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的汪洋從北京科技大學本科畢業三年后,又回到校園里讀書。不過這次汪洋的選擇幾乎讓所有人意外,他不是讀研,而是花兩年時間讀中專,他成為國內首位大學本科畢業后又回頭讀中專的人。
在目前大學生就業難和技工荒的雙重背景下,汪洋的選擇無疑觸動了許多人的神經,也引起了人們對于大學教育的深思。
當中專遇上大學
汪洋大學畢業后,先是在北京一家期貨公司干了半年,又轉投香港駐京的一家燈飾公司,并很快升到了業務經理的位置。但讓汪洋苦惱的是,自己的專業知識很難用得上,工作中找不到感覺,壓力很大。2005年5月份,他辭職回到貴陽找工作。然而受所學專業限制,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相反他發現,一些技術人才卻非常搶手。幾經周折后,汪洋決定:要好好學門技術。
汪洋的經歷可以說有一定的代表性。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幾年前大學開始擴招時,不少人認為中專教育已經窮途末路,中國即將步入高等教育一統天下的局面。但誰也沒想到,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陣痛之后,中專教育不僅恢復了元氣,而且重新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如今,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也“回爐”讀中專,中專教育可算是大大的揚眉吐氣了。
梳理近半年來發生的新聞,可以發現一個顯著的現象:大學教育成明日黃花,中專教育卻捷報頻傳。從大學生賣豬肉、賣冰糖葫蘆、愿意零工資就業、被納入低保對象等新聞,到最近三成多大學生后悔上大學,大學可謂“兵敗如山倒”。與此相反的是,據新華網報道,2005年福建省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1%,總體上高于大學生。汪洋就讀的貴州省機械工業學校每年的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都在95%以上。人們似乎正在形成這樣一個共識:“上大學學不到什么有用的東西。”“念了四年,出來還是找不到工作。”
尷尬的大學教育
事實上,這對汪洋來說大概只能算是一次正常的個人選擇,因為他大學讀的是工商管理專業,不好找工作。可這件事情畢竟還不是那么“正常”。
雖然汪洋本人坦言:“大學豐富了我的人生經歷。沒有大學四年,我覺得人生有些殘缺。”可這顯然不能避免“大學教育”再一次成為眾矢之的。當然,大眾的質疑也并非無的放矢,日益高昂的大學收費與大學生就業艱難的懸殊反差,已讓百姓按捺不住要借“大學生重讀中專”的個案抒發心中的不滿。可以理解這種集體性情緒,普通家庭傾其所有供孩子上完大學后,卻發現大學文憑的市場競爭力居然不如中專生,能不對大學教育的價值產生懷疑嗎?
可以說,人們真正質疑的其實是目前大學教育的高投入低產出。與之相呼應的是,前不久《中國青年報》做了一個調查,發現34.1%的大學畢業生“后悔上大學”——同樣的,他們不是對上大學不滿,而是不滿于上大學的投入產出不成正比。
雖然大學生找不到好工作不全是大學的錯,但讓人擔憂的是,如果“大學生重讀中專”一再上演,它無疑將在社會繁殖極端化的“大學無用論”心理,受此影響,老百姓也可能不再視送孩子上大學為必然途徑。換言之,大學產業化導致的惡果已不僅是百姓負擔沉重與就業嚴峻,而是危及大學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與號召力,這個根基一旦松動,大學的危機也就真正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