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書畫作品中,長期深入生活,善于捕捉并表現百姓日常生活的大畫家黃胄(1925--1997),他一生對西北民族風情情有獨鐘,因此他筆下的作品多為少數民族的現實生活。作于1973年的《于闐舞蹈圖》,圖中人物造型準確,線條靈活流暢,寥寥幾筆將人物的神情和舞蹈形態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作者除了在畫面中少有的幾處做精細刻畫外,大部分使用的是寬筆和富含水分的淡墨,給人一種痛快豪爽的藝術氣息,可以算得上是黃胄(1929--1997)盛年的上乘之作。
擅長大寫意花鳥畫的李苦禪(1898--1983),其畫作滲透古法又能獨辟蹊徑,在藝術實踐中自出新格。80年代初期,李苦禪繪畫步入成熟階段,雄渾、樸厚、豪放為特色,具有筆墨厚重豪放,氣勢磅礴逼人,意態雄深縱橫、形象洗煉鮮明的獨特風格。此次上拍的《遠矚圖》,創作于1981年,作品為橫幅,尺幅巨大,達14.3平方尺,以淋漓的大寫意畫法創作,所畫鷹的造型,注重意象的創造,綜合鷲、雕的形象特征,意在塑造勇猛矯健的象征性形象。
齊白石《芭蕉書屋圖》中的“蕉屋”主題與遠游印象、家鄉記憶都有關系。最早的一幅同題畫作于1907年游欽州時所作《綠天過客圖》。以后《綠天過客圖》的變體畫,多題名“芭蕉書屋”或“蕉屋”。齊白石定居北京,在他居北京期間,白石老人的鄉下憨氣和粗拙的言談舉止,屢受所謂上層“教養”人士嘲笑,在他成名之后,白石老人一再描寫芭蕉主題詩畫,借著芭蕉,抒寫情懷,等同效法古代文人陶淵明不如歸去寓意,在充滿詩情畫意的芭蕉意象畫作,透露出個人懷鄉的感觀世界和心理世界。此次即將上拍一件齊白石的《芭蕉書屋圖》畫作。
除了上面介紹的幾件之外,齊白石《荷花鴛鴦圖》、傅抱石《山水》、王雪濤《重陽即景》、白雪石《太行秋色圖》、范曾《松猿圖》、胡佩衡《叢碧蒼茫圖》、顏伯龍《猿戲》、黎雄才《山水》等都是不錯的作品。
除了傳統書畫藝術品外,玉器翡翠瓷器古董珍玩專場中也多有珍品出現,其中,清乾隆青花礬紅云蝠龍紋溫壺,高19.5CM,乾隆朝官窯器,“養和堂制”楷書款。作品造型罕見,胎質細潔,釉面勻潤,壺上身和腹部各繪兩條五爪紅龍戲舞,矯健有力,附之紅蝠與藍云輝映成趣,構圖嚴謹,細致周到,畫工精良秀美。唯一遺憾之處是壺口有小崩一處,不由叫人搓手惋惜,但饒是如此也掩飾不了這件乾隆時期作品的珍貴。明崇禎青花人物蓮子罐,高18CM。作品直口,垂肩鼓腹,腹下收斂,圓足,無蓋。胎質細膩糯白,釉面潔凈光亮。腹部以通景式青花山水人物圖為主題紋飾,繪畫筆意生動,精細工整,構圖布局疏朗有致,青花發色明艷動人,堪稱萬歷青花器中的精品。清乾隆白玉獸耳蓋爐,直徑18.3C M,作品為清乾隆內府制品,玉質潔白溫潤,蓋和爐身刻饕餮紋飾,兩側雕環耳,整體端正大氣。
中泰珠山八友瓷繪作品、竹雕專場拍賣會掠影
瓷板畫是景德鎮陶瓷藝術的品種之一,始于明清時期,由于繪制題材廣泛,吉祥、美觀,民間曾把它鑲嵌在屏風、柜門、床架等處用于裝飾,或作插屏,壁掛用于陳設。在清末民初,瓷板畫幾乎成了達官貴人家中的必備之物。瓷板有些做成四塊或八塊,由不同的畫面配成一套,組合配用,頗為氣派。在瓷板畫的眾多作品中,以“珠山八友”最為著名,他們大多師承名家,既有共同的畫風,又有各自的風格和獨創性,成為近年來收藏界競收競藏的熱門品種。此次參拍的瓷板畫囊括了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鄧碧珊、徐仲南、何許人、田鶴仙等瓷繪名家的作品。
王琦位列“珠山八友”之首,他與王大凡都是以人物題材著稱的瓷繪名家,其傳世作品常成為海內外各大拍賣公司的重點拍品,備受關注。
王琦(1884—1937年),號碧珍,別號陶迷道人,齋名陶之齋,江西新建人。大約在民國八年(1919年)時所繪瓷板畫即已享譽瓷都。他的人物畫早期是以晚清畫家錢慧安為藍本,后期則完全繼承了楊州八怪之一黃慎的畫風,是民國時期彩瓷行業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瓷畫家。本次參拍的王琦作品有:鐘馗圖掛屏(48×33cm,4幅)、廣陵世瑞插屏(45×64cm)、竹林七賢插屏(45×6 5cm)、關羽擒將圖插屏(44×64cm)等。
王大凡(1888—1961年),早年拜晚清繪畫名家汪曉棠為師,中年學吳道子、陳老蓮,可謂博采眾長,海納百川,自成一家。他在淺絳彩的基礎上,獨創的“落地粉彩”技法,開創了彩瓷繪畫的新局面。拍品中王大凡的作品有:福在眼前圖插屏(高65cm)、四美圖掛屏(67×21cm,4幅)、渭水訪賢圖插屏(45×64cm)、東坡郊游赤壁圖插屏(45×65cm)等。
田鶴仙(1894—1952年)是以畫梅著稱的瓷繪名人,號荒園老梅,偶用梅花主人。拍品田鶴仙的梅花,有插屏(45×65cm)和4幅掛屏,瓷材光亮,晶瑩滋潤。畫面上鐵桿劍枝,曲直穿插,繁花出枝,幽冷暗香,紅梅的喧鬧沖散了嚴冬的寒氣,實為廳堂補壁的最佳選擇。
汪野亭(1884—1942年),名平,號元鑒,又號傳芳居士。他從清末大師潘甸宇處延續了清代山水畫的傳統,早期作品多受程門一派淺絳法影響,后用鉆繪山水,以大綠、水綠或雪白罩填,成為粉彩青綠山水。本次參拍的汪野亭作品有插屏和長方形、圓形、弧形掛屏,此外,鄧碧珊的魚藻圖、程意亭的花鳥、畢伯濤的獅虎、何許人的雪景、徐仲南的竹石、劉雨岑的花鳥,均有佳作參拍。
此次參拍的80余件竹雕藝術品,以嘉定派竹雕為多。嘉定派竹雕創始人為嘉定人朱鶴。在嘉定竹雕藝術流派中,以朱鶴(號松鄰)、朱纓(號小松)、朱稚征(號三松)祖孫三人最為著名。清毛祥麟《墨余錄》載有《嘉定朱氏竹刻記》,時人說道:“小松出而名掩松鄰,三松出而名掩小松。”朱三松的作品在當年與珠玉等價,傳世稀少,此次參拍的朱三松款“竹林七賢圖筆筒”,高17、口徑16.5cm,選材精湛,包漿古拙,保存完好,當彌足珍貴。此器以鏤雕技法雕成,人物神情姿態各異,并鐫有“三松”款識。
淳浩2006冬季藝術品拍賣會
此次中國近現代書畫專場涵蓋了書畫名家的作品275件。當中大部分拍品是海外或香港征集回來,部分是家族遺產的書畫藏品,其中不乏齊白石,張大千,吳冠中,高劍父,黃胄,關山月等大師的精品。
其中齊白石的一幅《蔬香圖》,匠心獨運,可上比八大山人。描繪江南水鄉是吳冠中作品中典型風格的代表和最著名的題材,是次一幅《蘇州小景》估價港幣70萬-90萬。林風眠的《荷塘》,取西方繪畫之長,與中國傳統畫相結合,景致清幽,又有一種文人畫氣氛。張大千一幅《疏池荷香》,飄逸的荷葉千姿百態,田田荷葉,雖交疊茂密,卻沒有一絲混亂之感。黃秋園一幅《仿古山水小冊頁》,在書簽大小的紙上,蒼蒼茫茫,煙云滿紙,望之氣象萬千。高劍父一幅中年之作《秋林野渡》,盡見南國水鄉,深秋之美。楊善深的一批山水作品,均為八九十年代少見的精制作品。黃君璧擅繪山水,尤精畫云水、飛瀑,此幅《坐看云起》為六十以后典型作品。黃胄的《趕集圖》用墨憩暢,用筆精簡而準確,不愧人稱畫驢圣手。關山月的《紅梅》一樹獨先天下開,表現出一種生氣勃勃之氣勢。趙少昂的《九魚圖》,畫錦鯉九尾,用筆工致,而錦鯉縱橫交疊,前后有序,聚散之間,別有一種結構之美;而用俯瞰角度出之,使觀者真有水邊觀魚之樂。其他書畫拍品還有鄧芬、林墉、溥儒、丁衍庸、朱屺瞻、宋文治、亞明、陳大羽、吳作人、馮超然、崔子范等大家之作。
此次拍賣的另一焦點是瓷器工藝品專場推出的275件精品,其中多件明清官窯及海外回流的珍品,均可圈可點。此次焦點當屬清雍正青花釉裹紅三果紋高腳杯H12cm/D16.5c m,青花釉裹紅是一種在成型的坯體上分別用鉆料和銅紅料進行繪畫,以后再在上面罩一層透明釉,經過高溫一次燒成釉下彩。另外,高古瓷、明清瓷、民國瓷及名人瓷、玉器、雜項也不乏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