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不去叩諾貝爾獎的天堂之門,卻來寫這本《魔鬼經濟學》
就像在一個明媚的夏日,你突然返老還童,只見兩位魔術師般的作者一邊在空中揮動手指,一邊向你揭示所有事物隱藏的另一面,這是一本會讓你頭暈目眩的書。
他們會告訴你,販毒集團其實和麥當勞的組織結構一模一樣,基層員工和小弟都沒賺頭,錢都進了總裁和大哥的口袋,所以租不起房的“毒品販子仍然跟自己的媽媽住在一起”;念書給嬰兒聽,并不會使他將來成為一個好學生,孩子怎么成長,跟父母的教養方式沒多大關系。
為了證明他們所發現的這些所謂“秘密”,兩個作者不辭辛苦,千方百計搜集來各種數據一各個階段學校的考試成績、房地產經紀人的買賣記錄,甚至還有黑社會臥底的日記。通過對這些數據的經濟學分析,作者得出了令人大跌眼鏡的結論。

美國書評人蘭茲·伯格把《魔鬼經濟學》比喻成一部偵探小說,說他自己在閱讀該書的過程中一直都“屏住呼吸”,生怕吹跑了書中的那股靈氣。在這位同行看來,《魔鬼經濟學》的每一個章節都包含了一本一流偵探小說的所有元素。不同的只是兩位作者所要偵破的最終目標不是“找到兇手”,而是“揭開真實世界的偽裝”,書中的每一個字都是對傳統智慧的顛覆,這些驚世駭俗但又言之鑿鑿的說法,讓普通人感到困惑一那些古老相傳的做法,原來都沒有道理,突然明白這一切之后,人們又該怎么做呢?
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干?本書第一作者史蒂芬·列維特是美國經濟學界的不世奇才。他1994年在麻省理工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1997年進入芝加哥大學執教,短短兩年時間就到了芝加哥大學經濟學院終身教授的位置。
2002年,列維特被選為美國科學院經濟學部委員,忝列美國兩大經濟學“核心期刊”《政治經濟學雜志》和《經濟學季刊》的編輯,克林頓政府曾經力邀他加入智囊團,小布什大選時也請到列維特充當自己的犯罪問題顧問。2003年,列維特榮獲“克拉克獎”時被頒獎人譽為“當今美國40歲以下最負盛名的經濟學家”。這樣一位青年才俊,為什么甘當撒旦不去叩諾貝爾獎的天堂之門,卻來寫這本《魔鬼經濟學》呢?
列維特認為經濟學最重要的任務不是給出一個急功近利的解釋,而是不停地呼喚人們恢復理性。他借《魔鬼經濟學》宣揚著一個觀點:如果說倫理道德代表了我們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的話,那么經濟學就是在向我們真實地描述這個世界到底是如何運行的。上帝更善良,而魔鬼更真實。
不管你是個毒品販子,還是在麥當勞干活的本分人,任何地方都有等級制度,不做人上人就做苦力。世界就是這樣,與其希望它毀滅,一切重來;不如腳踏實地讓它慢慢變得對自己有利。
這一代經濟學家似乎缺乏馬歇爾、哈耶克那樣悲天憫人的情懷,他們的語調顯得輕松而刻薄;但在一點上,他們仍與偉大的前輩們保持一致,那就是反復告誡人們:恰恰是人們試圖將其變成天堂的努力,使我們得到了人間地獄。
(《魔鬼經濟學》[美]史蒂芬·列維特、史蒂芬·都伯納 著 劉祥亞 譯 廣東經濟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