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主題闡釋
所謂觀照自然,即用文化的眼光、文化的胸懷去解讀自然、表達自然。古往今來,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少此類文章,謝靈運的永嘉山水,陶淵明的世外桃源,王維、孟浩然的田園詩,柳宗元的永州八記,無一不是人類在對自然觀照后留下的千古佳作,也無一不閃耀著人與自然和諧的光輝,跳動著人與自然和諧的音符。
那么,如何來解讀觀照自然類的文章呢?
1.含情讀,讀出志趣。閱讀時要帶著感情,要讀出作者蘊涵在文章中的情趣。如讀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就要讀出陶淵明的那種淡泊、寧靜、寄情山水的豁達閑適的胸襟與“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理想志趣。
2.入境讀,讀出意境。要跟隨作家的足跡、心跡,進入作家所創造的情境之中。如讀王維的《山居秋暝》,就要讀出泉水、明月、青松、翠竹、秋日夜晚的幽遠清絕的境界。
如何表達自然呢?
1.確立意旨。同是對梅的觀照,陸游確立的意旨是孤高自詡,而毛澤東確立的意旨則是平和堅韌。
2.變換角度。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觀照,便會有不同的精彩。如描寫日出,巴金寫海上日出,徐遲寫黃山日出,劉白羽則描寫在飛機上看見的日出。盡管觀照的方式、角度不同,但都留下了不朽的文字。
3.角度要小。從小的角度切入,可以化大為小、化虛為實,也可以挖掘得深、細,使文章顯得厚重。
B經典閱讀
陽光之下,泥土之上
劉偉林
①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的事物只有置身于某種背景或者是某類空間的時候,才能顯露出真正的生活之光澤。在潮濕而蓬松的土壤中居住著種子的信念;在黑暗中居住著愛情的誓言;在茂密的樹梢后居住著鳥的翅膀,在木質或磚塊結構的房間里居住著人的靈肉。
②對人類來說房間是最基本、最真實、最直接、最物化的空間形式。游牧民族喜歡自帶帳篷,逐河而棲;產生獵手的民族喜歡用木質建構的房屋;而漢族人則用煅燒的磚塊造就空間,這是怎樣的把泥土變成金子的過程啊!
③同樣,我居住的房間是鋼筋、混凝土之結構,環顧四壁,它使我實現了一個人的平凡、清貧,還包括清澈與濕潤,在瞌睡中啟合的夢幻。于是,空氣、陽光、花朵都被賦予了一種內在的形式。
④房間不大,來回只有七步之遙,在泥土之上,又被壓在陽光之下。在七樓,七樓從另一種角度說,又是高于現實置于夢幻下的一個層面。我在這十幾平米的空間里認真地生活著,建立著自己內心的秩序,有時也懷想古代人與現代人生活的另一空間。城市中總是充滿著喧嘩和躁動,但只要打開窗戶,陽光與空氣就橫沖直入,而拉上窗簾,個人的夢想就已開始——黑暗是告慰的中心。
⑤隨手關閉與啟開的房門就像守候幸福與拒絕苦難的過程,或者就如阿里巴巴一樣地喊著“芝麻開門,芝麻開門”。一個坐在固定房間里的讀書人并不因為貧困而喪失擁有精神的快樂。
⑥在陽光的照耀下,房間里的空氣也似乎變得潔凈如洗了,我注視著舞蹈的陽光和熠熠飛行的細碎事物。事物在既定的未被介入內心的真實狀態下是引導我走向光明的場所。
⑦在房間的地面一角堆放著一名漂在城市里的打工者的書籍。窗前僅放著一張書桌。書桌已被肘部磨得有些發亮,有一種典雅的沉著。我知道由于人們對材料的偏好,使得樹木遠離了森林,利刃的鐵器早就聽命于人類,毫不吝嗇地襲擊了其根部。在房間里我還依稀地聽見鐵器揮動的聲響,一下一下的。
⑧除了書籍和木頭,我想不起還有什么事情能夠令我如此的親近。依靠它們,我深受保護。
⑨房間因有了這些,也就有了生命的呼吸。夜深人寂之時,溫柔如另一種力量拂動在我的臉頰之上。
(有改動)
考點訓練
1.仔細閱讀第①段的畫線句子,請你分析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作者說“黑暗是告慰的中心”。請聯系“房間”在文中的主要含義,分析作者這樣說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說“房間因有了這些,也就有了生命的呼吸”。請你用自己的話概括“這些”具體包括哪些內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指南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要注意以下兩點:
⑴抓核心句——起始句、過渡句、歸納句、重點句。這些句子常常是提煉文段內容要點(或中心意思)的依據。
⑵抓高頻詞——多次出現的詞語。這些詞語是內容要點、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現,不可忽視。
考點訓練第3題主要考查概括文章內容要點的能力。通讀全文,可以發現有幾個重要的句子:第③段“它使我實現了……夢幻”是一個承上歸納句,第⑤段“一個坐在……擁有精神的快樂”,第⑧段“除了書籍和木頭……親近”也分別是對前面內容的歸納,抒發了作者的感受。至此,我們可以提取歸納出本題的答案:①陽光、空氣、書籍和木頭;②使我實現了一個人的平凡、清貧和夢幻;③擁有精神的快樂。
C經典作文
陶淵明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境中覓得了閑適淡遠;王維在“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優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歸宿;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寧靜和歡愉;李樂薇在“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構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園……我們離不開大自然,大自然不僅是我們的生存環境,也是我們的精神依托。
請你以“自然與心靈”為話題,寫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不少于800字。
范文展示
守望心靈的春天
王嘉
自然是我們心靈的歸宿,在怡然恬靜的自然里,人的心靈就進入了春天。“百花盛開”的春天確是一個美麗的季節。
盈盈一汪清泉,映照著浩渺的星河與朦朧的月亮。那水,不但能養活一枝蓮、一尾魚,而且在心靈與之相會的瞬間,更能滋潤心田。是啊,水是如此靈動,九曲十八彎,繞過大山,穿過森林,永遠向前。奔流是它的理想,不到大海它誓不停止。
人們常說,水往低處流,我卻說,水朝著理想前行。那奔騰洶涌的水流永不停息,向注視著它的人展示一種氣質,也昭示一種精神。澎湃的水流在不經意間就注入了你的心靈——水流尚且如此靈動,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靈感只是一瞬,而醞釀卻需要整整一生。人的心田需要耕耘,自然就是這把耕耘的鋤頭。
最欣賞陶淵明那份恬淡的心情,他的心里充滿了美好,充滿了悠然,也充溢著靈感。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賜予。他所鐘愛的菊,確有其令人敬佩的品質:不卑不亢,雖有傲骨卻始終謙遜。這與其說是自然對他的“賜予”,不如說是他向自然的“索取”。別人向自然索取物質,而陶潛卻向自然索取精神。
自然,有著獨特的與生俱來的吸引力,它用勃勃生機,激活著你的心靈。
幽深翠綠的樹林中,縷縷陽光透過樹梢灑在地上,帶來了絲絲清新。風兒輕輕拂過,低吟輕唱;光斑靜靜移動,婀娜多姿。陽光的身影如此輕巧,以至于喜光的小蟲子也趕不上它的腳步。偶爾一片葉子落下,撩起了我的遐想:落葉歸根,自然界總在循環中得到平衡。
從剛抽出新葉,到旺盛的碧綠,再到蕭瑟地落下,人的一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少年的歡樂無憂,壯年的漂泊流浪,老年的閑淡了悟,這就是人生;而雨卻是永恒的背景、永不離棄的伙伴。
讓我們在自然中尋找春天吧!心靈的春天將賦予你一雙永恒的羽翼,帶領你翱翔天際,遨游在心靈的世界里。
而我,將守望自然,渴望心靈春天的到來……
技法點拔
“蜻蜓點水”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其實就是通過點題來扣住話題的技法。話題作文只要求寫作內容與話題有關,如果善于點題就容易扣住話題,從而滿足“有關”的要求。此法適用于記敘文(包括散文、故事、小小說等),寫作時只要在文章中適當的地方提及話題即可。
本文是一篇成功運用“蜻蜓點水”技法的佳作。開篇即以一句“自然是我們心靈的歸宿”亮出文章的主旨。后以水、葉比喻人生,尋找它們之間的共同點;以陶淵明、宋詞為例,說明自然與心靈的關系。時時點題,使得文章主題鮮明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