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動力資本化使勞動者以勞動為尺度參與分配利潤成為可能;使具有公有制特征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與其他形式的公有制,能夠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通過生產與再生產過程而生產出來;也為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轉化為現實,提供了重要路徑。
關鍵詞:勞動力資本化;按勞分配;利潤;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社會主義本質
中圖分類號:F014.1;D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06)12—0003一06
在以往的認識中,沒有“勞動力資本化”的概念,更沒有將其與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聯系起來思考。筆者在對“勞動力資本化”問題的思考小有所獲的基礎上,①將它與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相聯系,形成了一些新的認識,現呈現給大家,以求指教。
一、勞動力資本化使勞動者通過投入勞動而按勞分配利潤成為可能
“按勞分配”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之一,并成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的分配原則。但是,從社會主義的實踐看,尤其是從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看,其內涵還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
(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與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的理論設想之間的差距,暴露出現行按勞分配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按照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要求,在按勞分配以外,還需要有按生產要素分配這種方式作為補充。馬克思設想的資本主義以后的社會,是“自由人聯合體”的社會,是“把個人勞動力當做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的社會,是沒有“資本”的社會。或者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它是一個“純粹”的公有制社會。以馬克思的這一設想為指導,前蘇聯和我國的社會主義實踐,曾經主要采取了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這兩種公有制實現形式。在這種公有制下,企業的利潤全部為國家或集體所有,為全體勞動者或部分勞動者共同使用。這種公有制以勞動者創造利潤和國家作為勞動者的代表管理、使用利潤的同一關系,取代了私有制條件下的勞動者創造利潤與資本家占有利潤的對立關系;勞動者以自己的勞動取得工資,而積淀于勞動產品中的利潤則全部為國家或集體所有,并全部用于勞動者的事業,這就解決了活勞動創造利潤而不直接參與分配利潤的矛盾。在這種公有制下,由于不存在利潤在不同的所有權人之間分配的問題,因而,無論是按生產要素分配還是按資分配,都沒有存在的基礎,所以,勞動者通過按勞分配獲取生活資料,就無可爭議地成為社會主義的唯一分配方式。然而,無論是前蘇聯還是我國的社會主義,其經濟基礎與馬克思的理論設想之間實際上都存在著很大的落差,這使得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索走過了十分艱難曲折的歷程。當我們領悟到現實的社會主義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所處的準確方位之后,才真正認識到,我們不能照搬馬克思的設想,現實的社會主義必須采取市場經濟形式,資本在經濟活動中還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公有制以外必須發展多種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所以,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不可能是純粹公有制的社會主義,也不是“把個人勞動力當做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的社會主義,而是有“資本”的社會主義。那么,在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情況下,利潤就必須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間進行分配。所以,在這樣的社會主義條件下,除了對生活資料的取得必須按勞分配以外,不同的所有者之間對利潤的分配就不得不采取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方式。
其次,公有制條件下的勞動所得與私有制條件下的勞動所得,在“按勞分配”這一點上沒有什么本質的差別。以往的社會主義理論認為,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分配原則,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相區別的一個本質特征。過去在單一的公有制條件下實行單一的按勞分配方式,由于沒有什么可作對比,這看不出有什么不妥之處。可是,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不同所有制企業勞動者的勞動所得就有了對照和比較。此時不難發現,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勞動者在分配原則上很難說有什么不同之處:公有制企業把不同勞動者工資差別的形成叫做按勞分配;非公有制企業中不同勞動者工資差別的形成,就其本質來說也是按勞分配的結果。既然如此,如果把按勞分配作為社會主義的基本分配原則,那么,現實的“按勞分配”就有它的不足之處,就有對其基本含義進行進一步挖掘的必要。
(二)提出勞動力資本化,將使按勞分配理論的進一步完善具有了必然性,即:不僅要按勞分配生活資料,還要按勞分配利潤,尤其是要按勞分配凈利潤。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這個問題:
首先,要使按勞分配取代按資分配成為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必須使勞動力資本化。
按勞分配為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分配原則?過去認為是因為它取代了資本主義的按資分配原則。那么,什么是按資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按資分配!所謂按生產要素分配,由于各種生產要素分配的對象是利潤,所以其本質就是按資分配。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按勞分配一統天下,根本不存在按資分配,這是因為,利潤為國家所有而不為私人所有。從理論的邏輯看,所謂按勞分配取代按資分配成為社會主義的基本分配原則,應當是在共同的對象上用按勞分配取代按資分配,亦即把原來屬于資本分配的對象——利潤(剩余價值)——也作為按勞分配的對象。但在目前,按勞分配的對象只限于生活資料,按資分配的對象才是利潤即剩余價值,這就談不上誰取代誰的問題。而按勞分配若要取代按資分配,勞動力資本化是其基本前提。對這個問題,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找不到現成的答案,我們現在所能做的,就是進行理論上的探索。
我們可以從對生活資料的按勞分配中尋找勞動力資本化的具體辦法。眾所周知,對生活資料的按勞分配遵循著下列過程:勞動取得工資——以勞動的量確定工資的量。如果將這種已經根據按勞分配原則量化了的工資作為一個具體的標準,使勞動者也能參與分配利潤,則應使這一過程進一步發展為以工資的量確定取得利潤的量。比如,對于一個企業來說,以“年”為時間單位,員工的年工資總額是可以計算出來的,企業的年利潤總額也是可以計算出來的,那么用年利潤總額除以年工資總額,再乘以100%,就可得到一個具體的結果:勞動者每百元工資可以獲得的利潤份額。假設某企業員工的年工資總額為10萬元人民幣,該企業員工創造的年利潤總額為30萬元,依據這個公式,則(利潤總額/工資總額)×100%=(30/10)×100%=300%。這個結果表示,作為該企業的一名職工,如果他得到了100元工資,就意味著他為企業創造了300元利潤。因此,該企業的職工每分得100元工資,就可以相應地分得300元利潤。
其次,按勞分配利潤,對于勞動者來說,最具有意義的是獲得凈利潤。因為,這將使勞動者獲得對該企業資產的所有權。
利潤在實踐中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去向:向國家上繳稅收;支持發展社會事業(包括社會福利事業);企業的擴大再生產(包括積累資金)。假設上例中企業的年利潤總額30萬元作了如下分配:用于上繳國家稅收為10萬元;用于支持社會事業為10萬元;用于企業的擴大再生產為10萬元。那么,對于該企業的每一個勞動者來說,他也可以明白無誤地知道,自己在這一年當中對國家的貢獻是多少,對發展社會事業的貢獻是多少,對企業擴大再生產的貢獻是多少。
對于企業來說,用于擴大再生產的利潤即為凈利潤,而對按勞動分配利潤具有本質意義的,正是勞動者參與對凈利潤的分配。凈利潤被用于擴大再生產以后,企業的總資產增加了。由于在已經增加了的企業總資產中,有屬于分配到勞動者個人名下的利潤轉化而來的部分,因此,勞動者也就對該企業擁有了相應的資產所有權。勞動者通過自己的勞動所分得的利潤,逐年不斷地被追加到再生產過程中,于是,在企業資產總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中,企業資產的所有權結構也不斷更新。這樣,年復一年,勞動者在企業資產總額中所占的絕對份額將不斷增加,因而,勞動者對該企業資產所有權的絕對份額也不斷增加(當然,這是指企業有盈利的情況)。
當然,按勞分配完全取代按資分配,將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隨著實踐的發展,非勞動要素與勞動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所起作用的重要性此消彼長,勞動要素在生產中的作用不斷增強,從而,勞動要素所分得的利潤份額也會不斷增多,如此,直到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作用的重要性變得無足輕重為止。根據歷史唯物主義,“資本”一定會退出歷史的舞臺,這樣的時刻,也許就是共產主義了!
二、勞動力資本化使社會主義公有制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通過生產與再生產而生產出來
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早期的社會主義實踐,產生了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公有制形式。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了多種股份公有制形式。此外,如果馬克思設想的“個人所有制”建立起來,那么可以肯定,它與現有的各種公有制形式相結合,又會產生多種新型的公有制形式。
(一)勞動力資本化與勞動者個人所有制具有辯證統一的關系。
一方面,如果實現了勞動力資本化,那么,就一定存在著與之相對應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因為,勞動力的資本化,是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中資本還存在并發揮作用為前提的。這種條件下的勞動力資本化,意味著每個勞動者都可以根據自己在勞動中所作貢獻的大小而分配到相應的一份利潤;而每個勞動者所分配到的利潤用于擴大再生產時,他就會對企業的生產資料擁有相應的所有權。所以,勞動力資本化使有勞動能力并實際參加勞動的人們,都可以在自己曾經勞動過的企業的總資產中擁有屬于自己的那一部分資產的所有權。由這種財產所有權表現出來的所有制性質,可稱之為“勞動者個人所有制”。
另一方面,如果已經存在著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生產關系,那么,在資本條件下,就一定已經存在著與之相對應的勞動力的資本化。因為,一個企業的財產所有權表現出來的如果是勞動者個人所有制關系,那么,這個企業就一定已經具備了勞動者參與分配利潤這個基本的前提,進而,這個企業也就一定已經實現了勞動力資本化。
總之,在資本發揮作用的條件下,社會主義實踐中實現勞動力資本化,與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建立是緊密相關、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
這種“勞動者個人所有制”與馬克思提出的“個人所有制”,同現實中的私有制相比有一些特殊性。其一,這里所說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與馬克思的“個人所有制”是相近的。馬克思講過“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雖然本文提出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也如馬克思所說以“靠勞動本身”對“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為基礎,但筆者不敢妄言二者就是一致的。當然,無庸置疑的是,這里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概念,肯定受到了馬克思“個人所有制”概念的熏陶,因而,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它們在本質上應當是相通的。其二,這里所說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與“私有制”——私人所有制——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它們雖有相同之處,例如:都表現為個人擁有相應的股份權,也不排除給股權人發放一定的“紅利”,但從制度設計的初衷來考慮,它們的本質是不同的。可以預見的有三點:一是各自取得相應股份權的途徑不同。因個人通過“勞動”這一生產要素取得股份而形成的所有制稱為“個人所有制”;因個人通過除“勞動”以外的其他生產要素取得股份而形成的所有制稱為“私人所有制”。二是擁有產權的性質不同。個人所有制下的股份權,表示勞動者貢獻大小,而不表示其財產多少;私人所有制下的股份權,則表示私人財產的多少。三是股權的繼承不同。個人所有制下的股份不可以作為個人遺產由其子女繼承;私人所有制下的股份則可以作為遺產由其子女繼承。當然,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設想,具體實施還要靠一整套制度設計去完成。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以當前的實踐為基礎,那么,在勞動力資本化與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二者的關系中,勞動力資本化的必然結果是個人所有制的建立;而要建立勞動者個人所有制,就必須實現勞動力的資本化。也就是說,勞動力資本化對于個人所有制而言,居于主要方面,起著主導的作用,具有基礎和前提的意義。
(二)勞動力資本化,使勞動者個人所有制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通過生產與再生產過程生產出來,從而對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鞏固和發展起著基礎性作用。
筆者首先肯定建國以來公有制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肯定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未來實踐中,仍會有公有制經濟(如國有經濟)的地位。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勞動力資本化不僅僅在于建立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更重要的是在于為其他形式的公有制的建立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在社會主義實踐史上曾經發揮過重大積極作用的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公有制形式,是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與其經濟基礎之間矛盾運動的產物。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一般地說,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產物,是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的前提下,通過對私人資本的社會主義改造而逐步建立起來的。因此,它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矛盾運動的產物,而且主要地并不是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是通過上層建筑——無產階級的國家政權——的反作用,而將經濟基礎——社會主義的公有制——建立起來的。這也是公有制的一種形式。這種公有制形式的優點,在于能夠在經濟實力相對弱小的條件下,集中有限的人力和財力,快速、高效地辦理國家迫切需要的重大事項。對此,社會主義的實踐已經予以了證明。但是,這種公有制的弱點也很明顯,就是國家的經濟與國家的行政緊密相聯。這個弱點成為今天公有制企業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政企分開的改革中,有的公有制企業已經組成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公司制企業,其所有制性質仍然是公有制(國有制);有的公有制企業則通過股份制改造而變為民營企業,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企業,實際上已經完全由私人股份組成。許多公有制企業在進行了股份制改革以后獲得了較快的發展,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對這些企業所有制性質的改變,仍有著頗多微詞,甚至曾經流傳著一種極端的說法,叫做“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這種極端的說法雖不可取,但它可以用來說明一個問題,即:通過上層建筑的反作用而建立起來的、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重要組成部分的公有制,在與私有制并存的條件下,往往難以抵擋私有制的沖擊。這種不是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產生出來的公有制,由于不甚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所以,一旦離開上層建筑強有力的保護,即一旦實現政企分開,就會不知所措,甚至迷失方向,這是可以理解的。
勞動力資本化,就是要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通過生產與再生產過程,把具有社會主義公有制特征的所有制形式——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生產出來,從而為公有制提供較為堅實的基礎。人類社會的生產過程,不僅僅生產出生產力,也生產出生產關系。資本,不僅表現為物,也同時表現為一種生產關系。資本的資本主義生產,在生產出巨大生產力的同時,也不斷地生產出屬于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亦即不斷地生產出資本雇傭勞動的生產關系。勞動力資本化的本質,就是要使勞動力不僅僅只是生產出巨大.的物質財富,不僅僅只是生產出巨大的社會生產力,而且要像資本那樣參與分配利潤,要像資本那樣生產出生產關系。因為,勞動力的資本化,第一,使勞動者能夠參與對利潤的分配;第二,使勞動者在分配利潤時遵循按勞分配的原則;第三,勞動者將其所得利潤按生產與再生產規律的要求投入再生產過程,從而擁有對生產資料相應份額的財產所有權。所以,勞動力資本化所生產出來的生產關系,是以勞動者通過勞動所得而形成的、生產資料為勞動者個人所有的新型的生產關系。勞動力資本化以后的生產與再生產過程,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從而,新型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生產關系就不斷被生產出來。
這種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應定性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一種形式。對此,通過它與其他公有制形式的比較,可以得到具體的說明。“公有制”,就具體實現形式來說,歷史地形成并為人們所熟知的有“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兩種,改革開放過程中又出現了多種新的公有制形式。就勞動者個人所有制與集體所有制、全民所有制的比較而言,根本不同之處在于: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是勞動者人人都可以通過勞動而在自己的企業中擁有股權的所有制。但是,根據經濟的聯系,再通過對制度的設計,它又會與其他公有制形式有很多相同之處。例如:第一,它與其他公有制一樣,都以人類的共同勞動、共同創造財富為前提,以人的勞動力的價值(按勞分配)為尺度,并且,它所取得的股份,屬于勞動者集體總勞動所創造財富的一部分。第二,它的產生將源于按勞分配原則的拓展,因而,它的存在和發展也要遵循公有制的運行規則。例如,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對于勞動者在企業中擁有的股份,可以通過制度設計為只標志該勞動者對企業發展所作貢獻的大小。如果參照股份制,可以把這種股份叫做“貢獻股”,除此以外,不再具有其他意義。就是說,它不應用來表示勞動者擁有財產的多少,否則,它就與私有制沒什么區別了。第三,它的歸宿,也要按公有制原則進行制度設計。例如,可以設定該股權只能由勞動者本人終生擁有,以標志勞動者一生為社會所作貢獻的積累。在勞動者本人去世后,其股權要收歸公有,而不能作為私有財產由其子女繼承。當然,在進入具體實踐時,群眾自然會創造出很多辦法來解決具體問題。
可以預計,在新型的個人所有制基礎上形成的公有制,包括以這種個人所有制為基礎而形成的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在私有制的挑戰面前將會“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由于勞動者可以參與企業的利潤分配,勞動者分得的利潤可以用于擴大企業的再生產,企業新增的資產就會有勞動者的具體份額,因而,每一個勞動者都會對企業的生產資料擁有相應的所有權。這時,少數人便根本不可能隨意左右企業的資產。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建立,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必然意味著集體所有制的建立;對于一個社會來說,則意味著建立全民所有制的必然性。當然,這種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與以往曾經出現過的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相比,可能會有很多不同。例如,它既有勞動者通過勞動分配利潤并再投資而形成的股份,又有公有的不同部門或單位投資入股而形成的股份。由于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形成,社會主義各種形式的公有制將會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在這樣的公有制基礎上,企業將按照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內在規律運行和發展,上層建筑雖然會繼續對它的產生、存在和發展發揮這樣那樣的反作用,但是可以預料,上層建筑對它的不良影響以及它因上層建筑的變化而承受的風險,都會降到最低程度。
總之,按照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對勞動者個人所有制進行的制度設計,可以形成一個“個人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全民所有制”的公有制序列,這樣的公有制體系,應該更加符合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因而也更加科學。
三、勞動力資本化是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向實踐轉化的重要途徑
從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角度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這是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的一大貢獻。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對鄧小平的理論貢獻一共總結了九條,其中的第三條是:“在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問題上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在筆者看來,實現勞動力的資本化,為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通過實踐轉化為現實,開辟了一條重要路徑。
其一,勞動力的資本化有利于“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我們知道,在生產力中,人即勞動力是最活躍的因素。勞動力的商品化,使勞動成為雇傭勞動,使勞動隸屬于資本,使勞動與生產資料相對立。勞動力的資本化則與此根本不同,它使勞動從雇傭勞動回歸到自身,使勞動取得與資本同等的地位,進而從資本的統治中解放出來,它使勞動與生產資料由對立走向統一。由于勞動力的資本化,勞動不再是資本的奴隸,因而,勞動者的勞動熱情與積極性必定會得到極大提高。由于勞動力的資本化,在創造財富過程中,勞動者不再是完全為他人勞動,而是不僅為其所在的企業集體勞動,也為其自己勞動,因而,勞動者勞動的責任心和自覺性必定會得到極大提高。由于勞動力的資本化,每一個勞動者對自己所在企業的生產資料都會擁有相應的所有權,因而,勞動者對于在所在企業勞動的穩定性和長期性必定會得到極大加強。總之,由于勞動力的資本化,勞動力擺脫了與生產資料的對立關系,取得了對生產資料的直接使用權,因而,勞動力這一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必定會變得更加活躍,從而更加有力地促進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
其二,勞動力的資本化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一個重要舉措。社會主義的本質包括“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這本身就說明,現實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僅存在著剝削和貧富差距,而且這種現象仍會存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我國目前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政治制度,因而,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在我國已經被消滅。但是,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只要承認多種所有制市場主體的合法地位,只要承認市場競爭中企業對利潤追求的合法性,并且認為利潤就是剩余價值,那么,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也就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剝削。所以,問題不在于是否承認存在剝削,而在于究竟應該如何對待剝削。改革以前是不允許存在剝削的,因為不允許存在非公有制經濟。改革以后允許非公有制經濟包括私有經濟的發展,所以,也就允許了剝削在一定程度上的存在。剝削與兩極分化是相通的,有了剝削的存在,也就有了兩極分化的土壤和條件。但是,剝削和兩極分化與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相悖的,因此,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要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這一點并沒有改變。我們既不能因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有這樣的要求,就企圖憑主觀愿望用強制性手段去“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也不能因為剝削和貧富差距將長期存在就放棄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追求。問題在于,要找到一條能夠逐步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現象的現實道路。根據本文在前面的分析,筆者認為,勞動力的資本化,能夠減輕剝削程度,縮小貧富差距,能夠幫助解決由社會公平分配利潤的問題,進而能夠幫助解決生產資料的勞動者個人所有的問題。總之,勞動力的資本化,能夠提供從根本上消除剝削和兩極分化的土壤和條件。目前,不僅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解決兩極分化問題,人們也在想各種辦法,例如各種名目的調節稅等等。當然,稅收是解決問題的手段之一,但實踐已經證明,僅僅依靠稅收是絕對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兩極分化的。要從根本上解決兩極分化問題,也包括解決剝削問題,使勞動力資本化才是最有效的手段。
其三,勞動力的資本化,對于“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作用,是通過“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而實現的。因為,要實現共同富裕,必須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為前提。只有在消滅了剝削,消除了兩極分化的社會中,共同富裕才有可能。同時,共同富裕又必須以生產力的極大發展為基礎。因為,擁有高度發展的生產力,才會有社會財富的極大豐富,才會有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如果社會財富已經相當豐富,但仍存在著剝削和兩極分化,那當然算不上是共同富裕;如果消滅了剝削因而消除了兩極分化的物質基礎,但是還沒有建立起相對豐富的物質基礎,那么也只能是共同貧窮。所以,若要實現共同富裕,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必不可少且須同時具備的兩個基本條件。可以這樣說:勞動力的資本化,對于“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對于“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都是重要的手段;而“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對于“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也是手段;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才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目的,也是勞動力資本化的目的。這正是勞動力資本化與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的關系之所在。
責任編輯:王清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