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領導干部來說,絕不能把提拔任用干部這種份內工作視為施恩,并且期望他人來日相報,期望今日我投你一桃,明日你報我一李。如果這樣做,就是在做交易,就是在拿公權力在做私買賣,就是一種用人上的腐敗行為。
在我們的干部選任工作中,可以發現這么一種怪現象:每次干部考察工作結束之后,一些負責干部推薦工作的領導人總是對考核對象說,為了推薦你被考核,我做了許多工作,幫你排除了多少障礙等。甚至,一些握有實權的領導人在干部被任用后,也會對其說,為了任用你,我做了多少工作,力排了多少眾議等。這種干部工作中的不正常行為,損害了黨的干部工作風氣,也使嚴肅的干部任用工作變得庸俗不堪。此種不良風氣,實在應當好好地煞一煞。
我們黨的干部政策是任人唯賢,一個干部能不能被提拔任用,主要看其德、能、勤、績綜合表現,看其能不能“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向上級組織推薦干部,是黨的各級組織負責人的份內工作,完全用不著向被考核者表白、討好。一部分人之所以還要那樣做,我想恐怕是封建裙帶風在這些人思想中作怪,這部分人把提拔任用干部看作是培植自己親信的機會。受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在我們大部分人的思想中,都信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作為一種道德上的自律性要求,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這樣做當然無可厚非,甚至還值得稱道。問題在于,對于領導干部來說,絕不能把這種份內工作視為施恩,并且期望他人來日相報,期望今日我投你一桃,明日你報我一李。如果這樣做,就是在做交易,就是在拿公權力在做私買賣,就是一種用人上的腐敗行為。
在公與私涇渭分明方面,宋代名臣范仲淹為我們作出了很好的榜樣。他當宰相多年,向皇帝推薦了許多官員,其中不乏有許多反對他的人,很多人上任后也不知道是他所推薦。有人對此不理解,曾經向他詢問。他解釋說,我的職責是向皇帝推薦優秀官員,至于他個人和我關系好不好、知道不知道是我所推薦,這不是我所要考慮的。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不想讓他們“受命于公堂,感恩于私室”。
推薦官員不能“受命于公堂,感恩于私室”,這話說得多好!只有這樣做,才能擺脫用人上裙帶關系的影響,遏制干部選任工作中的不良風氣。我們的官員,無論級別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都是“公家人”、“黨的人”,理應樹立立黨為公的觀念,而決不能人為地劃分為“你的人”或“我的人”,決不能把私人關系中奉行的“知恩圖報”引入到我們的干部任用工作中來。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干部,為了答謝領導的所謂“關照”,哪怕是一些違反原則的要求,也是遷就照顧、有求必應。這樣一來,最終必然是犯下錯誤、翻身落馬,給黨的事業造成重大損失。反腐敗中發生的一些“窩案”,領導和身邊的工作人員同時落馬,不都是這類愚蠢報恩的明證嗎?
歷史發展到了今天,人類社會的現實狀況和范仲淹時代已不可同日而語,共產黨人的思想境界也遠非封建時代范仲淹所能類比。但是,一個封建官吏在多少年前就明白的道理,一個共產黨的領導干部不可能明白不了。無論如何,我們總應當超越前人。為了黨和人民的千秋大業,我們需要倡導官不謝私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