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版
《訓練四》電燈——總以為自己比別人更亮,其實只不過是有人給它戴上了一頂帽子。電腦——似乎無所不能,卻只有在別人的敲擊下才能找到自己的靈魂。
第50版
《陽光之下,泥土之上》1.①采用“排比+擬人”的修辭方法,層層鋪開,逐步擴大,豐富并深化了“生活之光澤”的內涵。②具體說明房間對人類的重要性。③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下文贊美房間作鋪墊(或奠定感情基調)。2.因為房間既是自己生活和思考的地方,也是個人夢想開始的地方,其中還能使自己擁有精神上的快樂。3.見“閱讀指南”。
第51版
《黃岡竹樓記》1.B(A其:都解釋為“它的”,代詞,作定語;B以:因為,介詞;來,連詞;C與:都解釋為“和”,介詞;D之:都為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 2.B(①寫小樓的構造,⑤寫作者的穿戴,⑥寫作者默坐時排除世俗雜念。) 3.⑴等到我酒醒之后,茶爐的煙火已經熄滅,送走落日,迎來皓月,這也是我謫居生活中的一大樂事。⑵四年之中,我到處奔波,沒有空閑,不知道明年又在哪里,難道還怕竹樓朽嗎?
《沒有秋蟲的地方》1.雖然感喟傷懷感嘆低泣,但畢竟是無上的美的境界,絕好的自然詩篇。2.用具體事物象征某種抽象的東西,由于具體事物的特點是多樣的,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從不同角度去理解,所以“象征意味豐富極了”。例如,用紅色象征我們的生活,就可以使人產生熱烈、光明、蒸蒸日上等眾多聯想,象征意味也就豐富極了。3.B D(是有對比,但所說的對比內容不對,細讀原文就可以弄清楚。)
《落葉》1.枝繁葉茂,嫵媚可愛。2.可憐的法桐,是誰給了你生命,讓你這般長在土地上?既然給了你這一身綠的歡樂,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片收去呢?3.法桐不管是榮是衰,都能“歡樂到來,歡樂又歸去”,在榮衰的過程中不斷成長。
第53版
《訓練二》霧有一種魔力,它能渲染成一種美麗,烘托出一種浪漫,醞釀出一種神秘。當然,有時也會迷離成一種迷茫。
《訓練三》一點一滴的積累,雖然暫時看不到切實的成效,但只要堅持不懈,在不知不覺中就會有成果出現。(注意:抓住微不足道、積累、成功三個方面)
《訓練四》近觀湖面,綠水蕩漾,波光閃爍;遠望青山,峰巒起伏,峻嶺連綿。
《訓練五》中國全球競爭力排名一再下降。
第54版
《魯南的月光》1.見“閱讀指南”。2.此題考查對作者情感態度的把握和表現手法的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不是月光,而是另有寄托。答案要點:①本文寫人,寫的是月光下的人,尋找月光的“我們”和山村的人都在月光之下。②文中的月光不單是實指,還指大自然的樸素與純凈,能照徹人的心靈。③作者重點寫的是月光下人的感受。3.此題考查對文中重點語句的理解和表現手法,這里用了類比手法。答案要點:這是為了說明“我們”來到偏僻山村尋找月光的原因:城里缺少月光,尤其是能照徹心靈的月光。
第55版
《橘子的甜味》1.山上種,山上賣,土里來,土里去,不經文明處理;不用人工肥料或農藥;百分之百的自然。2.橘子的甜味是一種樸實自然的生活狀態和快樂本質的象征,然而撲面而來的現代文明以及由此衍生的文明理念與文明心境卻品味不出大自然賜予的美好、甘甜。3.現代文明生活如經過人工處理的橘子一樣,失去了自然和純真,物、事、人、情都經過精心包裝,遠離了生活的本質內涵。
《那樹》1.第一問:①歷時久遠,佝僂蒼老;②堅固穩定,枝繁葉茂;③默默奉獻④忠于大地。第二問:為那樹無辜被戮作反面的鋪墊,表達對自然破壞者的譴責。2.①譴責人類對大自然殘忍野蠻的破壞行為;②表達對大自然之子——那樹的同情;③表現對自然和人類命運深深關切的憂患意識。3.①擬人,使文章生動、形象,將樹擬人化,表達了作者對樹的深切懷念。②不是。是人類在進行建設時,忽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
《浣花溪記》1.C(環繞、圍護)2.B(B都是副詞,就是;A介詞,往/介詞,因,由于;C連詞,于是、就/副詞,竟然;D代詞,那兒/兼詞,相當于“于之”,譯為“到那兒”)3.D(古義是兩個詞,“可”是可以的意思,“以”表示憑借,今義是能愿動詞)4.B(本文未表達對諸葛亮的懷念和敬意)5.①青竹翠柏郁郁蔥蔥,對岸濃陰森森是溪的盡頭,遠遠望去像一片薺菜。②在艱難潦倒中流離奔波,卻仍能選擇勝地處身,胸襟安閑從容,可以應付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