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世界最大的信息技術和業務解決方案公司IBM在清華大學開展主題為“藍色玫瑰如何綻放”的校園演講會之未來職業女性專場活動。圍繞“高科技行業中的職業女性”這一話題,多位來自IBM的女性高管分享了職業女性在飛速發展的經濟環境中把握機遇、發揮潛能、成就個人職業發展的經驗。
相對于這次會議的成功,我國的職業女性卻仍困囿在性別歧視的陰霾里,其情其景讓人堪憂。
“要是你是男生的話”
上海市婦聯曾在復旦、交大、同濟等上海10所高校的1000名應屆本科畢業生中開展了一項調查。調查顯示,求職過程中,55.8%的女生認為遭遇了性別歧視,還有63.7%的女生和47.6%的男生認為用人單位存在著“很歧視”或“比較歧視”女生的現象。
很多女大學生在畢業求職過程中都會和性別歧視“致命邂逅”。雖然社會各方一直都在呼吁就業市場上的男女平等,可一些用人單位仍然是我行我素,在大大小小的招聘會上,公開打出“只限男性”或是“男生優先”的字樣。在山西財經大學舉辦的一次校內招聘會上,連財會、秘書這樣中性甚至更適合女性的工作,招聘方都寫著:招收財會人員×名、行政秘書×名(僅限男性)。
事實證明,女性如要找到滿意的工作,遠要比男性付出更多。而更讓我們的巾幗傷心的是,即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未必能有什么本質的改觀。
“要是你是男生的話,我們還可以錄用。”這句話不知道成為多少女性求職者的夢魘。
讓人大跌眼鏡的
“健康知情權”
女性應聘者要接受“HCG”,也就是“孕檢”。這可不是什么荒誕不經的杜撰,事實上,這種做法現在已成為不少企業招聘女員工的“必經程序”。根據這些企業的規定,女性應聘者必須通過尿檢和妊娠反應檢查,確定沒有懷孕后,才能被錄用。這項措施所托名目正是“健康知情權”。
用人單位對此解釋說,現在有部分年輕女性一進單位就發現已有身孕,結果“戰斗力大降”,單位的人事計劃也受到了影響。為此,他們才作了這項規定,對有聘用意向的年輕女性實行“孕檢”,確定無懷孕現象才正式錄用。據上海華東醫院市府門診部保健科醫生介紹,該院每月平均接受招工體檢單位二十余家、招工體檢者近千人,其中數家單位指名要做“孕檢”。
勞動保障研究學者認為,單位雖然享有了解職工身體狀況的知情權,而一些單位將懷孕指標“混”在普通體檢中,可能也是出于這種知情的目的,但若不能給出明確的理由就單獨列出孕檢要求,是非常不妥的,有歧視員工之嫌。
“不得懷孕”的霸王條款
在不久前的煙臺人才市場招聘會上,某私營公司人事負責人向應聘女性提出,三年內不得懷孕,否則將不予錄用,同時公司方面還要求簽訂書面協議,應聘者出于求職心切竟答應了這一要求。
其實,類似情況何止煙臺獨有,“不懷孕協議”似乎有大行其道之勢。《南京晨報》曾報道,當地一家公司招聘一名財會人員,招聘負責人在面試時向應聘者提出,必須五年內不得懷孕;武漢某知名百貨商場一女工不堪自己的生育權受到“懷孕指標”限制而憤然辭去工作,并把該商場告上法庭,討回自己正當的生育權利。據悉,商場與該女工簽訂的協議中有這樣的條款:育齡女員工必須年滿24周歲,在公司服務滿兩年以上方可在公司申請懷孕指標。不在公司計劃安排之內,即使已在外申請了計劃生育指標而懷孕生育,也不能享受生育期間公司提供的工資及福利。
“不懷孕協議”以一種傲慢的姿態生存于現實生活,正成為一些企業招聘或任用女員工時施展自如(不管是讓你來還是叫你走)的一柄利器。而實際上,這一協議是根本不符合人道主義和法律精神的“霸王條款”!求職權和生育權,是每個成年女性在法律范圍內擁有的合法權利,二者之間本屬于“利益共同體”,而企業單位的“不懷孕協議”卻將二者完全對立,本身就是對應聘者正常合法權利的褻瀆和踐踏。
“巾幗”緣何舉步維艱?
雖然男女平等已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盡管政府有法律條文要求保護女性的合法權益,但社會上歧視女性,特別是在就業上歧視女性的現象還非常普遍。據統計數據,從1998年到2002年,我國普通高校在校女生數量增長了兩倍,占學生總數的比例從38.31%增加到 43.95%。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62個定點城市的調查結果顯示,有67%的用人單位提出了性別限制,或明文規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懷孕生育。
“客觀地看,女性在求職過程中受挫絕不單單是性別歧視的因素。婦女負擔過重的社會現實早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中國政法大學的李顯東副教授認為這其實是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承擔的雙重任務之間的矛盾。要解決這一矛盾,社會分工應進一步細化,擴大服務行業的服務范圍,從而使女性擺脫負擔過重的問題。
李教授這番話恐怕仍然難以讓人信服,很難保證我們的女性同胞對這種“分工”毫無怨言,嚴格說來這種“分工”本身也帶有些許性別歧視。
觀念的轉變恐怕不是在朝夕之間。巾幗之路究竟還要坎坷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