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權力對于社會秩序的維持是必要的,否則人類個體為了個人利益就會陷入霍布士說的“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之中,整個社會就會變成一個動物世界。從起源上講,公共權力是作為對私人權利的保護神而產生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最早闡述國家和個人或公權和私權關系的人。
公權異化使得博弈成為必然
自從公共權力從公民權利中產生以來,由于階級利益存在,它不可避免地站到了公民權利的對立面,導致了公共權力的異化。原本是為人民服務的權力變成了壓迫人民的權力,原本是人民公仆變成了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老爺就是這種異化的典型表現。
公共權力的異化使得公權與私權的博弈成為必然,公權不適當地或無限制地侵犯私權是這種博弈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拿前面所提到的案例來說,滕大娘為了挽救孫女的生命,在火車上順便撿幾個礦泉水瓶子,并沒有侵犯到他人權利和公共權利,公安機關不考慮情景原由就對她進行公安拘留是缺乏法理依據的,顯然是強大的公權對弱小的私權的一種霸權侵犯。
當公權變成霸權時,它就變成了沒有監督的絕對權力。19世紀英國歷史學家佛路德說: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公權侵犯私權的一個嚴重后果就是滋生政治腐敗。因為有些人不知道權力是人民給的,所以他們就不會飲水思源,明榮知恥,就不會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他們在既沒有任何監督的他律,又沒有“禮義廉恥”的自律情況下就會“無所不取,無所不為”。
宋朝歐陽修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亂敗亡則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因此,公權與私權的博弈涉及到公共權力的來源、“國之四維”和“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進而涉及到權力的濫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這是現代社會的每一個負責任的公民都不能坐視不管的原則問題。
因果倒置的“公共權利讓渡”
現代公民要提高對公共權力的認識,要知其所以,察其所由,觀其所變,特別要警惕公共權力的無限擴大和恣意濫用。公共權力是由從公民權利的讓渡而形成的,而不能反過來說公民權利來源于公共權力的讓渡。在社區建設中,經常會看到這種因果倒置的“公共權力讓渡”話語。
現代公民要提高自己的公民權利意識,防止公共權力或其他強權對自己公民權利的侵犯。當自己的公民權利受到侵犯的時候,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公民權利。《憲法》是捍衛公民權利的強大法律武器,要認真學習《憲法》,知道自己有哪些公民權利以及如何捍衛自己的公民權利。
各級政府和公共權力部門要仔細、謹慎地運用公共權利,掌握公共權力的人特別要明確公權與私權的界限。列寧說,真理再往前邁進一步就會變成謬誤,對公共權力來說也是如此。防止過度執法或執法過度問題應該作為一個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提到議事日程。這就要求各級行政執法人員要特別注意執法過程中的政策問題,堅持防止“寧左勿右”、“寧嚴勿寬”的思想流毒。
建議各級執法機關成立公民權利保障和執法倫理評估委員會,在實施行動前要由這個委員會評估一切細節。胡錦濤總書記在參觀西柏坡時,再次重申“兩個務必”,其目的就是使黨的干部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不要演變成脫離人民群眾的官老爺。要知道公民權利建設之得失既關乎公民基本利益的得失,也關乎中國現代化之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