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罪犯的權利保障,是現代監獄和監獄制度的精神內涵之一。而所謂的罪犯權利,就是罪犯所享有的權利,這種權利包括了未因犯罪行為而被剝奪或被限制的權益、提出未被法律剝奪或被限制的主張等。
罪犯權利的范圍非常廣泛,凡是法無明文剝奪則有權;罪犯在監獄這一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服刑,失去的只是因監禁直接導致的不能行使的部分政治權利和人身自由權利,而他的權利非經合法的法律程序,任何人或機構都不能非法剝奪,他仍然享有未受剝奪的合法權利。
依法治監,除了維護犯人的合法權利,還要求在整個監獄法律的制訂、司法、執行和監督的運行中,以權利保護的法治理念作為依法治監的精神內核。我們知道,權利保護的法治理念是獨立的客觀實在,它在監獄體系、制度和法治化運作方面具有其自身的價值。這種權利保護的深層法治意識性因素,是監獄,也是整個刑罰執行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價值理性基礎。
今年春節期間,北京女子監獄,將在已經采取的親情會見、溫馨會見和電話會見這三種會見形式之外,開設同居會見,允許部分女服刑人員與前來會見的配偶同居。目前,該監獄已建成一棟帶標準套間、基本生活用品和設施齊備的同居會見樓。夫妻同寢,配偶同居,這是一個人天賦的、自然的權利。
而作為一個服刑人犯,能不能享有這種權利?筆者認為,罪犯因為過去的反社會行為而招致社會對他個體的某些權利進行剝奪或限制,但法律對犯罪行為的法律否定和道義倫理的譴責,并沒有否定罪犯全部的權利。作為法律上的特殊群體,他們仍然享有相應的權利處遇——人們已經普遍地把罪犯權利狀況作為衡量人權保護水平的重要標尺,把它作為評價監獄法治化的重要指標。
縱觀人類刑罰執行制度,每一次刑罰執行制度的文明變遷都是一次對罪犯“人權本性規律”的人道復歸和接近;而現代文明和監獄的法律制度更是確認并保護罪犯享有的各項正當權利,賦予罪犯以相應的法律人格,給予其以人道主義處遇。我國的《監獄法》以及相關規則和國際上的各種“人權宣言”、“國際公約”等,均要求刑罰執行者樹立起罪犯人權保障意識。如罪犯入獄時,讓罪犯知曉自己的權利,提高罪犯自我維權的意識,培養其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能力。其次,可在監獄行政部門的指導下,建立各種罪犯維權組織和自治組織;如在罪犯中建立消費維權組織,維護罪犯作為消費者的合法權利;可建立勞動者維權組織,維護罪犯作為特殊勞動者的合法權利;類似這樣的組織可以擴展到罪犯權利保護的所有領域,增加罪犯權利保護的有效途徑,它們在維護罪犯合法權利的同時,也監督監獄管理者治監行為的合法性。
鑒于行刑機關的權力運作的內部監督具有天生的缺陷:身份不獨立、職務利益相同、缺乏有效的監督方式等,有必要在監獄行刑權力運作中引入外部監督力量。如上海市寶山監獄舉行的社會“開放日”活動,每月最后一周的周四將成為寶山監獄的社會“開放日”,市民可以自己預約在這一天前往參觀。這一做法在全上海市監獄系統中還是第一家。據悉,“開放日”參觀的主要路徑為:行政辦公大樓---會見室---新翼超市---醫務所---監舍---服刑人員炊場等,并有專人進行現場講解。監獄通過“開放日”,可以讓社會更直觀地了解監獄和監獄人民警察的工作。參觀者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監獄在改造服刑人員的工作中所體現的法制、科學、人道精神。這種公眾外部監督有積極意義。同時行政監督、人民代表大會權力機關的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和輿論監督、人民團體的監督等都非常重要;在這些行刑權力運行監督方式中,以司法監督最為有力,監獄內部監督的罪犯權利救濟的行政訴訟、行政賠償訴訟就是審判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中檢察機關的監督具有專業性,富有效率。
我國檢察機關負有法律監督職能,監所檢察部門承擔著具體的對監獄刑罰執行的法律監督職責。檢察機關以其獨立于監獄部門的專門司法監督主體身份,對整個監獄行刑的全部程序流程予以全方位的關注,并以國家賦予的法律監督權保證這種監督的法律效益,從而有力地保證依法治監的法治理想的落實,保障權利本位的監獄法律體系對罪犯權利保護的實踐運作中價值追求的全面實現。
我國現代化文明監獄的建設進入了依法治監的法治規范化軌道。依法治監的根本精神在于罪犯權利保障,從權利保障視角來透視依法治監,我們可以發現其蘊義就是:樹立起權利保護的法治理念,建立起全面維護罪犯權利的監獄法律體系,完善罪犯權利保護的執法體系,健全罪犯權利保障的監督體制。
(作者系華東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院長、教授)
編輯: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