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的束克欣司長提出應對社會公眾引導正確的住房消費觀,居者有其屋不等于人人都買房,認為目前“居住必買房是危險導向”,社會應該有一個包括租、買在內的多元化的房屋供應體系,正常的住房消費比例應該是30%的人買房住,70%的人租房住。大多數靠工資吃飯的年輕人應該是租房而不是買房。這個話是有幾分道理的,只是在當前已經是很不現實,全不具備可操作性。
住宅是租還是買,在今日的市場經濟社會里,這完全是歸由老百姓在權衡房價、利率、經濟狀況之后自我選擇的問題。家庭擁有資源有個合理配置,以求效用達到最大化。政府可以倡導、激勵或給予某種導向,卻完全不必硬性予以干涉。
在我國目前的狀況下,國民經濟處于長期穩定增長態勢,幾個億的農民要相繼進入城市,對城市的房價、地價的拉動是個必然情形。在房價逐步上升的狀況下,是不買房不如買房,晚買房不如早買房。與其將錢財以極低的利率存入銀行,倒真不如早早取出再加上貸款買房為妙;與其將來要冒著高房租的風險,每月為住房交出工資的1/3給房東,真不如每月交出同樣的錢財給銀行支付貸款本息為好。一輩子為銀行打工,還是一輩子為房東打工,這筆賬何者更為劃算,是大家都很清楚的。但這只是說有經濟實力的人士。像許多新參加工作的青年人士,貿然加入購房大軍,貸巨款買房,就像今日大家談到的“房奴”生活,誠然不足效仿。
束克欣司長講得好,30%的人買房住,70%的人租房住。但這里需要詢問的是,70%的人到哪兒去租房住,社會上有沒有這么多的房子供大家隨意租用。國家若有相當財力,能夠拿出巨額資金建造一大批廉租房供大家租住,大家不需要拿出很不容易積攢的錢財買房,就有房可住,自然是最好不過。如都像計劃經濟時代那樣,完全由政府建房無償分配給大家住,更應是件好事??上菦]有人愿意回到那個時代,國家更不可能有這么大的實力去建房。還有種辦法是,富裕人士十套八套買房出租,守著住房吃房租;貧窮人士是長期租房居住,并在今日的高房價及將來的更高房價下是永遠買不起房,遭受房東盤剝。這種狀況同樣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社會兩極分化也會因此更為嚴重。另外,在70%的人租房住的情形下,房租標準應當怎么定,國家能否對此給予相當控制,房租太高時國家能否拿出一定資金給予貼補。但現實情況是政府不可能拿出大量的資金來建房,也不可能拿出大量資金補貼租房市場,以保證不買房的人能夠租到價格合理的房子。
老百姓的房子是應該買,而且在有相當經濟實力的狀況下,應當早買。國家應當做什么呢?國家今日需要做也能夠做的事,就是如何對房地產市場給予有效控制,政府收取的土地出讓金能否盡量降低,以保證房價不再在不良房產商的手中呈現為急劇上升;政府收取的土地出讓金也不是大興土木,大搞所謂的形象工程,而是拿出相當部分用來補貼無房或低房家庭建房租房用,以保障中低收入人士也能夠盡量住到較為適宜的住所。
政府應當對房產項目大力控制,對不良房產商嚴加管制。居民購買房屋真正能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由全社會人士分析判斷該房價是高是低,購買該住宅是否合適,乃至對虛報高價、牟取暴利的房產項目像對石油那樣征收特別稅,都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