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做《魔比斯環》的時候我始終有一個很強的信念,那就是我在做一個很偉大的事業
作為《魔比斯環》的藝術導演、環球數碼媒體科技研究(深圳)有限公司的藝術總監,陳明并沒有一間獨立的辦公室。坐在偌大的集體工作間里,身體微胖的他上身前傾,談笑間眉飛色舞,絲毫沒有長時間苦戰的疲勞和倦怠。
投資1.3億元,耗時5年,第一部全部使用CG(Computer Graphics,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視覺設計和生產)技術制作完成的國產電影《魔比斯環》,創造了中國動畫電影史上的幾個“最”,其制作過程也頗具艱辛。
我們的CG水平在亞洲是最好的
2000年,31歲的陳明已經在中央美術學院當了6年教師,有一個電腦工作室,出版過幾本電腦動畫專著。那年暑假在安徽老家休假的陳明接到了梁定邦和梁定雄兄弟的電話。“他們要在國內業界找一個精英來組建一個團隊。看了我的書覺得有一定專業水平,而且我1993年就進了這個圈子,有足夠的經驗。”
“那時候中國已經有一批人在做電腦動畫,但多是個人創作。國外投資可以達到7000萬美金,集體創作所帶來的震撼效果與個人行為之間的差距非常大,如果中國有集體創作的機會,我一定會去。”
人物周刊:2000年中國動漫產業基本處于零起點,沒有形成一個產業。你們的團隊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陳明:第一批人主要是我的朋友和學生。大家都是同樣的心情,所以特別希望有機會來個大創作。國外專家主要由梁先生他們組建。
創業初期,我們在深圳大學租了幾間辦公室,幾個人,幾張辦公桌,像個商貿公司。那時離真正的制作還有很遠的距離。剛開始時,團隊整體作戰的素養很差。國外專家是1年以后才進來的。
人物周刊:《魔比斯環》從故事情節到整體風格無一不是好萊塢模式,主角形象是外國人,原音也是英文,片末的演職員表上,幾乎也是清一色的西方人名字。這只是一部中國人投資外國人制作的電影嗎?
陳明:外國專家主要起引導作用。他們有的呆了1年,有的呆了七八個月,在今天完工的電影上他們做得并不多。
我們請他們來,并不是讓他們做具體工作。一開始我就告訴他們,我需要你們告訴我的團隊如何去做,告訴我的動畫師怎么做動畫,告訴我的建模人員怎么建模……然后由他們去完成。如果這個片子完成了,我們的團隊還是不會做,那下次還得請外國專家。所以最重要的一個工作就是團隊建設。
人物周刊:《魔比斯環》之前,中國的動漫處于什么水平?它的CG技術制作水準在國內外占有什么地位?
陳明:大概在1996年,有人曾經在北京嘗試制作《大鬧天宮》。大量運用電腦設計,買了很多工作站,請了很多國外專家,組建團隊。結果錢花完了,只生產出一部分“零部件”,沒有完成整片。主要是缺資金,可能那個時候技術比較缺,市場也沒有發育出來。
電腦動畫技術是在大規模產品出來以后才能體現你的水平。我們的CG水平在亞洲是最好的,但和美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人物周刊:能說說片中某個場景或者片段制作的技術細節嗎?
陳明:一個鏡頭,一個模型,都可能做幾十遍,一個模型可能做兩個月。我相信當時那批制作人員都哭過。
我們工作的程序是,每天下午4點鐘有個看片會,就是他們交功課的時候。就是在那個小影廳里的大屏幕上挑毛病——這個雨滴不對,速度太快了或者雨滴的大小、質感有問題。我們會用激光筆圈出來,再返工重做。一旦看片通過,哇,下面就一片掌聲和歡呼,負責制作的那個人就有一種得冠軍的感覺。
必須把外國的拐杖扔掉,自己行走
人物周刊:整個制作過程中你們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陳明:我覺得最大的困難是自信心的建立。電腦動畫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任何一個小的問題不解決都可能導致整個項目失敗。當時經歷過一件特不自信的事,是外籍員工撤離造成的心理打擊。他們在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心理支撐,一個心理拐杖。但是作為一個團隊來講,必須要把拐杖扔掉自己行走。從有困難找國外的專家,到有困難自己解決,這個過渡期自信心是很重要的。
人物周刊:制作過程中想到過放棄嗎?梁氏兄弟作為投資方,5年期間他們有沒有想過撤資?
陳明:我沒有想過放棄,因為沒有退路。我經歷過1996年那個事件,雖然我沒有參與《大鬧天宮》的制作,但是我一直關注。如果這件事做不成,就會很多年沒有機會再做,所以我很珍惜這個機會;第二,如果重蹈覆轍,團隊散掉,對整個動漫產業的自信心會有一個極大的摧殘。
我覺得梁氏兄弟還是很有信心的,因為他們看得應該更遠一些,不是盲目投資。他們是有一定的思想準備的,迪斯尼第一部動畫電影也做了6年。
人物周刊:耗資1.3億,花費5年,值得嗎?
陳明:我覺得對于每一個人都值。你會說投資了1.3億,票房才一兩千萬,這肯定是回收不了的。我想說的是要看回收的是什么。票房,還有漫畫、圖書、形象授權等,以及這個制作團隊。我們公司的架構、品牌、制作能力都在這里,這些無形資產都在這1.3億里面。
人物周刊:《魔比斯環》的市場定位是什么?目前在哪些國家發行?
陳明:全球化定位,全球發行。我們在香港找了發行代理,國外主要由他們做。目前在大陸的票房也就幾百萬。
人物周刊:六小齡童曾針對《魔比斯環》說,好萊塢都來拍我們的花木蘭、《西游記》了,我們卻去拾別人的牙慧。您怎么看?
陳明:我覺得那是媒體在炒作。他有什么資格來評論,他不是電影專家,他說沒說也不大可能對證。我們在北京請專家看片,大家從整體上還是肯定的。意見主要是幽默感和故事性還可以再加強,還有就是過于西化。
近百所高校設動漫專業,教師沒有實際操作經驗
人物周刊:您是這部片子的藝術導演。在制作過程中,您的主要職責是什么?具體做一些什么?
陳明:藝術導演具體做的就是藝術設計、服裝設計以及畫面的色調等。導演格蘭·柴卡的主要職責體現在故事敘述以及故事的結構上。但在后期的兩三年里他走了,我實際上就是導演了。
人物周刊:媒體都在以“中國的×××”這樣的句式來形容《魔比斯環》,大家質疑你們能不能制作出中國風格的東西。后來您又導演了動畫短片《桃花源記》,還獲了獎,您對這個行業有什么感觸?下一步計劃是什么?
陳明:做《魔比斯環》的時候我始終有一個很強的信念,那就是我在做一個很偉大的事業。有困惑,也失去過信心,但無限風光在險峰,總想上去看一看才心甘。現在算是爬上了一個坡,但山外還有奧斯卡大獎等目標,所以路還很長。
現在我在反思視覺和聽覺上的體驗。民族符號只是一個載體,影片背后是故事在起貫穿作用,所以在敘述上要尋找各民族共通的東西,尋找人類的普遍價值。
人物周刊:您對中國的動漫人才培養現狀有什么看法?有何建議?
陳明:中國目前有近百所高校開設動漫專業,培養的是通才,什么都了解,但具體做又什么都做不下來。所以學生要有自己的專業定位。現在動漫成了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高校紛紛設立這個專業,但是很多老師只看過幾本相關的書,沒有實際操作經驗。高校主要從理論素養上培養,用人單位還得進行職業再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