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中國快樂小康指數:79.3分》
龔鐵(重慶正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我感覺現在很多人感到不快樂源于心態調整得不夠好。知足者常樂,我們的生活中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這是不可避免的。當你覺得不快樂的時候,應當冷靜地分析和思考,到底是什么導致了不快樂,問題究竟出在哪里,然后找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很多人抱怨工作壓力大導致了生活的不快樂,很多時候是由于工作經驗不足,缺乏對工作的掌控力造成的。每個人都要經歷從生疏到熟練的這樣一個時期,確定好自己的工作目標和方向,不要急于求成,而是逐漸地了解自己的工作,找到其中的訣竅,相信這樣會使工作壓力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一個更積極的腳色。
馬可瞻(影視演員)
其實,快樂是個相對的概念,就拿現在來說,影視事業空前發達,人們對于娛樂方面的動態投入了比以前更多的關注,這就說明,人們更關心自己是否快樂,并且對快樂提出了更多的需求,這本身就是社會的一種進步。現代社會也還存在一些不和諧因素,使人們在激烈的競爭中,增加了彼此之間的隔閡。我覺得,要獲得快樂,一方面要正視目前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有的矛盾是不能避免的,另一方面對未來要有信心,我相信,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改善,以及人們自我和社會協調能力的增加,我們會越來越快樂。
姜昆(著名相聲演員)
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我很深切地感覺到現在的中國人跟以前相比更加快樂了,比如我們曲藝工作者經常搞的純公益性的“送歡笑到基層”的活動,演員定期到群眾中間去進行表演,給他們送去快樂。今天的老百姓獲得歡樂的渠道比以前大大增多了,一方面是因為目前的文藝事業的繁榮,更多的文藝工作者活躍在基層百姓身邊,讓觀眾們能看到各種精彩的表演,另一方面老百姓自己也組織起來搞文藝活動,比如廣東的某個地方,自發樂隊就有2000多個,大家聚在一起吹拉彈唱,增加生活的趣味。
現在有不少人仍然感覺不快樂,我認為這和人的主觀意識很有關系。在過去我們生活最艱苦的時候,許多人抱著對未來的信念,積極追求理想,不讓自己陷入消極情緒中,在克服困難中獲得快樂。而今天,我們也應當盡可能摒除外界對我們的消極影響,大家一起為創建和諧社會共同出力,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快樂。
看了11期的小康,對快樂指數的發布有很多感想。快樂居然也能用數字說話了,這讓我困惑不已。在數字中,一些人衡量著別人或自己的快樂模樣。然而生活在籠罩著“最快樂城市”這個光環的杭州,就真的快樂么?而生活在“最不快樂的城市”的北京就真的不快樂么?快樂,本是抽象而感性的,本來是根本無法用任何東西來量化的,卻偏偏被用數字這個最枯燥不感性的東西量化了。
真正的快樂和數字無關,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對快樂都有不同的定義。快樂可能很簡單,也可能很復雜,完全取決于本人對生活的態度。對我這樣的人來說,快樂很簡單,快樂就是在某個陽光冬日里閑散地漫步在街頭;快樂就是自己愛的人給自己做一頓豐盛的晚餐;快樂就是早晨起床后,聽一段美妙的起床音樂,然后對自己說:“新的一天又開始了。”快樂是發自內心的對生活的感觸,快樂的人們,往往都是會用快樂的心態面對生活的。快樂是生活中的明媚細節,與數字無關。盡管數字的確可以幫我們從比較中明確自己生活的位置,衡量自己的作為,然而數字不是萬能的。一串數字,并不能夠與快樂等價交換,與快樂等價的,恐怕只有快樂本身。
(浙江 尚磊)
記得我第一次接觸《小康》這份雜志,還是一年前在一個舊書攤上,無意間的翻弄讓我對這份刊物產生了很好的印象。深刻地記得當時看了一篇《快樂來自高度》的文章,其中的很多觀點令我頗有感觸,從此,我明白快樂其實是一個心態的問題,而非取得的成績或者地位所能夠帶來的,一個人要想快樂,就必須擁有理想,擁有自己的事業。正是這一篇文章,讓我對人生有了新的看法,面對著當前日漸浮躁的社會風氣,我可以擺正心態,踏實做自己的事情。
也正是這篇文章,讓我對《小康》有了深厚的感情,我經常翻看《小康》雜志在網上的文章。我非常喜歡其中關于社會現象、人生價值等方面的文章,也非常欣賞貴刊敢于說真話、批實情的精神,讓我對很多問題有了更加深刻的看法。比如,審視“經營城市”的行為,勸誡政府把目光從GDP上稍稍移開,敬畏生命才能真正“科學發展”,農村成為假冒偽劣產品傾銷地,等等。獨特的視角,犀利的文筆,體現了編者認識社會問題的正確態度,反映出刊物對于國計民生的關注和高度負責任。
(北京 劉佐達)
近期看到了《小康》雜志最新的一期關于小康指數的期刊,其中關于信用小康指數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小康指數的研究把信用作為小康社會的一個衡量指標,反應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也呼應了胡錦濤總書記“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號召。調查的結果以一連串的數字形象地對我國當前社會的信用狀況進行了直觀的描述,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法律和法規的空洞使得很大一部分人趁機謀取短期利益,而這樣做的結果則是大大損害了我國整個社會的信用程度。貪污腐敗、呆壞賬、執法盲區等等一系列的違反誠信的行為都正在蠶食著我國的社會信用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一系列數據反映出來的鐵一般的事實顯示了重建社會誠信的重要性。希望《小康》雜志社今后能夠進行更多類似的能夠切實反映我國社會中存在的問題的文章,幫助更多的人更好的了解我們現在的國家。
(西安 向文杰)
《小康》雜志是一個很好的導師。每一期都會提出很多的問題,政治,經濟,農業,教育等等各個方面。提出問題,分析討論,讓我不停思考,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教育。
近20年,我幾乎走過了中國教育的每一個環節。教育承載著民族和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大學更是被寄予厚望,日益增加的期望中,有些已經超出了大學本來的職責,而且有些期望也讓很多大學人偏離了本來的職責。目前大學教育應該更好地和社會溝通和互動,而形成這種平衡需要時間。這段時期會出現很多問題,并產生壓力和痛苦。在這段時間需要積極,樂觀,向上。
(四川 董海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