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代化建設對計算機人才需求不斷擴大,而面對每年都在增加的高校畢業生,許多用人企業卻有越來越難聘用到合格員工的困惑。企業對學生的選擇顯得顧慮重重,仿佛面對“雞肋”,這些學生擁有完整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聰明的頭腦,但卻缺少實用的操作技能,對于企業來說丟了可惜,聘了無用。企業的人才需求與學校培養規格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因此,我們可以嘗試透過企業培訓的視窗來調整計算機教育的步伐,使之與企業需求同步,此外,企業培訓的成功經驗可以成為我們借鑒的豐富資源。
以績效為導向的企業培訓
績效導向的培訓是以結果為導向的培訓,它的宗旨是確保學習者的“所學”能夠在現實工作中真正“致用”,因此它要與學習者個人的已有經驗和期望得到的發展建立緊密關聯,這樣可以做到目標明確,利益清楚,從而使學習者獲得充分的動力。
績效導向培訓的工作原理是建立關聯,促進遷移。培訓設計者首先關心的問題不是“教什么”,而是“教完之后,學習者能學到什么?”,可以說它是一座在學習者已有知識、技能和態度與實際工作中的績效標準之間建立互動關系的橋梁。
企業的員工培訓是以績效技術為指導的,也就是以結果為導向的,它只關心企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目標是否能實現,而對何種干預措施則采取開放態度。績效技術強調原因分析,從源頭上消除問題原因的思路是追求效益思想的一種代表。當問題出現后,首先考慮的是釜底抽薪,排除根本原因,而不是揚湯止沸。員工培訓本身就是一項系統性工作,因此企業培訓管理者從系統角度來組織,強調每一個環節、每一個要素對成功培訓的重要性。從系統性的角度出發,企業的員工培訓大致分為五個階段:分析階段、設計階段、開發階段、實施階段、評估階段。
在分析階段,根據培訓系統設計和人的行為理論,運用不斷發展的會談、記錄、考察等分析工具和技術,搜集各種資料,包括人的行為需求、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以及工作和培訓環境等,進行綜合分析,找到受訓者理想狀態與現實情況之間的差距及其原因;在設計階段,設計要根據培訓需求評估進行,根據員工所需采取相應的培訓形式;在開發階段就是尋找、選擇或創造培訓材料和媒介,并在實施前對這些材料進行檢查和修改的過程;在實施階段,實現設計方案;在評估階段,采用D.L.Kirkpatrick的四層評估模式,分別對培訓結果進行評估:反映——受訓者喜歡該培訓項目嗎?學習——受訓者在培訓項目中學到了什么?行為——受訓者在學習的基礎上有沒有行為的改變?結果——行為的改變對組織上的影響是不是積極的?
績效導向的企業培訓是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來達到成功培訓,于是逐漸走上與大學強強聯手的產學研合作道路。硅谷的建立與發展,是企業與斯坦福大學教育相結合的典范,也是美國工業界與大學緊密聯系的典型實例。
美國成功的科技園無疑都是以著名的研究性大學為依托,利用大學的科研與人才優勢創建高科技園區,發揮高新技術的輻射作用。
企業培訓的“木桶原理”
木桶原理指的是:一個木桶由許多塊木板組成,如果組成木桶的這些木板長短不一,那么這個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決于長的木板,而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
大多數企業的員工培訓特別講究實效和收益,強調針對性和實用性。培訓的目的主要是使員工適應其當前崗位工作的需要以提高工作效率,其內容主要是針對某項具體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
如果將每一位員工比作一個木桶,那么組成這個木桶的那些木板就是該員工所掌握的各項知識和技能,而該木桶的最大容量就是該員工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對于某個具體的員工來說,除非崗位知識和技能是他的薄弱環節(例如新員工),否則單純的崗位培訓對于提高該員工的實力和競爭力是遠遠不夠的。現代社會是協作性社會,以合作求競爭才能達到利益的最大化。這不僅要求員工掌握崗位知識和技能,還要求員工掌握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沖突處理能力等諸多方面的技能,只有這樣,員工才能在現代企業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取勝。所以,員工培訓的內容應從狹隘的崗位培訓轉向豐富多彩的全方位培訓。例如,現在國外比較提倡并盛行自我提高性培訓,其學習內容不一定同目前的崗位工作相一致,而是著眼于長遠發展。
企業培訓
對計算機教育的啟示
1.績效導向的教學系統化設計
教育的目標能否達成最終是落實到受教育者的身上,計算機教育也不例外。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如何將教育的目標變為受教育者自己的目標是一件迫切需要解決的事情,而績效導向的系統化教學設計正迎合了這種需要。
較現代的教學觀認為,教學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其中每個成分對于成功的學習都很關鍵。這種認識通常叫做系統觀,即提倡系統化方法設計教學。運用教學系統化思想就是要認識到教學過程的每個組成成分都擔當相當重要的角色,為了達到期望的輸出就必須有效合作,不能過分強調系統中任何一個成分。梅格等教學技術研究人員對該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形成了廣泛應用于學校教育、工業培訓和軍事訓練的問題解決方法,稱為教學系統設計(Instructional Systems Design, ISD)。典型的ISD主要包括分析、設計、開發、實施和評價。由ISD演化出來的詳細的績效導向系統化方法設計教學如圖1所示。
采用績效導向的系統化方法設計教學的有效性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系統化方法一開始就很關心在教學結束的時候,學生要學會什么,能做什么。這對于應用性很強的計算機學科來說,學習之初就能預見學習的效果和成果,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有利于促進學習效果,達成學校教育目的。
第二,系統化方法的成功建立在各成分之間的仔細關聯上,特別是教學策略和所期望的學習結果的相關性。教學特別針對要教的知識和技能,并為產生這些學習輸出提供所需要的條件。換句話說,教學是由那些與要學什么有關的活動組成。
第三,系統化方法是一個實踐的可重復的過程,使用的次數越多越好,從而不斷完善各環節,達到高效。

2.績效導向的評價方式
哈佛大學的教育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是企業“木桶原理”的依據,多元智能理論要求我們改變評價方法,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自我,在評價內容上,盡可能涉及到多種智能的評價,面向學習過程進行評價而不單單只關注結果。
項目檔案袋評估方法是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一種面向學習過程的評價方式,以項目為核心,注重學生技能與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的發展,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展示學生的學習和進步狀況。通過檔案袋評估的方法將學生成長經歷如實記錄下來,與考試成績共同作為評價學生的信息。只有這樣的評價才能更全面的評價一個學生的知識和學科發展水平。
學生檔案袋主要依賴于學生自己的收集和制作,一個學生檔案袋生成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能力提高的過程,而且學生在制作檔案袋的過程中可以逐漸發現自我水平的提高,獲得自我的成就感。這種自主學習和自我感悟的過程是其他評價方法無法比擬的。
3.績效導向的應用實踐
計算機教育是根植在社會應用的沃土上,而不是一個閉門造車的過程。績效導向的計算機教育實踐就是要把計算機教育和產業緊密結合起來,以實訓園區和高新技術企業建設為支撐點,多形式、多渠道搭建產學研實踐平臺。
(1) 真實企業項目為績效導向的課堂模擬實踐
在課堂教學中穿插真實的企業項目具有良好的績效導向,所學知識能夠立即投入使用,趁熱打鐵。首先,真實的項目情境,能引起學生攻難關的學習興趣;其次,貫穿于項目實施始終的企業工程化運作方式,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再者,協作學習的組織教學,能減少學習的挫敗感,增強自信心,收獲成就感。由于與項目相關的知識結構通常涉及到幾門課程,如軟件技術項目一般以數據庫為中心,以操作系統為平臺,以某軟件為開發工具,學生在親身參與一個項目的開始到結束的過程中有利于深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綜合運用。與普通的教學方法相比,以企業項目為主線的教學法主要表現在三個轉變:教師由教學的組織者轉變為項目的組織者,學生由單純的理論學習轉變為真實項目參與實踐,學校的教學環境、學校管理也過渡到企業環境、企業管理(強調工作日志和工作進度)。企業項目教學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使其能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適應IT行業日新月異的發展。
(2)企業實習為績效導向的“三明治”式實踐
“三明治”教育體制即學生一段時間在校學習,一段時間到企業實習,工讀交替進行。這種教育體制源于英美德的職業教育。應用在計算機教育上則是以學校為主、企業為輔的反饋循環式學習——實踐。推進校企合作,在企業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學校計算機專業高年級的學生施行在校學習和企業實習的交替。績效導向的企業運作使學生感到所學知識的淺薄,明確學習的目的和方向,通過學生實習的反饋學校也可以了解到企業需求的動向,不斷更新計算機專業的課程以及培養方式,迎合市場的需要。該模式既較好地利用了社會教育資源,又進一步擴大了學校與社會、市場的對接,實現了學生和社會的“零距離”接觸,實踐環境和未來崗位“無縫隙”接觸,有利于提高學生操作技能,培養實用型人才。
(3)科研創新為績效導向的“學—研—產”階梯遞進實踐
借鑒斯坦福大學組建科技園的經驗,鼓勵高校興辦校內企業,形成科研產出一條龍作業,走計算機教育產業化的道路。首先,廣度學習為基礎,拓寬學習的緯度,尋找興趣和知識的結合點;其次,深度研究依托,挖掘感興趣的點,鼓勵創新,大膽設想研制新成果;最后,投入生產得成品,校辦企業緊密配合,對研究出來的新成果進行快的投產與開發,而當生產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就遷出工業園進行擴大化生產。
計算機教育與社會生產緊密結合,為實現創新提供設施和條件的保障,并且帶來經濟效益。此外,在利益和興趣的雙重驅動下,能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新能力,也為教育自身的順利發展增添更多的活力與動力。
西方有這樣一句俗語說:“你只能牽馬到水邊,但不能保證它一定飲水。”從心理學上來看也就是說動機對于學習結果有著重要的作用。績效導向的成功企業培訓教給我們用效能的觀念驅動學校的教育。績效導向的計算機教育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前景,因為企業需求和市場需要就是賜予其生命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