓮和西門慶自幼青梅竹馬,武大郎成了暴發戶;《Q版三國》里,楊修被派去參加“幸運52”等等。
“另類名著”泛濫,會使青少年對真正的名著產生排斥心理,對崇高、美好、真實等價值產生懷疑,因為先入為主的閱讀心理以及錯誤認知,會使孩子在面對真正的名著時覺得虛假,進而自覺地進行排斥。
新書一翻就散 裝訂質量差
據《江淮晨報》報道:近幾年,市場上不少出版社為了獲得最大利潤,再三壓低印刷裝訂企業的造價。而印刷裝訂企業為了生存,也盡量使用價格低、質量差的材料作膠訂用。一些出版社在小印刷廠進行印刷,但它們根本沒有膠訂里關鍵的打磨技術。省去打磨技術,每個印張就可減少0.04元的成本。
一本圖書經過寫作、編輯、印刷,如果因為裝訂問題導致圖書缺頁掉頁,最終喪失了保存價值,實在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