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8月15日,清晨6時30分左右,一場雷雨突然而至,正要出門買早點的袁鵬猛地一愣神:壞了,到市里北湖公園參加康復鍛煉的丈夫忘記帶傘了。袁鵬心中邊埋怨著自己的疏忽,邊拿起雨傘拔腿就跑。當她跑到半路時,剛好看見因路上的黃牛打斗,偏癱的劉子寧摔倒在路上,滾了一身泥漿站不起來……見到疾奔而來的妻子,狼狽的丈夫臉上綻開了孩子般的笑容……
針上托被,堅強女人讓偏癱丈夫站起來
袁鵬和劉子寧是大學同學,兩人從大二開始戀愛,感情深篤的他們婚后育有一子。出事前,劉子寧是江西一家國有公司的負責人,而袁鵬也在市日報社擔任總編室副主任,一家三口其樂融融。
1998年12月14日,丈夫因高血壓導致腦血管破裂。一般情況下,腦出血量達到5毫升,患者就有生命危險,而此刻劉子寧腦內出血量達70毫升,幾乎沒有生還的希望!袁鵬聞言癱倒在地,望著病床上毫無知覺的丈夫,心如刀絞!
開顱手術從晚上10時做到次日清晨5時,袁鵬在手術室外整整跪了一夜,祈愿死神不要帶走自己心愛的人。在她虔誠的祈禱中,三天動了三次手術的劉子寧奇跡般地活過來了。不過,這位曾經喜歡策馬揚鞭的漢子,因偏癱從此只能呆躺在床了。
為了刺激丈夫身上麻木的神經,袁鵬多方打聽后將一位擅長針灸的老中醫請到家里。每次扎針時,劉子寧癱瘓的左半邊身子要扎上近百根針,此時正是冬天,身體晾在外面不蓋被子會凍著,而滿身是針又無法蓋被子。袁鵬就跪在床前用雙手托著被子懸空給丈夫蓋著保暖。
托個棉被看起來簡單、輕松,但托的時間長了,十分鐘、二十分鐘、半個小時乃至一個小時,手就累了。可袁鵬不能有絲毫地松懈,被子一放下就有可能觸動銀針把丈夫扎傷,她只有咬牙挺著,大冷的天額頭上竟沁出豆大的汗珠。請醫生來扎針,到了吃飯的時間,總得請醫生在家吃口飯吧。丈夫癱在床上不能動,自己托著被子也不能動,怎么辦?此時,袁鵬的婆婆已經去世,年邁的公公也住在離市區10多公里外,她自己的父母又在外地。
無奈的袁鵬只有每天在醫生來之前,把米、菜洗切好,等兒子放學回來做。12歲的男孩子玩都玩不過來,可在這段特殊的日子里,袁鵬12歲的兒子硬是每天放學回來把香噴噴的飯菜弄上了飯桌,搞得醫生很吃驚:“哎,沒見你家有保姆呀,哪來的飯菜?”
袁鵬既心酸又不無自豪地指著兒子說:“這個小家伙做的。”醫生大為驚奇,邊吃邊說:“不容易,真不容易呀!”
其實在這個三口之家中,不容易的何止這些。因躺在床上,劉子寧無法看書也無法看電視,為排遣劉子寧的郁悶和寂寞,袁鵬一有時間就念書給劉子寧聽。
在劉子寧臥床不起的半年多時間里,她為劉子寧念完了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中的3本和《胡雪巖》7本,共計70萬字。為了不讓丈夫的肌肉萎縮,袁鵬每天雷打不動地為劉子寧按摩兩次,每次按摩完畢,袁鵬累得手都抬不起來。
更難的是每次洗澡,她必須以自己46公斤的柔弱之軀,背著76公斤的劉子寧進進出出。
1999年7月,在袁鵬的悉心照料下,劉子寧總算能站起來下床挪動了。雖然顫顫巍巍的,但足以讓袁鵬和劉子寧欣喜若狂。為了讓劉子寧能夠恢復得快一些,袁鵬每天早上5點起床,扶著劉子寧到離家不遠的北湖公園晨練,這一練就是7年。
飯里藏肉,點滴細節見妻一片真心
2000年夏天,袁鵬打聽到樟樹市臨江鎮有個姓劉的土郎中對治療中風后遺癥有偏方,特別靈驗。喜出望外的袁鵬立即請了假帶上劉子寧找到了土郎中家里。劉郎中給劉子寧把完脈后,有些為難地問:“你這病得天天打針吃藥,可你家那么遠,不可能天天來,我也不能天天去,怎么辦?”袁鵬聞言忙問:“附近有沒有房子可租?”劉郎中說:“沒有,不過,我家倒有一間空房,只不過……”
等袁鵬去看了那間房后,才明白劉郎中為什么欲言又止了——那是一間牛棚,沒水沒電沒廁所,大熱的天,人呆在里面憋得難受!但,他們還是住下來了。
住的問題解決了,可吃的問題還沒著落。袁鵬到山下的幾家餐館一打聽,價錢都太貴。來回走了好幾里路,袁鵬才找到一家小餐館,雙方商議好到店里搭伙:兩人5元一天,飯可以管飽,菜只有一個的蔬菜。
基本生存問題解決了,夫妻倆高興不已。可是沒過兩天,他們就高興不起來了,因為飯菜寡淡,劉子寧毫無食欲,每次吃飯,他基本上是點到為止,身體越發虛弱。
袁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第二天吃飯時,劉子寧正坐在桌前悶頭吃飯,突然在飯里找到了一塊雞肉,好香啊!他抬頭看看妻子,猛然意識到了什么,用筷子到妻子碗里一撥拉,什么也沒有。袁鵬說:“別找了,我只買了一只鹵雞腿,你愛吃葷,我又不愛吃,我最喜歡吃蔬菜。”騙人,好吃的誰不愛吃?劉子寧把碗里的雞肉夾到了妻子碗里。袁鵬死活不依,又夾了回來:“老劉,別爭了,你就吃了吧!你有病,本來早就該給你買葷菜的,可不知到時要交多少醫藥費,所以平時沒敢買,讓你受苦了!”袁鵬動情地說著,淚光閃閃!
一旁的劉子寧眼淚奪眶而出。他知道,自己的這場病,不僅用去了家里所有的積蓄,而且因為自己不能掙錢養家,靠妻子一個人的工資,既要維持日常生活,又要供孩子讀書,還要四處尋醫問藥,日子難免會過得分外緊張。
為了多掙些錢,袁鵬利用業余時間給報社的廣告部劃版,一個夜班掙10元的劃版費。家里出事前,袁鵬是個很愛美也會打扮的優雅女性。現在,為了節約每一分錢,一件報社發的“報服”,別人都不愿穿,她卻穿了3年。家里一個月難得吃上的幾次肉,她都讓給了丈夫和孩子。
由于營養不良又過分操勞,袁鵬的身體十分虛弱,臉色終年蒼白如紙。看著妻子如此的疲累,劉子寧很想為她做些什么。2003年記者節,劉子寧想起妻子幾年來都沒享受過一回家就有熱飯菜的溫馨,他決定為妻子做頓飯,給她一個驚喜。因為只有一只手能動,洗菜容易切菜可就難了,為了切一塊凍肉,劉子寧整整費了一個多小時,殘疾的左手被切得鮮血淋漓。恰在這時,袁鵬回來了。一看丈夫這副模樣,再苦再累都咬牙挺著的袁鵬第一次掉淚了:“老劉,別這樣,我以后再不讓你這樣了,我隨便從哪兒擠點時間,也不能讓你遭這個罪呀!別為我想那么多,只要你能活著,健康地活著,我們能相伴永遠我就比什么都開心了!”
不離不棄,攜夫上班的賢妻情彌堅
對袁鵬來說,經濟問題還不是最難的,難的是對丈夫日常生活的照顧。自從腦溢血偏癱以后,劉子寧的一切都不能自理,吃飯穿衣擠牙膏系鞋帶等等都得由袁鵬來幫忙。
最傷腦筋的是劉子寧大小便失禁,若是冬天還好,褲子穿得多,捂在里頭!若是夏天可就麻煩了,穿個短褲,兩腿全是污物,若不及時清理,實在慘不忍睹。可袁鵬得上班,不能老呆在家里啊。苦思幾日后,袁鵬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帶著丈夫上班!
袁鵬一家住在報社大院里,前面就是辦公大樓。每天袁鵬去上班時,劉子寧就相隨著來到妻子的辦公室,看看報紙,偶爾和別人聊聊天。看著丈夫因為從家里封閉的個人世界重新回到人群而臉上多了許多笑容,袁鵬也很開心!
但好事多磨,單位里其他一些編輯也有帶小孩到編輯部來玩的,大人能管住自己,而小孩就不太聽話了,不是擾人工作就是破壞公物。于是社里開會決定,不準帶家屬到報社來。
可辦公室不能來,劉子寧又能去哪里呢?于是,劉子寧避開人群悄悄到妻子的辦公室里去坐,但還是被人發覺反映到社領導那里去了。領導找到袁鵬說:“你是副總編,是領導,要帶頭管好自己的家屬。”袁鵬紅著臉委屈地辯解道:“他又不吵不鬧,不影響別人的工作,他到這里只是沾沾人氣,還有他實在……”
為了丈夫的自尊,袁鵬幾年來從沒讓別人知道劉子寧的窘狀,而每次干干凈凈出現在眾人面前的劉子寧也從來沒有讓人看出一點破綻!這一次,無奈的袁鵬只好和領導吐露了實情!
為了照顧丈夫,幾年來,袁鵬沒出過一次遠門,到國外考察的機會,她都放棄了。就是在省內出差,袁鵬也一定帶著丈夫一起去!為此袁鵬失去的究竟有多少?很難估算得清楚!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而袁鵬卻做是“久病床前有賢妻”,三十多歲,正該是女人抓住青春的尾巴好好享受生活的黃金年華。在如今這個情感浮躁的社會,有不少的女人動不動就要離婚的背景下,這種無言負重的愛有多么難得!
助夫寫作,聰明女人讓丈夫找回自信
生病前的劉子寧是驕傲的,在機關工作過多年,又擁有過自己的公司,如今卻成了個大包袱馱在弱小的妻子身上,巨大的心理反差讓他難以接受。想想自己一個大男人不僅不能為妻子遮風擋雨,反而拖累她,自覺無用的劉子寧常常郁悶不已。有幾次,煩躁的劉子寧因為一點小事而大發雷霆,將家里的東西亂砸亂扔,甚至用拐杖敲打袁鵬。
袁鵬默默承受著,她知道丈夫是個心志很高的人,他不甘心自己的一生就這樣虛無地度過,如今丈夫雖然身體是站起來了,但心理卻還沒站起來,她必須給他一個信念的支點。
2002年4月的一天,凌晨3點多,焦躁不安的劉子寧說睡不著,有些感慨想記錄下來,袁鵬忙攙他到書桌前坐下……
在妻子的陪伴下,劉子寧的散文處女作《被人管著是幸福的》出手了。捧著400多字的文章,袁鵬驚喜不已,雖然文筆比較粗糙,但字里行間流淌出的真情實感讓她解開了心中的結——為什么不能鼓勵他寫作呢?!劉子寧是大學中文系本科生,有文字功底;他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有思索有感悟,一定能行!
上班后,袁鵬抽空將文章修改潤色后,交給了副刊編輯。幾天后,劉子寧的文章登上了《新余日報》副刊。不久,劉子寧領到了他病后的第一次勞動所得——5元稿費。劉子寧鄭重其事地將錢交給妻子,不無自得地夸口說:“瞧,我又能掙錢了!”
可是由于三次手術,劉子寧的腦子反應很慢,起初一篇四五百字的文章得寫好幾天,還有不少的錯別字。每次劉子寧寫完后,袁鵬總是細心地幫他改正錯別字,并將文章打印好投寄出去。
袁鵬的心血、劉子寧的頑強努力終于結出了豐碩的成果。兩年多的時間里,劉子寧陸續在全國各地發表作品100余篇。2004年7月,他的18萬字的散文隨筆集《在行走中聆聽心跳》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了。捧著散發著墨香的散文集,看著丈夫和文友交談時神采飛揚的模樣,袁鵬喜極而泣!6年了,丈夫終于真真正正地站起來!
更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同年8月,17歲的兒子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學。開學時,懂事的孩子堅決不要父母相送。臨走之際,肩扛手提著行李本已邁出了家門的兒子又轉回身,走近父親貼在他的耳旁說:“對媽媽好一點,她實在太難了。”
如今,丈夫從臥床不起到可以拄著拐杖行走,從一位外貿工作者變成一位知名文學作者;兒子從不懂事的小男孩長成大二學生;而袁鵬自己也從未放棄過心愛的新聞事業,而且在新聞崗位上創造了輝煌的業績,連續11年被報社評為先進工作者,并獲得“全省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
8年來,袁鵬太難了,她細心照顧著這個家,呵護著家里的每一個人:2003年,劉子寧的父親病倒了,此后的近兩年間,多數時間都在住院。期間,袁鵬一有空就端湯送水乘公共汽車去醫院,與劉子寧的姐姐一起服侍老人。2005年6月8日,公公離開人世,其后事全由袁鵬一手操辦。2006年,劉子寧惟一的姐姐又因故去世,善良的袁鵬不忍心外甥女年幼失母,特地將她接到家里來照顧!
“跟了一個喜歡的人,做了一件喜歡的事。”丈夫劉子寧是她生活的最愛,新聞工作同樣是她事業的最愛。有了這兩個最愛,再難再苦的日子,袁鵬也能笑著面對!
(編輯/曾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