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共產黨80多年的奮斗歷史,是一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歷史。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堅持鄧小平生產力理論的基礎上,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形成了新生產力發展理論。包括實現生產力內涵新拓展的先進生產力論,實現生產力動力認識新飛躍的科技動力論,實現生產力發展路徑新取向的可持續發展論和實現生產力發展模式新突破的跨越式發展論。
關鍵詞:新生產力發展理論;先進生產力論;科技動力論;可持續發展論;跨越式發展論
中圖分類號:K02;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6)07-0029-05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科學發展觀理論體系研究”(05BKS013)的中間成果。
作者簡介:黃亞玲(1977- ),女,安徽阜陽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就字面而言,新生產力發展理論可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解。一種理解是新生產力的發展理論,另一種則是新的生產力發展理論。本文的主旨傾向于后者,是針對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的生產力思想而言的。因區別于傳統的生產力理論而取之于“新”;因“發展”是生產力的本質特征,且第三代領導集體的生產力思想側重于生產力發展的方方面面,而稱之為“生產力發展理論”。筆者對新生產力發展理論概念的界定是:新生產力發展理論是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傳統生產力理論及鄧小平生產力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著眼于解決在當代中國“發展什么樣的生產力,怎樣更進一步發展生產力”這一課題而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理論體系,它主要由先進生產力論、科技動力論、可持續發展論和跨越式發展論四個部分構成。
一、新生產力發展理論的歷史考察
新生產力發展理論的形成,以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為起點,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這一理論經歷了萌芽時期、形成時期和體系化時期,逐步發展和完善起來。
從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到十四大,是新生產力發展理論的醞釀和萌芽時期。十三屆四中全會確立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到十四屆四中全會,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向第三代領導集體的過渡順利完成,第三代領導集體擔負起領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重任。在此期間,第三代領導集體在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上主要是延續前人的做法,在維護社會穩定、抓緊黨的自身建設、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順利完成治理整頓任務的同時,也開始了對生產力發展理論的初步探索。這一時期新生產力發展理論萌芽的標志,主要是在堅持鄧小平生產力理論——“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等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科技動力論的相關內容。
從1992年10月的十四大到1997年9月的十五大,是新生產力發展理論主要觀點及其基本輪廓初步形成并不斷深化的重要時期。1992年,以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加深認識,提出了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科教興國戰略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在實踐中落實了科技動力論;可持續發展戰略則折射出可持續發展論的形成,而這正是新生產力發展理論初步形成的重要標志。
從1997年9月的十五大到2002年11月的十六大,是新生產力發展理論的體系化時期,其標志是先進生產力論與跨越式發展論的提出。在這一時期,黨的領導人在堅持科技動力論與可持續發展論的基礎上,全面落實科教興國戰略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出了跨越式發展論及先進生產力論,進一步完善了新生產力發展理論。
二、新生產力發展理論的基本內容
新生產力發展理論既吸收了傳統生產力發展理論的精彩篇章,又有著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新內容。它根植于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要素理論,落腳于新生產力三系統理論。其中,先進生產力論是其核心內容,它既是新生產力發展理論區別于傳統生產力理論的突出之處,也是貫穿整個理論的一條主線;科技動力論、可持續發展論、跨越式發展論則是新生產力發展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與先進生產力論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新生產力發展理論。
(一)先進生產力論:生產力內涵的新拓展
在馬克思之前,生產力只是一個經濟學概念。馬克思在為無產階級創立科學世界觀時提出:一切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這種物質生產活動本身就是生產力。隨著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政治、法律和文化研究的深入和系統化,他們提出了更趨理性和具體化的生產力概念。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他們認為,生產力并不是每個人身上所蘊藏的生產能力的抽象,因為“各個人——他們的力量就是生產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對立的,而另一方面,這些力量只有在這些個人的交往和相互聯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1]128。這些交往和相互聯系集中地體現為生產方式,而“一定的生產方式或一定的工業階段始終是與一定的共同活動方式或一定的社會階段聯系著的,而這種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就是‘生產力’”[1]80。后來,恩格斯在《致約·布洛赫的信》中作了更具體的闡述:“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2]鄧小平第一次把社會主義的本質直接同生產力及其發展要求聯系起來。他還從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內在聯系,科學技術在生產力諸要素中所處的地位,以及中國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等方面,詳細闡述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極大地豐富了生產力理論的內涵。
在全球生產力發生由工業化生產力向信息化生產力和與此相聯系的新工業化生產力平臺躍升的背景下,江澤民提出了先進生產力及其發展要求的思想,這是對鄧小平生產力理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繼承和創新。先進生產力范疇的內涵包括四個方面:其一,“先進生產力”是相對于“落后生產力”而言的,顯示出在生產力的發展形態和發展水平上與以往的質的區別。其二,先進生產力是以科學技術為載體的、體現社會生產發展新要求的生產力。其三,先進生產力是可持續發展的生產力。其四,先進生產力是社會化程度更高的生產力。
先進生產力論對生產力內涵的拓展與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先進生產力”的提出本身就是概念上的更新。每一個符合實際的理論新概念的產生,都標志著人們對事物認識的新的飛躍,同時,也是人類認識在與時俱進中不斷創新與發展的結晶。先進生產力正是基于對我國生產力狀況的科學認識以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面臨的來自世界范圍內的挑戰而提出來的。 “先進生產力”概念的提出,突破了過去我們講生產力的發展只關注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要求,而對生產力構成要素優化發展的要求關注不夠的局限,實際上是對生產力的更深層次的分析和概括。
第二,先進生產力論體現了對生產力構成要素的拓展。在傳統政治經濟學中,生產力要素主要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隨著社會的發展,先進生產力論對生產力構成要素的認識更趨豐富,尤其突出了科學技術、經營管理以及信息等在生產力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在無產階級政黨學說的發展史上,第一次把黨的本質直接同先進生產力及其發展要求相聯系,提出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根本體現。
第四,提出生產力在性質上有先進與落后之分,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后生產力的過程。這不僅是對生產力性質和決定作用從理論上的發展,更是對社會發展動力理論的發展。
(二)科技動力論:生產力動力認識的新飛躍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早在19世紀,馬克思就考察并肯定了科學技術在工業革命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作用。鄧小平結合20世紀下半葉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生產力發展的最新趨勢,進一步發展了這一觀點。1975年,他在領導科技工作整頓時,針對“四人幫”破壞科技工作的謬論,明確肯定科學技術是生產力。1978年,他在全國科學大會上重申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全面闡述和分析了二戰以來科學技術領域發生的深刻變革,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正在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生產力,知識分子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1988年,在總結了七八十年代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經驗的基礎上,鄧小平進一步鮮明地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論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學說。1992年春,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對這一命題作了進一步的強調和發揮。
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高度重視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并對它作了進一步豐富與發展,實現了理論認識和領導實踐上的新飛躍。這主要體現在:其一,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動力,……并且歸根到底是現代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力量”[3]42的論斷,從生產力發展的深層動力的層次,突出強調了科學技術作為現代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力量的重要地位,這無疑是認識上的一次質的飛躍。這一飛躍使我們的社會發展動力觀告別了以“生產-技術-科學”為主導的時代,而與新時代的“科學-技術-生產”的格局相一致;也表明科學技術已成為生產力發展的突破口和生長點,它決定著生產力發展的方向、規模和速度,主導著勞動對象和資源的開發、利用、配置以及生產工具的改進和創新,從而實現了對生產力發展動力認識上的重大突破。其二,突出了科學技術與先進生產力之間的聯系。今天,科學技術不僅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動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根本標志與集中體現。推動人類社會不斷用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后生產力的動力,主要來自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同時,生產力諸要素都與科學技術密切相關,科學技術的先進與否,科技含量的高低,已成為生產力先進與否的根本標志。
科技動力論體現在領導實踐中,主要是科教興國戰略的制定和實施,這不僅是新時期全黨全社會對科技和教育戰略地位認識的一次歷史性飛躍,也是對鄧小平關于依靠科技和教育進行現代化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更是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拓展。首先,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關鍵是科技、教育與經濟相結合的問題,這也是我國經濟、科技、教育體制改革需要著力解決的根本問題。我們不僅“要從目標任務的確立、規劃計劃的制定、政策措施的實施等多方面加強科技與經濟的結合”[3]52,更要從體制和機制方面促進這種結合。其次,必須把科技和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兩者的協調發展。科教興國必須先興科教,必須真正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納入戰略發展重點,這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前提條件和必然要求。從科技和教育的關系來看,科技是先導,教育是基礎,兩者相輔相成。只有在堅持科技與教育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堅持科技、教育與經濟相結合的正確方向,才能共同促進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第三,堅持自主創新,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供強大動力。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速全社會的科技進步,關鍵是要加強和不斷推進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3]147科學的本質是創新。對我國來說,在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同時,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實現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極為重要。沒有自主創新,就沒有我們在世界科技領域中的位置。第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關鍵是人才。人才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最重要的資源,推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實現現代化,必須靠知識,靠人才。可見,科教興國戰略在以下幾個方面拓展了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它更加突出科技和教育的結合,更加注重科技、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更加注重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更加重視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更加強調科技人員作為新的生產力的重要開拓者的地位和作用。[4]
(三)可持續發展論:生產力發展路徑的新取向
當前,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普遍認同的發展理念,對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更是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1992年,中國政府在里約熱內盧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簽署了《21世紀議程》;1994年又發表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初步形成了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等方面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框架。1995年和1996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和八屆四次人大會議,將可持續發展戰略正式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使其與科教興國戰略并列成為中國面向21世紀的兩大發展戰略。1997年,在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再次強調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決心,并提出了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主要任務。同年,中國向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特別會議提交了《中國可持續發展國家報告》。不僅如此,江澤民還完整地闡述了符合中國實際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內涵,指出其實質就是以科技進步為動力,追求以人為中心的,由資源、生態、環境、經濟、社會諸要素構成的復合系統的協調發展和良性循環,追求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同時不損害后代人需求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論體現在領導實踐上,就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和實施,這一戰略同樣具有中國自己的特點。首先,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中國在可持續發展問題上堅持發展中國家的立場,強調要在發展中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只有通過發展才有可能不斷消除貧困,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和條件。因此,要堅持計劃生育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其次,高度重視科技進步在實現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科教興國與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并舉的方針。一方面,為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加速科技進步,優先發展教育。只有不斷推進科教興國戰略目標的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才有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可持續發展戰略對科教興國戰略又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只有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充分認識科技進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由傳統的粗放模式向可持續發展模式的轉變,才能真正把科教興國戰略落到實處。實施科教興國與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并舉,最能適應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充分體現了在人與自然關系和人與社會關系兩方面同時取得進步的崇高理想。
(四)跨越式發展論:生產力發展模式的新突破
在唯物史觀理論中,生產力發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自然的歷史過程式的發展,另一種便是跨越式的發展。第一種形式的發展,其基本特征是在繼承前代生產力的基礎上漸次發展,因而存在著封閉性、自發性和發展緩慢等特點。第二種形式的發展即跨越式發展,其重要特征就是一定民族或國家的開放性和與其他民族或國家的廣泛交往。正是世界性交往的歷史條件,使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成為可能。當前,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迅猛發展的背景下,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日趨激烈的全球經濟競爭和日益復雜的國際斗爭中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抓住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機遇,轉變發展模式,發揮后發優勢,大力推動本國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生產力跨越式發展模式對傳統發展模式的突破就表現在:其一,它突破了一定國家或民族的閉關自守,使其進入世界歷史,“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1]114。其二,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是超常規的發展,它打破了以往經濟發展緩慢、漸進、穩步的常規順序,以快速、突進為主要特征,從而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由較低生產形態向高級生產形態的轉變。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審時度勢,清醒地看到了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的形勢下實現我國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可能性,指出,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表明,信息化對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大作用,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并全力推進,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后發優勢,爭取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5]這里的“跨越”,是指生產力水平比較落后的國家,在發展中不再依循傳統的先工業化、后信息化的道路,而是力爭用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力來推動自己的發展,以實現對傳統生產力的跨越,較快地接近、達到甚至超過世界先進生產力的水平。
中國生產力跨越式發展戰略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把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同先進生產力緊密結合在一起。黨中央制定的我國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總體戰略是:大力推進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大力推進高新科技的發展,以此貫穿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和全過程;明確提出發揮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后發優勢和比較優勢,走一條信息化與工業化并舉、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現代化發展新路。黨要從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高度,深刻認識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給我國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大力推動我國現代化進程跨越以消耗大量資源為特征的高成本的傳統現代化階段,直接建立起以現代高科技特別是信息技術為基礎的高級現代化。[6]
其二,明確了跨越式發展的內在動力、社會條件和根本保證。生產力要素的提升和經濟結構的調整,既是跨越式發展的基本標志,也是推動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內在動力。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今天,實現我國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首要內容和關鍵環節是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努力實現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在當代中國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各級政府的有效工作、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和穩定的社會秩序、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先進思想文化的引導以及良好的對外關系,是最基本的社會條件和根本保證;而深化改革、體制創新,則是獲得這些條件的必由之路。因此,要不斷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為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打開更廣闊的通途。
其三,明確了中國實現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核心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信息化來實現工業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這本身就是跨越式發展的創新思路。從世界現代化的歷史經驗來看,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都曾經歷過一個高資源消耗、重污染排放的粗放式發展階段。對于今天中國的工業化發展而言,不可能也不允許重復這條路。我們要完成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化,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尋找國民經濟發展的新的推動力,即要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信息化和工業化并舉的道路。
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新生產力發展理論主要由先進生產力論、科技動力論、可持續發展論和跨越式發展論四個部分組成。這四個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是內在統一的。其中,先進生產力論是貫穿整個體系的核心理論,是其他理論的基礎。科技動力論、可持續發展論和跨越式發展論都是圍繞先進生產力論展開的。同時,科技動力論、可持續發展論和跨越式發展論又從不同角度論證了“怎樣更進一步發展生產力”的問題,它們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沒有科技的支持,可持續發展與跨越式發展就不可能有前進的動力;沒有科技的發展,也就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跨越式發展;同時,可持續發展、跨越式發展又規范、制約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另一方面,跨越式發展必須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必須為長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物質技術基礎。新生產力發展理論的全部內容,內在地統一于科學發展觀中,并在科學發展觀中得到具體體現和進一步完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5-696
[3]江澤民.論科學技術[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4]張愛茹.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科教興國”[J].黨的文獻,2002(4):64-65
[5]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02.
[6]魯品越.在世界科技浪潮中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2):29
責任編輯: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