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輝、陳進、楊杰、黃禹錫們的所作所為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學術腐敗,他們不但攪渾了學術界,也使學術蒙上了恥辱。對于“學術腐敗”,人們可謂是深惡痛絕,把它稱為是不道德、不誠實的學術行為,而某些學者著書立說時的著意造假、變相抄襲、廢話連篇以及為了謀求發表、出版和獲獎而采取的各種手段,不能不令人擔憂。
有材料表明,學術腐敗近年來主要有四種頑疾:
頑疾一,抄襲。抄襲剽竊他人之作,似乎已成為一些大學校園里公開的秘密。有人根據媒體披露的高校抄襲和剽竊事件,總結了高校學術抄襲的幾種方法,即“全篇搬用法”、“偷觀點偷思想的隱性剽竊法”、“化名抄襲法”、“署名抄襲法”、“拼裝法”、“名編實抄法”、“搶先發表法”等等。在學界以打假著稱的學者楊玉圣說,以前人們大都認為抄襲剽竊等問題在那些學術水平低的學校或年輕的學人身上才會發生,但從業已曝光的問題來看,包括中國最好的大學在內的許多名牌學府和科研機構,都已出現過或潛伏著此類丑聞。
頑疾二,拼湊。一些人以數不清的學術頭銜包裝自己,做學問的態度極不端正,雖身在學術界,卻心有旁騖。或熱衷于浮名,或競逐于市利,或垂涎于權勢;表面看整天東奔西跑,“研究工作”搞得轟轟烈烈,而事實上玩的是學術游戲,耍的是“鸚鵡學舌”,雖也有不少的“論文”、“專著”,但細考起來,一點真知灼見也沒有。丘成桐教授不無憂慮地批評說,一些中國學者對名利的熱衷,嚴重阻礙了中國科學的發展。
頑疾三,制造“學術泡沫”。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學術研究成果當然是多多益善。但對高質量的學術成果有的人傾其一生都難有所成。可現在,學界浮躁之風日甚,低水平的重復建設不斷上馬,粗制濫造的著作風行天下,而其間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能有多少呢?大部分不過是翻樣的“學術泡沫”。中科院院士嚴加安說:“陳景潤一輩子只發表了幾十篇論文,而現在有的博士在畢業后沒幾年就發表了80多篇論文,可以想象,現在的學風問題有多么嚴重。這種風氣是非常危險的,如不及時重視并加以糾正,老師浮躁,學生跟著浮躁。”
頑疾四,學術交易。學術交易相對于學術腐敗的其他形態而言,是更讓人痛心的違背學術道德的行為。學術交易使學術同普通物品無異,可以自由買賣。買者和賣者之間形成了一種雙向的互動,這無疑將進一步加劇學術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