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灣的鋒芒甚至一度蓋過了華為——李一男曾自負地宣稱港灣在多個產品領域先后創造多項國內、業內第一……華為員工一直不服氣,認為港灣之所以能迅速推出路由器等網絡設備,是由于李一男帶走了華為的技術機密、挖走了華為的頂尖研發人才……華為設立了“打港辦”,過去華為不關注的一些百萬元小單,現在只要港灣參與競標,華為都勢在必得,甚至對客戶采用零價格送設備的殘酷手段
“如果不能打敗它,就收購它吧。”
固執己見的任正非憑藉華為在海外業務高歌猛進之優勢愈發顯得自信。在華為和港灣這場血拼6年的賭局中,任正非老謀深算,出人意料地祭出一招通信巨頭面臨創業小型公司激烈競爭時所津津樂道的經典策略——收購港灣。
在這場賭局中,任正非笑到了最后。這是兩個公司的恩怨糾葛,背后卻是兩個人的戰爭:任正非與其昔日愛將李一男之間的無聲較量。這是一段精彩而殘酷的“江湖恩仇錄”,兩位主角的榮耀都將在中國通信制造業大放異彩。
華爾街追捧李一男港灣正面對抗華為
任正非是一位被業界稱為“中國通信教父”的傳奇人物。這位解放軍退役軍官在1988年孤注一擲,用僅有的2萬元錢創辦華為;而在今年,華為營收有可能突破800億元人民幣(任正非在5月初的內部談話中透露:華為處于一個大發展時期,今年銷售可能突破100億美元)。任正非的老朋友及合作伙伴,美國網絡設備企業3COM公司前CEO布魯斯·格萊夫林曾對《商業周刊》盛贊任正非,“任的故事如果放在美國的話,那是一個令人驚異的成功者的故事。”
任正非格外低調,在砸錢的通信業他自稱“屢敗屢戰”,華為神秘的股權結構讓外界好奇,據說,雇員擁有華為80%的股份,任正非本人持有的股份不到2%。然而,通信制造企業本身包含的高風險與高收益就像一個賭局。華爾街銀行家們都遵守一條不成文的游戲規則:決不在任正非身上押賭注,因為你無法了解他下一步會想什么。
任正非對華爾街銀行家們也一直心存疑慮。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曾經帶領一個投資團隊到華為深圳總部,任正非沒有親自接見,羅奇對此大為失望:“他拒絕的可是一個3萬億美元的團隊。”任正非冷淡地解釋道:“他羅奇又不是客戶,我為什么要見他?如果是客戶的話,最小的我都會見。我是賣機器的,就要找到買機器的人呀!”
李一男則是一位被視作“通信業技術天才和技術CEO”的后起之秀。李一男畢業于華中理工大學少年班,在上世紀90年代初曾是華為的一名實習生,任正非慧眼識珠,發現了這名黑瘦少年所擁有的技術潛質,兩人曾被認為“情同父子”。進入華為僅僅4年,李一男便由于技術突出而被擢升為華為最年輕的副總裁。
6年前,李一男出走華為,那是2000年11月底的一天,依靠從華為股權結算及分紅得到的1000多萬元設備,李一男從深圳北上京城“內部創業”,開辦港灣公司。這位技術天才胸懷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夢想:在港灣復制華為的成功。他要在這里尋找一個能獨自大施拳腳的重要機會。
“華為背景”、“技術天才”等諸多光環,讓李一男受到華爾街投資商的追捧,美國華平創投(Warburg Pincus)等數家風險投資商毫不吝嗇地向港灣投錢。華平創投公司負責港灣項目的祖文萃曾為此夸耀,“港灣真是難得一見的好項目。”就連軟銀的周志雄也曾追著李一男,意欲投資港灣,結果未遂,只好轉投盛大網絡。
任正非認為正是風險投資商的教唆,才讓港灣和華為反目為仇。任正非最初的本意是讓港灣成為華為重要的代理商及合作伙伴,但事與愿違,華為與港灣所處的特殊市場環境、任李二人的特殊地位及恩怨,終于發展到兩家公司的全面對抗,再蔓延至雙方市場員工在正面市場上刺刀見紅的捉對廝殺。任正非今年5月初在杭州秘密接見李一男等人,對他們說:“你們在風險投資推動下所做的事,對華為造成了傷害。”
在任正非看來,這些風險基金“別有用心”。任正非在內部談話中仍對此耿耿于懷,“真正始作俑者是西方的基金,這些基金在美國的IT泡沫破滅中慘敗后,轉向中國,以挖空華為,竊取華為積累的無形財富,來擺脫他們的困境。”
港灣創業初期,全球IT泡沫的破滅正在引發一場電信業的寒流,任正非在2000年預測到電信業的寒冬即將到來,并寫下廣為流傳的《華為的冬天》。全球通信企業那時一片風聲鶴唳,英國老牌電信制造商馬可尼股價一度跌到了6先令,愛立信股價也從每股230瑞典克朗的最高價下跌到每股僅略高于3瑞典克朗的水平。任正非也承認這時“華為是十分虛弱的,面臨著很大的壓力”。任正非清楚這是華為的一個艱難時刻,甚至快要到了崩潰的邊緣,“華為那時彌漫著一片歪風邪氣,成群結隊地在風險投機的推動下,合手偷走公司的技術機密與商業機密,像很光榮的一樣,真是風起云涌,使華為搖搖欲墜。”
在這場寒冬里,李一男也在尋求港灣的生存之道。他很敏銳地意識到:雖然電信業急劇萎縮,但隨著網民的成倍增長和中國互聯網業務的高速發展,網絡設備市場蘊藏著巨大的商機,而專門提供路由器等網絡設備的數據通信業務將會在電信業中一枝獨秀。李一男聰明地收縮戰線,把力量集中在數據通信業務上。在出走華為之前,李一男明確表示:“華為目前在數據通信領域是一個相對薄弱點,這是一個潛在機會點,我本人很有興趣在這方面發展。”
港灣成立一年內就迅速推出了自己研發的路由器和交換機等數通產品。李一男也清楚,港灣將從華為的代理商轉變為華為的對手。港灣創業前3年,銷售收入以每年翻番的速度遞增:2001年1.47億元,2002年4.1億元,2003年10億元。港灣的鋒芒甚至一度蓋過了華為——它和華為都已成為中國數據通信領域舉足輕重的玩家。這種興旺發展的勢頭一度讓股東和風險投資商非常滿意。
港灣在業界開始聲名鵲起。事實上,港灣是一家最為成功地應用了華為的戰略、戰術和企業經營理念的公司,業界一度驚呼港灣為“小華為”。
華為員工一直不服氣,認為港灣之所以能迅速推出路由器等網絡設備,是由于李一男帶走了華為的技術機密、挖走了華為大量的頂尖研發人才,這種暗度陳倉的手段讓華為不能容忍。
港灣則一直否認侵犯華為知識產權。李一男仍然重視研發,港灣每年在研發經費的投入占港灣整體銷售額的12%-15%。事實上,港灣也推出了不少領先華為的產品,李一男也曾自負地宣稱“港灣在多個產品領域先后創造多項國內、業內第一”。
任正非絕地反擊,先制服,后招安
華為在這段時期有些黯淡。重金投入的3G研發只能苦苦等待,甚至在聯通CDMA招標中意外失手,忽略小靈通讓中興、UT斯達康等老對手縮短與華為的距離,數通產品遭到港灣的嚴重挑戰。任正非在一次會議上為此自責,“不要太看重面子。在華為犯錯最多的是我……不過大家是為維護領導人的威信,給點面子罷了,我自己心知肚明。”
屋漏偏逢連夜雨,華為在2003年初還與美國著名通信企業思科惹上了“世紀訴訟”。華為當時在美國銷售路由器,這讓思科迅速感到了威脅。3COM公司前CEO布魯斯·格萊夫林出場了,3COM是思科的死對頭。熟讀毛選的任正非自然知道“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
任正非依然還有卷土重來的勇氣。華為迅速和3COM結盟,成立華為3COM合資公司,逐漸化解掉思科的兇猛攻勢,最終達成和解。一位業內人士說,“這招以夷制夷的太極推手,是老任的神來之筆。”
李一男并未意識到華為3COM對港灣的威脅。此時,港灣仍能憑借年輕氣盛而獲得快速發展,港灣在2003年營收取得10億元。在一份內部資料里,李一男在內的眾多高管仍然對前景樂觀:“創業企業在邁過10億元以后,再增長到40-100億元就比較容易了。”華為則對港灣嚴防以待。任正非開始將迅速崛起的港灣視為心腹大患。有華為高層人士認為,與思科的官司相比,港灣帶來的威脅“更麻煩”。
一位港灣員工批評道,“此時公司高管們仍沉浸在虛假的成功幸福感之中,對即將到來的生存困境視而不見。”
姜還是老的辣,任正非謀而后動。在穩住陣腳后,華為3COM開始絕地大反擊,在企業網市場寸土必爭。李一男從2004年起忽然發現,現在已不再是港灣去搶華為的單了,而是華為倒過來跟港灣搶單,業內也風傳,任正非曾放出狠話——“誰丟單誰下課”。華為還設立了“打港辦”,過去華為不關注的一些百萬元小單,現在只要港灣參與競標,華為都勢在必得,甚至對客戶采用零價格送設備的殘酷手段。
港灣高速增長的勢頭驟然止步,2004年的銷售比2003年略有萎縮。華為此刻仍步步為營,狠招迭出,招招直取要害。假賬風波和匿名郵件等流言襲擊了這家年輕的公司,“郵件門”事件最終導致港灣上市流產。在華為的逼迫式玩法下,港灣高速成長的光環漸漸消褪。
2004年對港灣公司來說似乎注定是糟糕的一年。風險投資商最不愿意見到的是,由于面臨對手殘酷的低價格戰,港灣業績開始放緩甚至停滯,一位投行人士稱:“華爾街最喜歡編造高速成長的美妙故事,港灣似乎開始與這個故事失之交臂。”
進入2005年,華為仍然窮追猛打。對華為“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競爭策略,李一男找不到好的對策,畢竟華為有雄厚財力來實行這種“焦土政策”。港灣依靠10億的營銷僅能勉強度日,經營依舊沒有起色。
不過,雙方這種你死我活的競爭也埋下了可能兩敗俱傷的隱憂。任正非也承認:“華為逐鹿中原,慘勝如敗。”
李一男甚至打算把港灣賣給西門子,這是華為不能容忍的。此項收購若能達成,華為將多出西門子這樣強有力的對手。西門子利用在中國采購低廉OEM設備,在全球電信項目競標中不斷對華為造成威脅。在2005年尼泊爾電信招標中,西門子的報價就低于華為;在另一次電信項目競標中,西門子同樣以低報價戰勝華為。
更令任正非擔憂的是,諾基亞也打算收購西門子旗下的通信業務。如果諾基亞借此機會吞并港灣,那么諾基亞無異于如虎添翼,將極大威脅到華為的全球戰略。
華為決非好惹之輩。得知西門子欲收購港灣之后,華為先下手為強,瞄準了最賺錢的語音IP(VoIP)業務。在2005年10月有傳聞稱,華為以1000萬元代價挖走港灣深圳研究所一語音研發小組,以致李一男不得不急忙南下安撫軍心。
華為還敲山震虎,打算起訴港灣在知識產權方面對華為侵權。
任正非的策略再一次奏效。知識產權訴訟讓西門子放棄收購港灣,西門子此時正在與諾基亞洽談合并業務,不想因為華為與港灣的官司而讓自己節外生枝。
港灣陷入絕境。
任正非以勝利者的姿態向李一男伸出橄欖枝——華為收購港灣。港灣仍有員工對此次收購不滿,在北京上地軟件園,港灣大樓一片沉悶散伙的氣氛,一位員工告訴記者,他對“男哥”繳械投降表示失望,“他丟失了自己一生中最后翻盤的資本”。
任正非深諳“窮寇莫追”之道。在對李一男的內部談話中,任正非進行了技巧高超的安撫,“你們的回歸對中國科技史都將是一項貢獻。不一定會說你們輸了,我們贏了,應該說,我們是雙方都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