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廷根的13萬人口中,在校大學生占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另外還有三分之一居民從事和大學相關的活動
校長的工作其實很簡單,就是制定學校的發展計劃,協調各個學科之間的關系,協調得到的經費的分配,以保證資金流向更容易出成果的學科。從這個意義上說,德國校長不是學校的主人,而是學校的管家
諾獎得主,世界大學第8位
哥廷根是位于德國下薩克森州南部的小城,源遠流長的學術歷史使得哥廷根和圖賓根、海德堡、弗萊堡一樣,并列為德國四大大學城。哥廷根人引以為豪的一句諺語說:“哥廷根沒有大學,哥廷根城就是一座大學。”在小城的13萬人口中,在校大學生占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另外還有三分之一的居民從事和大學相關的活動,哥廷根“大學城”的稱謂可謂名副其實。
從評價學校成就的一項重要指標:諾貝爾獎得主數量這一項來看,哥廷根就位居世界大學第8位:這里曾走出3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與此同時,更多名人和哥廷根的緊密相連,也使得這座小城擁有不同凡響的殊榮:
哥廷根大學的數學系是由“數學王子”高斯一手創建,高斯逝世后就葬在這座哈茨山南麓的魅力小城;寫出“格林童話”的格林兄弟曾在此執教,也曾演繹出不畏強權的“哥廷根七君子”事件;著名的“鐵血首相”俾斯麥曾在此就讀,連德國前總理施羅德也是從哥廷根的夜??嘧x出身走向了下薩克森州長乃至聯邦總理的寶座.....哥廷根大學和中國的淵源也頗深:朱德元帥1922年曾經在哥廷根駐留過一年,在此會見過從法國遠道而來交流革命心得的鄧小平;北大東語系教授、學術大師季羨林更在《留德十年》中詳細描寫了自己被哥廷根大學錄取,在此求學十年的經歷……直到現在,還有好事者來哥廷根探訪,希望找到季老在\"此情猶思\"的回憶文集中談到的異國戀人伊姆加德。
德國的大學教育對于2001年前后留德高潮中赴德的中國學生來說,最大的誘惑就是:不收學費;雖然學制漫長對有心求學的中國學生而言是一次身心的考驗。但是期望留洋鍍金、提升個人價值的中國學子很多都義無反顧地遠渡重洋來到了德國。時過境遷,如今德國經濟不景氣也拖累了德國的教育。各級政府對大學的撥款逐年減少,教學設施因此不能得到及時更新,科研項目的進行也因為經費的短缺而時常難以為繼。
經濟壓力下,德國教育體制面臨巨大的變革:現在大學收費制度已經正式出臺,下薩克森、北威等大州都已經制定了確切的收費時間表,最早的從今年冬季學期(10月份開學)就開始征收,平均每個學期將收500歐元左右;目前還持觀望態度的幾個州在其他州已經征收到學費、教育經費得到極大充實的前提下,想來屆時也絕不甘心錯過這一順理成章得到更多科研經費的機會。
同時,德國大學漫長的學制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也受到社會公眾的強烈詬病,這一學制的最大弊端就是和英美學制不接軌,漫長的求學路也導致了很多學生在求學過程中信心不足半途而廢。
2005年德國出臺了學制改革計劃:本科學位、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的教育改革將在未來5年逐步完成。也就是說,到2010年,德國將全面貫徹這個全新的教育體制,這也是歐洲的法律所規定的。大多數德國大學將選擇性地采用全球性新學制體系,在幾年內將本科學制縮短到3至4年,而目前在德國取得學位至少也要花上4到5年時間。對學生來說,新學制更加節省求學時間、更加富有成效。
“錢真的是太少了”
在兩大教育改革措施的夾擊之下,哥廷根大學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沖擊,《南方人物周刊》特意采訪了哥廷根大學校長董事會主席馮·費古拉先生,就德國教育的問題進行了對話。馮·費古拉先生本人是一位生物化學教授,此前擔任哥廷根大學生物系主任,在去年的大學選舉中,他得到了各系科主任的廣泛支持,脫穎而出擔任哥廷根大學校董會主席,任期6年。
談到自己的日常工作時,費古拉校長表示工作其實很簡單,就是制定學校的發展計劃,協調各個學科之間的關系,協調大學得到的經費的分配,以保證資金流向更容易出成果的學科,“當然,我也會繼續在系里上課”。從這個意義上說,德國校長不是學校的主人,而是學校的管家。
對于一個管家來說,如何從主人手里籌措到更多的錢應付家庭開支顯然是重要的話題。哥廷根大學最大的“金主”是BASF,\"哥廷根大學是一所以文科為主的大學,這就使得它沒有辦法像鄰近城市那些以理工科為主的大學,如漢諾威大學、布倫瑞克工大那樣幫企業大規模地搞研究,從而獲得巨大的資金支持?!薄靶液梦覀冇谢瘜W系,而化學系在德國大學里面是一直保持領先地位的,而巴斯夫公司的高層領導就有哥廷根大學的畢業生,因此公司把很多研究項目放到哥廷根大學來做,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我們能得到比較充足的資金?!?/p>
和巴斯夫公司的合作直接導致哥廷根大學和南京大學的親密接觸:由于巴斯夫在南京的投資項目是該公司在華投資項目的重點,因此此前僅限于在法學、日耳曼語言文學等方面有合作與交流的雙方,現在把更多注意力放到了化學系?!绻幸惶?,在巴斯夫公司南京廠區,你遇到很多畢業于南京大學、又在哥廷根大學進行過深造的歸國技術人員,可千萬不要感到驚訝。
雖然有巴斯夫這樣的化工巨頭支持,哥廷根大學目前的教育經費仍然捉襟見肘:在校長本人所從事的自然科學研究方面,每年大約只有900萬歐元的資金投入,這筆錢不但要拿來做研究,而且也包括聘請教授、更新儀器設備的開銷。
“真的是太少了?!辟M古拉校長雙眉緊鎖,似乎陷入了沉思:“這900萬歐元大概占整個學校每年所能籌措到的經費的百分之六到百分之七,而且最近每年都在削減?!薄盁o論是聯邦政府還是下薩克森州政府,都沒有更多的錢向哥廷根大學投入了,所以我們只能絞盡腦汁,把有限的經費投入到學校的優勢項目上來,比如物理、化學、數學、地理?!?/p>
借著這個話題,費古拉校長為學費政策辯護:“收學費并不是下薩克森州一地的政策,全德國都在準備實行。每個學期我們收取500歐元的學費,其實這已經很少了。收上來的學費據估算將只占學期成本的10%-20%,其他絕大部分資金還是必須自己想辦法籌措。”
費古拉校長解釋道:“這些學費收上來也是拿來改善教育條件的,比如編寫新材料,補充教學器材,改善學生的實習條件,而非用于改善教職員工的福利。”“每個月只是多支出80歐元而已,你說多嗎?\"沒等記者回答,校長自己有點不好意思又愛莫能助地笑開了:“在慕尼黑這種經濟發達的地區,每個月增加80歐元開銷真的不算多。但在哥廷根這樣的城市,對于一些家境并不寬裕的學生,尤其對于很多中國學生來說,的確是一筆額外的負擔了。”
談到教育改革這個問題,費古拉校長表示哥廷根大學的學制改革已經按部就班:“06-07冬季學期我們基本上就要完成學士學位改制。這就意味著我們將和英美學制逐漸接軌,此后哥廷根大學文憑上將只有學士、碩士、博士這樣的標準稱謂,而不會再有名目繁多的各種學制混雜的情況出現?!辈贿^費古拉校長也表示法律、神學、醫學這幾科將是暫時的例外:“因為這幾門學科有傳統的國家考試,情況比較特殊,不是過渡幾年就能改變的?!?/p>
雖然哥廷根也算老牌的“諾貝爾獎得主搖籃”,費古拉校長對學校的發展前景并不感到非常樂觀。
首先他談到了德國的大環境:“現在的諾貝爾獎為什么有那么多美國人?道理很簡單,二戰結束后,德國的人才流失非常嚴重,因為是戰敗國,失去了外交上的廣泛支持,和國外的交流在那段時間也幾乎陷入停滯狀態,美國趁機翻身超越,我們就再也難以追趕?!?/p>
而哥廷根大學本身的小環境也使得這所數百年名校處于莫名的尷尬:“這主要是哥廷根大學的學術傳統決定的。我們的數學、神學都有幾百年傳統,都有長期的人才儲備。在集中資金投入的前提下,容易出成果,久而久之,我們就成了目前這種局面。”現在費古拉校長指望聯邦政府的相關特別補助,也就是所謂的“精英大學”計劃可以讓這所古老的大學重新煥發青春。
“這個計劃總共耗資20億歐元,列入‘精英大學’名單的每個學校每個學科每年額外可以得到200-300萬歐元。如果能夠拿到這筆資金,哥廷根大學每年就能多大約5000萬歐元的經費。\"雖然數目并不算大,而且隔幾年就要進行重新評估和篩選,但是費古拉校長顯然對這筆錢充滿了向往:“非常幸運,無論什么機構的評比,哥廷根大學的綜合實力總是能排在德國的前三名!”
由于自己所在學科和中國方面的聯系并不多,因此費古拉校長還沒有到過中國,不過他表示校董會的很多成員都已經去過中國,對那里贊不絕口,自己也因此對中國早已充滿好奇心?,F在哥廷根大學和中國方面的交流日益繁多,作為校董會主席,訪問中國的事宜早就提上了議事日程:“今年應該就可以成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