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那個廠,最初是由幾個伙伴湊錢辦成的。那時候他們都窮,誰也沒有力量單獨辦個廠。廠子辦起來了,他們一邊組織人生產產品,一邊到處搞推銷,個個都忙得不亦樂乎。開始兩年,他們幾乎賺不到什么錢,他們的家人與親戚,既不攏他們的邊,也不問他們的事。廠子辦了四五年,漸漸地就有了一些起色,而且也積攢了一些錢。有了錢,各自的家人與親戚都摻和起來了,三個家庭之間,也就有了或明或暗的矛盾,最后就弄到要“分家”的地步。
要把一個廠子一分為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后經過反復協商,并請一些工商界的知名人士做參謀,才確定將現有的各種生產設備作為一個等份,將現有的所有資金作為一個等份,將現有的廠名和電話作為一個等份。“那個廠名一錢不值,那部電話安裝的時候才花了一千多塊錢,它也能作為一個等份嗎?簡直是笑話。”很多人都這樣說。春的家人與親戚,都讓春選擇設備或資金,說他在里面出的力還多一些。但春卻決定讓另外兩個人先選,而由他挑剩下的。
于是那另外兩個人,一個就挑了設備,一個就挑了現金,春呢,就只好要了廠名和電話。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春吃虧了。春自己也認為自己有點虧。可是三個人中間,只有春的胸懷大一些。他想吃點虧就吃點虧吧,如果大家都硬著頭皮在那里爭,說不定最后三個家會爭得打起來的,一旦打紅了眼睛,那是什么事都做得出來的、什么悲劇都有可能發生的。算了吧,讓他們先選吧。有言道,吃虧是福,就讓自己吃一回虧吧。
但是那兩個先挑的伙伴,誰也沒有想到,春的這個虧,吃得實在太有價值了。那部電話用了幾年,已經有了許多固定客戶,那個廠名,當時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品牌效應。呵,這都是潛在的無價之寶。因此,春靠著這部電話和這個廠名,很快就把這個廠辦得很像個樣子了,幾年后更是成了當地的“明星企業”。而那另外兩個伙伴,他們另起爐灶辦的廠,卻是越辦越艱難,最后,竟然相繼垮掉了。
當地的一位記者,有次特意找到春要采訪他。記者說:“我聽到不少人都說你是一個非常有眼光的人,說當初你們分家,你要了在別人看來最不值錢的電話和廠名,而恰好是這兩樣東西,讓你得到意想不到的發展。”春立刻說:“不,你可千萬不能說我有眼光,你更不能在文章里這樣寫,不然你就是在害我,比起我的那兩個伙伴,我只不過是胸懷稍稍大些罷了。”他便很詳細地給記者介紹了當時的經過,然后說:“想想看,如果當時不是我讓他們先挑,他們現在還會跟我保持著很友好的關系嗎?事實上,也是有人在背后挑唆他們跟我扯皮鬧事的,說我其實是個很陰險很狡猾的人,但他們都頂住了,說他們了解我的為人,也相信我的為人。”
這一說,記者反而更佩服他了:“實際上,是他們兩個胸懷小的人,成全了你這個胸懷大的人呀。”春笑著說。“所以我總是跟人說,一個人如果想要干點什么事情,沒有眼光也許還可以,但他一定要有胸懷。”記者笑著點點頭,說:“其實很多情況下,眼光就藏在胸懷里,一個人有胸懷本身就是有眼光的表現,許多最終干了一番大事業的人,他們在最關鍵的時候,往往總是胸懷在起作用,但人們津津樂道的,卻總是他們如何有眼光。”
記者本來想寫一篇題旨為“眼光”的文章的,結果他卻寫了一篇題旨為“胸懷”的文章。他在文章里說:“事情往往就是這樣:胸懷大則眼光大、胸懷小則眼光小、沒有胸懷就等于沒有眼光。”記者寫的是一篇雜談式的“小文章”,他本來是想以春的真人真事為題材寫一篇長篇報道的,但春不讓他那樣寫,春笑著說:“你那樣寫會讓我的那兩個伙伴很難堪……你說我的胸懷大,那不等于是間接地說他們兩個胸懷小?算了,過去的事情就過去了,我可不想再舊事重提,去傷害別人。”
(通聯:湖北省孝感市漢孟路47號89樓2-2 4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