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國上海的頭一次睡眠,是被一聲炸響驚醒的。那時剛剛凌晨四點多,我正在賓館的房間里休息。聽到響聲,我立馬跑到窗邊朝外面的小巷看,內心充滿了身在異國的恐懼:是不是發生了恐怖襲擊?或者,難道這里還有游擊隊進攻?
轟轟轟的炸響聲持續了幾分鐘,接著是更密集的噼噼啪啪的聲音。漸漸地,我開始記起中國人的一個傳統,他們喜歡在生意開張之際燃放鞭炮。
站在窗口靜靜聆聽時,我看見鞭炮煙霧中似乎有什么東西在動——有人騎著自行車從小巷里出來。那人坐在車上挺直了腰,緩慢而泰然自若地行進,車筐里的一個小包不停地顛簸著。片刻,更多的騎車人出現:一個拿著手機說話的小伙子,一名歲數較大的婦女,以及一個戴著安全帽的工人。他們騎著車從煙霧中悄無聲息地冒出,然后在灑滿晶瑩雨滴的街道上慢慢遠去。
這一幕場景令我由衷地欣喜,因為在來中國之前,我聽到的都是些不好的消息:在一個被譽為“自行車王國”的國度,自行車這種簡單而實用的交通工具似乎迅速成了古董,淪為中國邁入繁榮的犧牲品。
可喜的是,仍有50萬人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騎車而行。我想嘗試一下在中國騎車的感覺,就向一個美國人借了輛自行車。我開始在上海的街道上穿行,在車上好奇地打量著周遭的世界。我偶爾向中國人問路,每當那時候,總有一群中國人圍上來,他們目不轉睛地盯著我。
我很想跟一些騎自行車的中國人交流交流,于是在網上登了一個招聘翻譯的廣告。一位英文名叫戈登的中國人來應聘,他說他在農村長大,能連續騎車3小時。我雇用了他。
他身上帶著3部手機,不過卻沒有自行車。“現在人都不想騎車,太浪費時間了。”他說,“人人都想賺錢,錢越多越好。人人都想擁有汽車。自行車?早就落伍了。”
我替戈登租了輛自行車。接著,我們騎著車出發了,匯入上海的車流中。我們遇到了許多令我們感興趣的騎車人。他們似乎每一個人都對自行車有著不一般的感情,對騎車也有不同的看法。我知道上海騎車人的空間已被汽車擠壓得越來越小,有些人對此感到不滿。城市越來越擴張,公路越來越長,汽車越來越多,交通事故也越來越頻繁。對于騎自行車的人來說,騎車出行似乎也越來越不方便了。不過,上海大多數的騎車人未必同意我的看法。他們或許覺得現在比從前好,因為上海正日益變得現代化。
我在中國看到的一個現象是,自行車總是要為機動車讓道,而騎車人對此通常都毫無怨氣。我的向導戈登給出的解釋是:“在中國,大多數騎自行車的人都是下層人。”
也許,對于中國人來說,汽車確實是有錢的象征。至于我,跟許許多多中國人一樣,愿意一個人騎著車子在大街上慢悠悠地行進……
(李鵬摘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