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選文1
沒有秋蟲的地方
葉圣陶
階前看不見一莖綠草,窗外望不見一只蝴蝶,誰說是鵓鴿箱里的生活,鵓鴿未必這樣枯燥無味呢。秋天來了,記憶就輕輕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蟲又要響起來了。”可是一點音響也沒有,鄰舍兒啼人鬧,弦歌雜作的深夜,街上輪震石響,邪許并起的清晨,無論你靠著枕兒聽,憑著窗沿聽,甚至貼著墻角聽,總聽不到一絲的秋蟲的聲息。并不是被那些歡樂的勞困的宏大的清亮的聲音淹沒了,以致聽不出來,乃是這里根本沒有秋蟲這東西。呵,不容留秋蟲的地方!秋蟲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鄉間,這時候滿耳是蟲聲了。白天與夜間一樣的安閑;一切人物或動或靜,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陽光或者輕淡的云影覆蓋在場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輕微的涼風看守著整夜,在這境界這時間里唯一足以感動心情的就是秋蟲的合奏。它們高、低、宏、細、疾、徐、作、歇,仿佛經過樂師的精心組織,所以這樣的無可批評,躊躇滿志。其實它們每一個都是神妙的樂師,眾妙畢集,各抒靈趣,哪有不成人間絕響的呢?雖然這些蟲聲會引起勞人的感嘆,秋士的傷懷,獨客的微喟,思婦的低泣,但是這正是無上的美的境界,絕好的自然詩篇,不獨是旁人最歡喜吟味的,就是當境者也感受一種酸酸的麻麻的味道,這種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雋永的。
大概我們所蘄求的不在于某種味道,只要時時有點兒味道嘗嘗,就自詡為生活不空虛了。假若這味道是甜美的,我們固然含著笑意來體味它;若是酸苦的,我們也要皺著眉頭來辨嘗它:這總比淡漠無味勝過百倍。我們以為最難堪而亟欲逃避的,唯有這個淡漠無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熱的夢,一口苦水勝于一盞白湯,一場痛哭勝于哀樂兩忘。但這里并不是說愉快樂觀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須求的,甜湯是罪惡的,狂笑是魔道的,這里只是說有味道要遠勝于淡漠罷了。
所以蟲聲終于是足系戀念的東西。又何況勞人、秋士、獨客、思婦以外還有無量的人,他們當然也是酷嗜趣味的,當這涼意微逗的時候,誰能不憶起那美妙的秋之音樂?
可是沒有,絕對沒有!井底似的庭院,鉛色的水門汀地,秋蟲早已避去唯恐不速了。而我們沒有它們的翅膀與大腿,不能飛又不能跳,還是死守在這里。想到“井底”與“鉛色”,覺得象征的意味豐富極了。
一九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作
考點訓練
1.文章第2自然段說的“酸酸的麻麻的味道”的含義是什么?(不超過30個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說“井底”“鉛色”的象征意味豐富極了,原因是什么?你能舉出類似的例子加以說明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對這篇文章分析理解錯誤的兩項是( )( )
A.這篇散文首尾呼應,開頭提出懸念,結尾提出答案,結構嚴謹。
B.文章使用對比手法,用枯燥無味的生活和鄙野的鄉間對照,表現了作者對光明幸福生活的渴望。
C.作者將秋蟲比作樂師,秋蟲吟唱比作眾妙畢集的合奏,抒發了對鄉野生活的無比眷念與喜愛之情。
D.作者反對淡漠無味的生活,但也并不提倡愉快歡樂的甜湯或狂笑,他主張生活有些味道就比淡漠強。
E.文章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的憎惡,他想沖出去但又有些無可奈何。
精彩選文2
落葉
賈平凹
①窗外,有一棵法桐,樣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長滿了葉子。枝根的,綠得深,枝梢的,綠得淺;雖然對列相間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態也各有別。沒有風的時候,顯得很豐滿,嬌嫩而端莊的模樣。一早一晚的斜風里,葉子就活動起來,在天幕的襯托下,看得見那葉背上了了的綠的脈絡,像無數的彩蝴蝶落在那里;又像一位少婦,風姿綽約的,作一個嫵媚的笑。
②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溫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間的鳥夫妻,它們停在葉下歡唱,是它們給法桐帶來綠的歡樂呢,還是綠的歡樂使它們產生了歌聲的清妙?
③法桐的歡樂,一直要延長一個夏天。我總想,那鼓滿著憧憬的葉子,一定要長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葉子并不再長,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瘦削起來,寒磣起來,變得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嶙的骨,而且不再柔軟婀娜,用手一折,就一節一節地斷了下來。
④我覺得這很殘酷,特意要去樹下撿一片落葉,保留起來,以作往昔的回憶。想:可憐的法桐,是誰給了你生命,讓你這般長在土地上?既然給了你這一身綠的歡樂,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
⑤來年的春上,法桐又長滿了葉子,依然是淺綠的好,深綠的也好。我將歷年收留的落葉拿出來,和這新葉比較,葉的輪廓是一樣的。喔,葉子,你們認識嗎?知道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嗎?或許就從一個葉柄眼里長上來,凋落的曾經那么悠悠地歡樂過,歡樂的也將要寂寂地凋落去。
⑥然而,它們并不悲傷,歡樂時須盡歡樂;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長過窗臺,與屋檐齊平。
⑦我忽然醒悟了,覺得我往日的哀嘆大可不必,而且又十分的幼稚呢。原來法桐的生長,不僅是綠的生命的運動,還是一道哲學的命題的驗證:歡樂到來,歡樂又歸去,這正是天地間歡樂的內容;世間萬物,正是尋求著這個內容,而各自完成著它的存在。
⑧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來,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舊葉,而以此渴望來年的新生,它才沒有停滯,沒有老化,而目標在天地間長成材了。
考點訓練
1.第①段中,畫線的句子描寫法桐具有怎樣的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上文,回答第⑦段“覺得我往日的哀嘆大可不必,而且又十分的幼稚呢”一句中“往日的哀嘆”所指的內容。(可用原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綜觀全文,概括寫出“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來”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彩選文3
黃岡竹樓記
王禹偁
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節,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也。
予城西北隅,雉堞圮毀,蓁莽荒穢,因作小樓二間,與月波樓通。遠吞山光,平挹江瀨,幽闐遼敻,不可具狀。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和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然;宜投壺,矢聲錚錚然:皆竹樓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鶴氅衣,戴華陽巾,手執《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云竹樹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彼齊云落星,高則高矣!井干麗譙,華則華矣!止于貯妓女、藏歌舞,非騷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聞竹工云:“竹之為瓦,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歲,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廣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歲除日,有齊安之命;己亥閏三月到郡。四年之間,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處,豈懼竹樓之易朽乎!幸后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
考點訓練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2.下列各組句子中,全屬敘寫作者謫居竹樓的樂趣的一組是()
①因作小樓二間,與月波樓通
②遠吞山光,平挹江瀨
③夏宜急雨,有瀑布聲
④宜鼓琴,琴調和暢
⑤公退之暇,被鶴氅衣,戴華陽巾
⑥焚香默坐,消遣世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四年之間,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處,豈懼竹樓之易朽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作技法
人的情感十分豐富,帶著不同的情感去觀察事物,事物就必然會帶上不同的感情色彩,這種觀察者的主觀情感移注于外物的現象叫做內情外移。內情外移是古今中外作家常用的手法。如“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君不見滿川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董解元),雖然都是寫秋葉,但前者有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后者卻是無窮的凄涼與哀傷。
《落葉》中法桐本無思想感情,但在作者心中、眼中:法桐的葉子“顯得很豐滿,嬌嫩而端莊的模樣”“作一個嫵媚的笑”“它們并不悲傷,歡樂時須盡歡樂”……這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移注。作者的“忽然醒悟”,及“于是很敬仰起法桐來,祝福于它……”的卒章顯志,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