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靈毓秀的金鳳寺,坐落于距雅安雨城區8里處的金鳳山,氣宇軒昂,流光溢彩,始建于唐貞觀年間,盛于宋、元,明成祖永樂年間寺僧宗壽又獨立開山重建正殿,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沿千余級石階登山,只見峭壁上層林盡染,青翠欲滴;或粗或細的藤蔓,如飛龍,似游蛇,把裸露的巖石裹了個嚴嚴實實;時聚時散的霧靄,使碧綠蒼潤的景色變化莫測。紅柱琉璃瓦的“雁之亭”,隱隱約約,聳立在懸崖絕壁間,就像閃現在綠海中的一顆紅寶石。
行數十步,便是“攬輝亭”。這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設計興建的。黃云鵠親筆手書的“含沓千尋未到斯亭難駐足,闌浮萬里重游此地不勝情”的石刻楹聯,掩映在一片青青的幼杉林和梧桐樹中。
登上“龍崖”,一條曲徑直通山門,兩旁,森森古杉和蒼郁松柏翠環千疊;林間,鳥語蟬鳴,如琴弦余音裊裊;遠處,泉水叮咚,似空谷回聲蕩蕩。門額上“金鳳寺”三個金色隸字,是照原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劉蘆隱的手書刻的(劉先生是一位抗日愛國的有識之士,為蔣介石所不容,后謫貶西康,安置于金鳳寺,以書法字畫賣錢集資重整寺容)。
進入大雄寶殿,香煙繚繞,燭光熠熠,法師敲擊磬鼓,尼眾梵誦玄玄,殿中塑著西藏黃教祖師宗喀巴的坐像,以及新近從緬甸請來的“釋迦牟尼”玉佛坐像。那潔白無瑕的玉像,似一條感情紐帶,把中緬傳統文化和兩國人民的友誼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過大雄寶殿,入圓門,千年楠木,清冷綠黛。飛閣重檐,華棟璀璨的“羅漢堂”就建在這里。此堂建在金鳳山之陽,耗資人民幣70萬,皆屬尼眾化緣集資所籌措。1987年仲夏破土動工,1991年秋竣工。殿堂筑得巧奪天工,給金鳳古剎增輝不少。殿檐上,高懸著橫匾——“羅漢堂”,三個鎦金大字格外醒目。另有兩匾,一個是峨嵋山遍能法師所贈;另一個是康定南無寺達吉活佛贈送的,鐫刻著藏、漢兩種文字。記得當年羅漢堂開光,前來祝賀的法師、居士們從“攬輝亭”整隊出發,一路鈴、鼓、號等法器鳴道,喇叭高奏,幢、幡、寶蓋飄拂,場面煞是恢弘。
殿堂正中,塑著飄逸瀟灑的千手觀音,四周是形貌各異的五百羅漢,均栩栩如生,可與新都寶光寺的媲美!所有的板壁、欄桿、門楣一律新漆黃、紅二色,并有不少黃教的圖案雕飾。金鳳寺與黃教源遠流長,一些尼眾曾赴甘孜扎嘎吟讀藏經,貢嘎佛爺還親自為其授戒。現在,我才真正明白康藏高原出來的僧俗人士都樂于到此駐足,寺廟香火年年旺盛,別的廟宇所不能代替的原因。
往左拐前行幾步即為觀音殿,石柱重樓,莊嚴宏偉。中有穹頂、華飾藻井,富于透視感。樓上轉閣回廊,是藏經之地。傳說當年修觀音殿時,由于地基不夠,只好往巖石深處發展。一日,石匠們打著打著,巖石縫中冒出兩股泉水。突然,一對鳳凰從石窟中飛出,棲梧和鳴而去。為紀念這兩只吉祥的鳳凰,寺廟便改稱為“金鳳寺”。如今,慧貞住持又親赴武漢造回文殊、普賢兩尊銅鑄的佛像,使得觀音殿更加莊嚴肅穆了。
循黃泥小徑,過摩崖造型的千佛巖,來到金鳳寺山巔的“望月亭”,舉目四顧,亭下蓮花池一泓碧水,石橋飛越清波,如一首小詩,一幅丹青;鳥瞰江河,奔瀉蜿蜒的青衣江就像一位少女肩披青紗,在夕陽的映照下飄飄然穿雨城而過;沿江河兩岸巍然屹立的護城石堤,則猶如兩條有力的臂膀,穩穩地擁抱著雨城南、北兩岸的建筑房舍;江上,三橋巍巍,如臥波飛虹,波光映余暉,倒映出一個秀美的、彌漫著生命氣息的雨城圖景。近眺金鳳山下的十里長街青江大道,幢幢高樓,鱗次櫛比,城市東移,“新修一片,用活一片,滾動一片”。眼下,這個新城區熱鬧非凡,建筑工地弧光閃爍,宛如碧天群星;機聲轟鳴,恰似輕柔的樂曲。是的,建設者們正在這多情的土地上描繪一幅壯麗的城市建設畫卷。
恍惚間,一種激昂的情愫縈繞于胸:呵,這不就是我們要尋找的金鳳凰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