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在夢中回到讀書的時候,喜歡的人有一雙修長的腿,穿著牛仔褲,顯得卓爾不群,在校園、馬路上追逐,大聲嬉鬧。青春無忌。
一旦走出校園,就要和學生時代的牛仔褲和T恤說再見了。這當然不是絕對的,比如有時候,你還是可以穿上牛仔褲和T恤緬懷一下逝去的青春,但是大多數的公眾場合還是換上西裝一本正經地處理事情的好。
就像告別自己的校園愛情,因為畢業面臨的分手,雖然不是絕對的,愛情死亡的系數還是相當高。大家都開始面臨新的挑戰,舊的東西,小心翼翼被存留,但更多是淘汰。
T恤還可以接受,但是,當你看見一個三四十歲的男人穿著包緊臀部的牛仔褲妖嬈生姿地走在自己面前,如果那個男人身材比你還好,穿得比你還有型,親愛的,不會覺得很失落兼肉麻嗎?這是比較好的設想,那壞的就不堪入目了。我曾經看見一個女生穿著低腰的牛仔褲,不幸的是雙腿奇粗,腰上有贅肉。走過以后,后面的男生小聲感慨:哇塞,好大的金華火腿呀!……畢竟不是模特。
牛仔褲是最無情的東西,他很挑剔,宛如初戀時不懂愛情的你我。他的誕生本身就像一個童話:李維·史特勞斯(Levi-Strauss)在淘金熱時期抵達舊金山,被渾身骯臟、衣著襤褸的街頭游民嚇了一跳。事實上,這些游民都是淘金客,他們向李維·史特勞斯抱怨,辛苦尋來的金沙老從口袋破洞掉落。游民的說法,激發了他想要用帳篷布料縫制耐磨好用褲子的創意——牛仔褲于是誕生。從1873年美國礦工穿上第一件李維·史特勞斯的Levi's 501牛仔褲,到詹姆士·狄恩和馬龍·白蘭度把牛仔褲的帥勁頹唐、粗獷狂野詮釋到極致,瑪麗蓮·夢露又第一個賦予了牛仔褲女性的性感魅力,牛仔褲由工作褲躍升為時尚的一員。
牛仔褲是足夠長情的東西,是青春的最后印記,如果你足夠犀利,基本上你可以穿著他從18歲到38歲,延續你的青春不死,如同初戀影響深遠,抵達靈魂。但是你終有一日會告別,如同最初的愛情。你總有一天要換上休閑西褲,安靜地坐在那里等待年華老去。身邊陪伴的,不一定是最初的愛人。
牛仔褲是足夠善變的東西,從直筒褲、AB褲、緊身褲、喇叭褲、破牛仔褲、高腰到低腰,從原始、懶散、主動、冒險、自由與美國化,到流行、自然、真實,既突出于團體之外,又隸屬于某個團體,可以屬于世界也可以屬于一個人。他的善變如同我們自己,面對這新鮮生疏的世界不斷地改變,被改變,等待改變,接受改變。
有時候,我們的適應能力遠在自己的想像之外。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漸漸地也可以得心應手,就好像Levi's的牛仔褲,可以滿足世界上每一種顧客的需要。高矮胖瘦,他不挑剔。或者愛上一個人,為他去改變自己,千回百轉地修理,也沒有怨言。
仍是非常喜歡看年輕的男子穿著牛仔褲,輕快地跑起來,四肢修長,像飛鳥展開翅膀。比穿著西裝的男人靈魂里多了自由。
(馬秀娟摘自《文匯·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