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扎堆已經飽和的產業,并不是因為掌握了技術與管理核心,而是他們在投資過程中獲得了地方政府巨額的土地與資金補貼
不久前,國家發改委再次舉起了利劍,要對全國范圍內的過億元項目進行清理整頓,凡在產業政策、項目審核、土地審批、環境評價、信貸政策等方面有一項存在問題,就要責令該項目“暫停建設、限期整改,在項目符合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履行完相關程序后方可復工建設”。
產能過剩是困擾中國經濟的習慣性難題,幾乎是每隔幾年就要宏觀調控一番。政府要依靠行政手段對具體的項目進行逐一評判直接干預。看來,眼下又有一批企業難逃厄運,不是被強令停工就是被無限期推遲建設。
為什么產能總是過剩?
讓人不解的是,產能過剩問題年復一年,為什么總是反復發作?難道真的沒有徹底解決之道?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要回答為什么會有產能過剩?流行的解釋有這么幾種:一是無論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對于未來的需求人們總是在猜,沒有人能夠準確地預測到若干年以后這個世界上人們到底需要什么,所以走一些彎路在所難免;
二是政府控制了目前需求旺盛供應卻相對短缺的行業,比如通訊、燃油、電力、教育、醫療等,導致人們的閑錢不得不投資在早已是充分競爭的有限領域內,究其實質是結構性過剩;
三是投資者堅信產業內仍然有一大批效率低下的企業,新辦企業只要通過管理創新,提高效率,就完全有能力生存下來,并進而將原有企業淘汰出局。
然而,上面的幾種解釋總讓人覺得或有偏頗或有遺漏。按第一種說法,產能過剩就會是一種世界各國都普遍存在的現象,是沒有辦法解決的,然而,為什么有些國家沒有反復高燒?按第二種說法,人們是明知即將投資的領域內過度競爭產能過剩,還要爭相投入拼個你死我活,似乎也太低估了企業家的智商;
按第三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問題的關鍵是,這些新企業靠的是什么打敗原有企業?而問題恰恰就在這里,大量的新企業進入已經飽和的產業,并不是因為掌握了技術與管理核心,而是新投資者在投資的過程中獲得了巨額的利益補貼,從而導致其擁有絕對的成本領先優勢。這些成本優勢又主要來源于土地與資金(當然還有稅收與環保等方面),始作俑者便是地方政府與銀行。
首先是土地使用成本低廉。但凡企業要到一地落戶投資,先找地方政府要優惠政策。地方政府正為招商引資任務焦頭爛額,有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來此投資,當然愿意慷慨解囊。然而,政府的財力總是捉襟見肘,手頭上最充足的資源只有大把的土地,便宜出售或者免費相送便成為首選之策。據有關媒體披露,在名噪一時的鐵本事件中,鐵本公司通過協議轉讓土地的方式(嚴格地說是行政有償劃撥),節約了18億元資金(每畝節省了30萬元,共6000畝),占總投資的17.3%。
其次是資金使用成本低廉。投資一個項目,從道理上來說,應該是以實收資本為主,銀行貸款為輔。然而,從各地普遍的實踐來看,銀行融資往往是一個項目投入的主要力量。仍以鐵本為例,該企業注冊資本3個億,全部投資100個億,實際向銀行融資34個億。100個億是否全部會從銀行而來,現在因為鐵本的關停已無從知曉,但是僅從已經融到了的34個億與3個億的注冊資本相比,也已經是天上地下的懸殊。以3個億的投入,去搏100個億投入的收入,如此的低成本高收益,企業不干反倒是怪事。
土地也好,資金也罷,為什么企業不要付什么成本就能大量地得到它們?這都與現行的產權機制有密切的關系。
土地價格這樣低廉甚至可以免費?就是因為我們國家現行的土地制度是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農民在土地征用時,根本沒有發言權。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創造政績,爭先恐后地出臺土地優惠政策,實際上利用現行土地產權機制的缺陷,剝奪農民的利益補貼給企業。假如,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只能按市場規則進行,那么,企業在投資時所支付的土地成本應該比現在高得多。
銀行貸款這么容易甚至數額巨大?就是與中國目前的商業銀行大都為國有體制息息相關。以我們日常的經驗,像鐵本此類的新項目要想借貸到超過實收資本十倍多的巨額資金,可能會采用一些不正當的手法。比如,將固定資產評估值做大用以抵押,或者與其他企業串謀空對空擔保,或者借流動資金之名行固定資產投資之實等等。局外人對這些的低劣手法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為什么單單從事借貸專業的銀行卻不知道?因為銀行目前仍是國有的,銀行要照顧地方政府的利益,還有一些賄賂腐敗行為,導致了一筆筆高風險貸款。
為什么當前農業與服務業沒有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就是因為地方政府熱衷于工業投資,土地、金融的優惠大都向工業投資傾斜,農業與服務業并沒有享受到低成本;另外,為什么西方發達國家沒有反復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現象?原因也是因為這些國家土地、金融等產權十分明晰,土地與資金的使用沒有免費午餐,任何企業的投資行為都不可能享受到市場均衡價格之外的低成本。
用藥之本
地方政府總要政績,招商引資是快速產生GDP的便捷方法,只要政府還在控制土地一級市場,只要政府還擁有征用農民土地的權力,風聲一過,各種名目的廉價土地便會再度奉上,各種趨利的資本也就隨之而來;銀行總要利潤,銀行官員總要平衡與地方政府的關系,銀行內部也總會有人想方設法謀取個人利益,貸款給這些擁有土地零成本優勢企業應該可以達到一舉三得的目的,何況這樣做還能博得支持地方經濟的美名。至于貸款項目是不是已經產業飽和,是不是風險過大,是不是能及時收回,那是后面人考慮的事情。
至此,治理產能過剩的釜底抽薪方法已現,那就是對中國現行的土地、金融產權體制進行進一步的改革,使之產權清晰,土地需要按市場價格買單,資金要有確實的回報才會被投放,那么,這些新辦企業的低成本絕對優勢就不復存在,投資人只有訴求于技術與管理核心,投資之前肯定會慎之又慎,投資熱情大大降低,而投資效率也會大大提高,產能過剩問題解決自然水到渠成,同時推動了產業升級。
作者系江西博能實業集團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