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吳仁寶與華西村保持黨員先進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鮮經驗是:一要創新和加強黨組織建設,二要鑄就艱苦奮斗創業富民的精神,三要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科學發展道路,四要服務群眾和諧富民。
關鍵詞:共產黨員先進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新經驗
中圖分類號:D2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6)08/09-0108-03
基金項目:本文是2006年國家社科規劃課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創新農村組織工作機制研究》(課題編號:06BDJ034)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馮治(1955- ),男,江蘇豐縣人,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保持黨員先進性要創新和加強黨組織建設
黨員先進性要創新和加強黨組織建設。沒有基層黨組織的先進性就沒有黨整體的先進性和黨員的先進性。吳仁寶和華西村黨組織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在黨建工作的各個方面,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把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確保了黨建工作的質量、效率與效益,帶動了“三大文明”建設高效運行,建立了保持黨員先進性的多種長效機制。
華西村黨組織通過建立和完善思想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責任制度、黨委成員學習制度、黨員學習日制度、黨員學習分層管理制度、學習考核制度,充分發揮村黨校開展黨的思想教育的基礎陣地作用,努力創建學習型黨組織,逐步建立了在思想上保持黨員先進性的長效機制。
華西村黨組織始終恪守競爭和擇優原則,通過完善干部選拔任用制度,實施了變伯樂相馬為賽馬選才的制度創新,由黨員直接投票,“海選”村黨委書記和黨委委員,加大對干部培養教育力度,進一步完善考核獎懲制度,建立和完善了在黨組織建設上保持黨員先進性的長效機制。
華西村黨組織通過制定黨員干部“三個過硬”、“六個不準”、干部財務審計、干部家庭財產公開、村務公開、廠務公開、財務公開、廉政建設責任制、拓寬民主監督渠道等一系列的硬制度,建立和規范了監督制約保持黨員先進性的長效機制。
保持黨員先進性要鑄就艱苦奮斗創業富民的精神。華西精神的本質是艱苦奮斗,核心是創業富民,表征是創業、創新、創優。吳仁寶與華西人從20世紀60年代始,敢想敢干,敢于從無到有、白手起家辦工業,并逐步形成了華西特色工業化、城鎮化道路,實現了“率先發展”、“科學發展”,這本身就是創業、創新、創優的實踐過程,更體現了人民群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精”、“氣”、“神”。
華西的發展始終體現了創業的精神、創新的力量、創優的動力,創業創新創優是華西精神與時俱進的核心所在,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華西的成功實踐。
保持黨員先進性要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科學發展道路
華西發展的歷史,實際上就是實事求是、科學發展的歷史。
一是實事求是,超前探索農村現代化之路。吳仁寶在艱苦創業的實踐中深切體會到,單一的農業很難使農民真正富裕起來,必須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跳出農業抓農業,跳出農村求發展。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冒著風險、排除干擾,大力發展農村工業。1981年,華西工業已經占總收入的80%,走上靠工業致富的道路。全村從事二三產業的勞力占92%,農業僅占8%。而這時全國的鄉鎮企業才剛剛起步。20世紀90年代中期,當城鎮化和發展第三產業的熱潮在全國興起時,華西村已建成了一個美輪美奐的小城鎮,旅游業已成為年收入超億元的無煙工業。華西富富在實事求是,比別人搶先了一步,富在思維創新,富在遵循了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這個馬克思主義的原理,當生產發展后,及時地調整了生產關系,使它更為適合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率先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農村現代化道路,即靠農業起家,二三產業發家,建城鎮安居樂業,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這是農民自我解放,走向現代文明的必由之路、科學發展之路。
二是實事求是,超前探索農村改革之路。20世紀80年代初,包產到戶連獲豐收的喜悅,使輿論頃刻一邊倒,一些地區提出了搞包產到戶是三中全會精神,不搞就是違背三中全會精神。吳仁寶和華西黨員干部面對著巨大壓力。在分還是不分田的問題上,華西村黨組織發動村民上上下下反復討論,最后形成了以下共識:華西村黨組織有號召力、戰斗力;思想政治工作有凝聚力、暴發力;經濟結構有生命力,工業已在一二三產業中占主導地位;集體經濟有吸引力,村民愿意搞集體經營致富,不愿意搞分散經營,現行的責任制有激發力——1978年改革開放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各行各業的責任制,已經克服了大鍋飯、平均主義,激發了村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挖掘了人的潛力,保持了勞動生產關系的相對穩定,待生產關系出現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狀況時,再及時地進行改革。別處土地多,工業基礎薄弱,分田能充分調動農民種田的積極性。人家分田是實事求是,華西村不分也同樣是實事求是。經過“分”,還是“不分”的民主大討論,華西黨組織不僅成功地進行了一場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思想作風的教育,而且頂住來自社會的巨大壓力和冷嘲熱諷,做出了符合村情,符合民意的正確抉擇:即把集體經營的優勢,和各行各業的責任制及合作股份制的威力有機制整合,充分發揮,邁向高水平的共同富裕。
三是實事求是,超前探索企業改制之路。20世紀70年代后期,還是計劃經濟大一統時代,吳仁寶就抓住向村民借錢辦廠的契機,實事求是地把傳統的集體經濟平穩地過渡到了“股份制新集體經濟制度”。1999年,華西村股份有限公司的A股股票,又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交易,吸收社會成員參股。此外,華西村多年來堅持“一村兩制”,村里既有外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又有私營企業。形成了集體控股,村民和社會成員個人參股,產權主體多元化,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的混合型經濟體制。形成了股民爭當家,共擔風與險,八仙各顯能,齊奔富裕路的生動局面。
四是實事求是,催化私營經濟發展。私營經濟實質是“民本經濟”,私營經濟的發展,能激發民眾的創業創新精神,激發生產要素的活力,激活財富涌流的源泉,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物質條件。華西村黨組織一手抓鞏固和發展股份制新集體經濟不動搖,一手抓鼓勵、支持和引導發展私營經營經濟不松勁,采取切實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激勵全民創業,催化私營經濟的發展,實現“公有、私有‘雙富有’”。
五是實事求是,“抓大放小”。“十五大”以后,全國企業改革進入新的階段。華西怎么辦?吳仁寶認為,改制的真正目的是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提高大家的積極性,提高企業的效益。華西根據村辦企業的實際,提出了一手“抓大放小”,一手“抓大扶小”,必要時還要“抓小放大”的改革思路。對毛紡廠、線材廠、型鋼廠等關系華西經濟命脈的大企業抓住不放,深化改革,提高效益;將一些效益較差的小企業轉給私人經營;對有發展前途的小企業,在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扶大扶強,增強了競爭力。
六是實事求是,自我調控。2003年8月,吳仁寶根據中央電視臺的有關報道和積累的豐富經驗,預測到中央在宏觀經濟政策上可能會有新的舉措,要提前決策,避免損失。他果斷提出:再投入要“急剎車”、技改延伸要“開穩車”、已經投建的項目要加快竣工“開快車”的“三車原則”。華西村搶抓機遇,通過再度技改延伸,新上和竣工了40萬噸扁鋼、30萬噸彩板、30萬噸差別化工纖維等大項目。當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出臺時,華西計劃要上的大項目都已經竣工投產。這使華西的發展在宏觀調控形勢下,不僅沒有受到任何損失和影響,反而突飛猛進,取得了年銷售額當年比上年增長150多億元的驕人成績,達到260.3億元,創造了中國村級經濟發展史上難以置信的歷史記錄。
吳仁寶始終把服務群眾、和諧富民、造福百姓作為最大的幸福和畢生的追求。他從1952年當村長起,一直盡心傾力為群眾謀利益,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心坎上,堅持一切為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真誠地為群眾的富裕作決策,為群眾的需求想辦法,為發展干工作,真正做到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一是建立了從思想政治上關心服務群眾的機制。華西村黨委創建并抓好了精神文明開發公司、村級團委、特色藝術團和周六村民大會等五大載體,持之以恒地抓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旺季”,沒有“淡季”,只有“高潮”,沒有“低潮”,一直堅持以人為本,采取多種形式,使思想政治工作常抓常新。五大載體,環環緊扣,把從思想上關心服務群眾落實在了實處,從而提高了村民的思想政治素質,使華西村成為無黃、賭、毒,無法輪功的一片凈土。
二是建立從文化技術上關心服務群眾的機制。村里開辦了機械、紡織、英語、電子計算機等大專班,制定了激勵本村和外來職工用知識技術創造財富,改變命運的獎勵制度,在全村掀起了學習浪潮、素質革命。華西制定了會講普通話、又會講外語的員工加二級工資的激勵制度,舉行普通話、外語比賽,全村出現了夫妻練京腔、母子互相練習外語的動人景象,培養出英語、日語、西班牙語、德語等專業人才;選派優秀青年到日本、美國等國家留學,培養管理、技術和通曉WTO規則的高級人才。這些措施的實施,提高了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使華西人從前只會拿鐮刀,現在大多數人用電腦,一些人能做網上生意,華西經濟也躍上了網絡和電子商務的高平臺,逐漸完成了從體力型到智力型勞動者的轉變,促進了人的現代化和全面發展。
三是建立了從生活上關心服務群眾的機制。華西村通過多年努力,成為了全國第一個通過ISO14001環境質量體系認證的村莊,為村民和外來職工創造了一個綠色的生態樂園。環境事關人人戶戶,直接決定著人民的生活質量。華西村黨委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倡導綠色文明,追求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投入近億元資金,綜合治理了工業區的環境,使工廠變成了花園,美化凈化了村民和外來職工的工作環境。投入3000萬元資金,美化綠化了生活區,建成了集千種植物、萬種花草于一園的華西生態植物園,全村已100%林網化,有萬只候鳥落戶華西,被全國綠化委員會評為“全國造林綠化先進村”。
吳仁寶與華西人用自己的創新實踐、創新經驗,拓展、豐富、充實了黨的富民思想、富民政策的內涵和外延。
責任編輯:黃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