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大”制度建設的年代。
在國民經濟實現了持續20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后,國家也將戰略的重點從效率轉向了公平,從經濟建設轉向了社會建設。
于是,建設和諧社會被提到中國政治的最高議程,國家的各項政策也逐漸地開始向社會的弱勢群體傾斜,譬如,新農村建設的提出,又譬如,政府在醫療改革、教育改革、就業等方面做出的努力……
回看結束不久的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等成為了和諧社會的重要的政治概念,民生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而對民生的重視也通過對制度的強調得到體現。六中全會公報明確指出,必須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提出要完善民主權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體制、公共財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6方面體制制度建設。
這意味著和諧社會已經從理念層面轉到了具體的制度落實上,體現我們施政綱領和施政目標的“大”制度已經相繼出臺。
但,這也是一個更需要“小”制度建設的年代。
和諧固然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公平得以強調,弱勢群體不再被忽略……這一切似乎也是一個強烈的信號,弱勢群體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不公平已經凸顯,而社會還有很多的不和諧……
腐敗問題依然嚴重,繼北京副市長劉志華、天津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李寶金落馬后,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也因嚴重違紀被中央立案檢查。
生產安全問題依然堪憂,山西省同煤集團軒崗煤電公司焦家寨煤礦“11·5”特別重大瓦斯爆炸至截稿日止已發現35名遇難礦工,仍有12人被困井下。李毅中指出,長期存在嚴重隱患和習慣性違章現象是事故的根源,并強調必須要將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制度落到實處。
當一種法律法規可以長期不執行并無人知曉,當一種具備充分公眾認同感的施政目標和施政理念沒有最終落到實處,說明了什么問題?法律及各種具體的規章制度的執行缺乏有效的監督,制度缺乏相應配套的實施措施和環境,而歸根到底還是執行環節的制度建設滯后的問題。
我們并不是沒有一整套的法律法規,但缺乏明確的責任主體、嚴格的操作程序、有效的監督機制以及相匹配的懲戒和評估制度,以至于具體的制度不能得到有效的執行。
中共中央反腐敗的決心和力度不可謂不大,但在經濟的繁榮之下,腐敗還是普遍地、有規律地、反復地發生著。這應當是社會的某些特定的可操作的“小”制度出現問題,從而引發了“制度型”腐敗。
盡管我們已有各種“大”制度,但缺乏可操作的“小”制度,在“小”制度沒有完善之前,社會的不和諧還將繼續發生。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也必須建立一套具體可實施、可執行、可監督、可糾正的“小”制度來保障。
我們深望各級領導、各個部門乃至每個責任人從“小”處著手,建立完善一套可操作的“小”制度,少到一分錢、一件事,官員和百姓都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做得對不對,錯了怎么辦。
又是一年歲末。展望新的一年,我們相信,堅持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觀的和諧社會建設,將是主旋律的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