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就是革新,是面目一新,絕不是小打小鬧,更不是新瓶裝舊酒。有的地方以為發幾個文件,喊幾個口號,來幾句時髦的順口溜,搖身一變就創新了,這多少有些可笑。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自主創新”戰略以來,創新如今已成為“出鏡率”最高的一個詞匯。一股建設“創新型城市”的熱潮隨之興起。據不完全統計,短短數月間,全國已有至少100個城市提出了5-10年間建成“創新型城市”的響亮口號。
創新號召深得人心,創新戰略得到積極響應,這自然令人鼓舞振奮。但人們也不禁要問:各地、各城市有何具體可操作措施向創新目標邁進?提出多少多少年建成“創新城市”,其基本依據與評價方法又是從何而來?
人們看到,一些地方各種報告、意見、規劃中滿篇皆見“創新”,但如果真的仔細研讀其細節,卻又似乎“空無一物”;一些匯報急于表現“創新”立竿見影,竟翻出多年前的“古董成果”上陣應付,或是將剛引進的國外技術與生產線標上“自主消化再革新”充數,反正外行不懂,宣傳一樣洋洋灑灑;至于近年如雨后春筍的高新產業園、科技開發區,因盲目上馬、缺乏客觀分析,很多更是“開而難發”、“半死不活”,面臨新的創新戰略機遇期,也并沒見什么實質性改變與起色;還有某些單位和個人以創新當幌子,絞盡腦汁套取項目和資金,而后卻吃喝享樂大搞“創新腐敗”……面對一些地方宣傳創新“雷聲大”,實際措施“雨點小”,“光說不練”,甚至借此“生財有道”,創新到底是什么,究竟又應怎樣認識和對待,實在值得好好思慮。
回顧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創新精神、創造性行為是必不可少的。當今世界之文明也全部有賴于人腦的創造性智慧,依靠的是人們不斷追求新知、向往獲得更美好生活的渴望與“源動力”。如今國家將“自主創新”單列成一項重大戰略,一方面是由于經歷了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取得巨大社會與經濟成果的同時,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已近乎發揮到極致,不少下游加工行業不僅處于相關行業利潤分配鏈的最底層,而且對自然環境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與破壞。“中國制造”與“中國創造”,看似只有一字之差,實則卻是效果迥異。另一方面,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中國社會的轉型仍舊面臨體制機制、思維意識、社會架構、經濟模式等一系列的更新、堵漏、完善、平衡課題。因而,國家的下一步發展、社會的可持續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不能單靠方式的重復和單純的量的增加,而是需要質的飛躍,思維與行動上的創新,唯有這樣才能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創新就是革新,是面目一新,絕不是小打小鬧,更不是新瓶裝舊酒。有的地方以為發幾個文件,喊幾個口號,來幾句時髦的順口溜,搖身一變就創新了,這多少有些可笑。至于有的地方連創新規劃也多只涉及科研技術領域,那更是誤區上加誤區。正如社會發展需要“包羅萬象”一樣,創新本身的范圍也是極為寬廣的。在明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經濟是發展的基礎”的同時,我們無法更不能忽視社會保障、人才培養、人文環境、自然生態等一系列的環節。制度創新、機制創新,創新型人才等等,均是題中之義,有的甚至是更為重要的。
總而言之,創新對一個國家來說,應是持續不斷、似無窮盡的過程,是民族的活力與凝聚力所在。創新的根本在于人,人又需要有利于培養、激發、實現創新的外部環境。所以說,創新不可能被簡單“量化”,不可能指望“硬性規定”。老外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特殊的國情下,中國的創新戰略、創新型國家建設更需要腳踏實地、不斷探索、立足當前、放眼長遠,否則,自主創新就會在一些地方變成夸夸其談的“空頭支票”,糊弄上邊和下邊的“時髦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