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章”字是個會意字,上邊兒是個“音”,下邊兒是個“十”,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十個音”。按這個解釋,文章是從哪里來的呢?把話寫在紙上,就是文章。但是這里的“話”不一定是已經(jīng)說出來的,更多的是指“心里話”,也就是“思想”。
那么,思想又是從哪里來的呢?人的思想不是頭腦里憑空產(chǎn)生的,而是人們對外部世界萬事萬物的感受和認識。
由外部世界的萬事萬物,到思想,再到文章,要經(jīng)過的三個環(huán)節(jié)是觀察、思考和表達。魯迅先生說,他寫文章的過程是“靜觀默察,爛熟于心,凝神結想,一揮而就”。這“靜觀默察,爛熟于心”說的是觀察;“凝神結想”當然是指思考;“一揮而就”說的就是表達了。作家們寫作,少不了的三個要素是生活、思想和技巧,其實還是這么幾點意思。
寫作,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本事。學問是可以從別人那兒學來的,而本事卻必須靠自己練,誰都知道,“練本事”么。學寫作,就是要通過多“練”,來掌握觀察、思考和表達這三種“本事”。
同學們寫作文,最苦惱的不是不會把心里的意思寫到紙上去,而是“沒什么可寫”。要解決這個困難,首先要學會觀察生活?!坝^察”這個詞,狹義的理解就是用眼睛看;廣義一點兒,用我們的五官——眼耳鼻舌身去感受外部世界,這些都是對世界的觀察;我主張更廣義一點,不僅用五官,而且要用“心”去感受生活。
我們常用的三種文體,記敘是要把自己感動的事兒告訴別人,讓別人也感動;說明是要把自己明白的事理告訴別人,讓別人也明白;議論是要把自己贊成或反對的道理告訴別人,讓別人也贊成或反對。
先說記敘吧。不少同學說自己寫的記敘文不感人,我要問,你寫的那事兒讓你自己感動了嗎?自己都沒有感動,要寫出來讓別人感動,那是不可能的。比如冬天,你的同學凍得手疼,你伸出雙手說,我來焐焐你的手;這時候你自己的手必須是暖和的,自己都不暖和,怎么能把暖和傳遞給別人呢?
有人會說,哪有那么多讓我感動的事呢?我說,這樣的事兒并不少,關鍵是你得“學會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