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釗說過‘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惟知躍進,惟知雄飛!’在科研領域,要給年輕人更多的鍛煉機會,敢于給年輕人壓擔子,讓他們勇挑大梁。”
樊會濤是大學畢業后偶爾闖到導彈這個領域中來的。投身這個世界,他才發現導彈世界的確很精彩。
導彈研究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透過世界局部戰爭的硝煙,越來越多的軍事家一齊把注意力瞄準那一片藍天,制空權越來越成為體現國家空戰能力的關鍵。所以空空導彈尤其是先進中距導彈成為機載武器的新寵。
被這個導彈世界的精彩所吸引,所感動,所激勵,樊會濤義無反顧地投身于導彈事業,并在危難之際受命挑大梁。
2000年6月,由于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重點型號總設計師董秉印突然病逝,局勢將樊會濤推上了風口浪尖,他從一個現場行政副總指揮的位置破格提拔為型號總設計師、現場常務副總指揮,當時,他還不滿38歲。
“剛被任命,我徘徊在生產區的林蔭道上,思緒萬千。我也很擔心自己能不能勝任,但我知道,能承擔重點型號任務是我人生的幸運,是一個絕好的報效國家的機會,就是搭上性命,也要把這個型號拿下。”
“當時橫亙在我們面前最大的難題是技術上的跨越。重點型號武器系統是主動雷達型導彈,是直接跨過雷達彈的第三代到雷達彈的第四代,這一跨就是十幾年,想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十幾年的課補過來,難啊!”
“一些外國專家曾斷言,中國要搞新一代的雷達型空空導彈,憑借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的。國內一些專家也認為,成功研制這種導彈把握不大。”
研發這么高精尖的型號,起用一個38歲的年輕人當總設計師,當時很多人都不理解,型號線上也幾乎都是年輕人挑大梁唱主角。于是,有人出來質問了:這群青年人能行嗎?他們能成功嗎?
“現在看來,當時起用年輕人來挑大梁是有道理的。”樊會濤深有感觸地說,“李大釗說過‘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惟知躍進,惟知雄飛!’在科研領域,要給年輕人更多鍛煉機會,敢于給年輕人壓擔子,讓他們勇挑大梁,這樣既有利于他們快速成長,也有利于科技創新。”
“天道無親,科學是六親不認的,它不喝茅臺酒,不抽大中華,只有老老實實做學問,才能取得成功。”
走馬上任之初,面對社會的非議與質疑,樊會濤認定行動是最好的答案。于是,他帶領著一班人沒日沒夜地工作。這些年來,他們一直實行的是“712”工作日:即一周工作7天,一天工作12小時,節假日一般不休息,除夕夜和大年初一在實驗室里度過也是很平常的事。
幾年的默默耕耘終于到了收獲的季節。2003年10月,首發產品的空中靶試驗進入倒計時階段。幾天里,樊會濤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白天他和試驗隊的同事們一遍又一遍地做發射前的檢查,對空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逐一分析。晚上他躺在床上,腦子里一遍一遍地過電影,把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再次細細地過濾一遍。
可是,老天偏偏跟他們開了個玩笑,2003年10月21日,首發產品的空中靶試驗失敗了。
“當時腦海里一團亂麻,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走出指揮大廳的。”“當媽媽打電話詢問靶試情況時,我剛說了句:靶試失利,眼淚就像決堤的水一樣漫過臉頰。電話那邊媽媽握著聽筒也哭出聲來了。良久,媽媽哽咽著說,媽媽想聽你下一次的喜訊。”
靶試失敗的消息似乎印證了以前人們的懷疑與猜測。空空導彈研究院到底有沒有能力研制這種導彈?樊會濤能不能勝任總設計師?重點型號在系統原理上走不走得通?懷疑、埋怨、責備、批評劈頭蓋臉地砸下來。
“那段時間是我41年來最灰暗的日子。我連續十幾天睡不著覺,吃不下飯,偶爾吃點東西,還沒咽就又吐出來,我的頭發一夜之間白了很多,整個人像得了一場大病。實驗隊里的戰友們也十幾天沒有一張笑臉,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
“靶試失利證明科研還有我們沒認知的領域,產品還有我們沒考慮到的問題。天道無親,科學是六親不認的,它不喝茅臺酒,不抽大中華,只有老老實實做學問,才能取得成功。”
痛定思痛之后,樊會濤和型號線上全體同事團結一心,又開始了艱難的攻關。
2004年3月3日,經過整改過的首發產品空中靶試驗成功了。
首發產品空中靶試發射成功,證明產品的設計原理是行得通的,技術問題見底了。于是,樊會濤帶領型號線同事義無反顧地按照設計思路和設計方案研制下去。
“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近10年的研制,重點型號終獲成功,實現了我國空空導彈的跨越式發展,創造了我國空空導彈研制史上的新紀錄、新成就、新輝煌。
“我很喜歡大漠中的胡楊樹,它被稱為大漠英雄樹,‘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它們一棵棵無名無姓,好比我身邊這群可愛的同事,雖然默默無聞,可做著有益于千秋萬代的事業。”
樊會濤總是說:“導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牽涉100多個學科領域。重點型號研制成功,不是哪一個人的功勞,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搞科研就要有犧牲和奉獻精神。在研制工作進入關鍵時刻,沒有一分鐘是屬于我們自己的。”
樊會濤和妻子關靜熱戀了6年,結婚近20年。可是,妻子、孩子經常幾個月都見不到他的面。這些年,孩子的教育、買房裝修、紅白喜事等一應家務事都落在了妻子柔弱的肩上。對父母也是逢年過節買一些年貨匆匆給老人送去又趕緊返回試驗室。”樊會濤愧疚地說,“自古忠孝兩難全,下輩子我一定把這輩子欠她們的加倍償還。”
試驗隊中,任何一個人都是全身心投入,都是24小時開機,隨叫隨到。
試驗隊總指揮廖志忠的孩子患心肌炎到北京會診,一聽說要三天時間,他急忙把孩子交給妻子,立刻乘上返程的列車。他內疚地對妻子說:辛苦你了,現在,我最耽誤不起的就是時間。
一位試驗隊員新婚才一周,他就告別妻子奔赴基地,兩個人相隔千山萬水度“蜜月”。
一位試驗隊員的妻子已經臨產,可為了工作,他仍奮戰在千里之外的茫茫戈壁上……
“我很喜歡大漠中的胡楊樹,它被稱為大漠英雄樹,‘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它們一棵棵無名無姓,好比我身邊這群可愛的同事,雖然默默無聞,可做著有益于千秋萬代的事業。”

“和那些耀眼的歌星、影星們相比,我們恪守沉默,恪守寂寞和清貧,但我們無怨無悔。科學應該受到尊重,科學家也應該成為人們的偶像。”
現在,全國各地參加賽歌會、演唱會的青少年人滿為患,而參觀各地科技展覽的人卻寥寥無幾。談及此,樊會濤顯得憂心忡忡,“現在的好多青少年過于功利與現實,顯得空虛與浮躁,追星,崇官,拜金,種種不良的價值傾向令人擔憂。其實,科學家也應該受到尊重,成為人們的偶像。”
“不過現在這種情況正在改變,有些年輕人也崇拜科學家,立志從事科學研究,”樊會濤憂中有喜。“面對外面的花花世界,看到身邊的同學朋友升官發財,我也曾經動心過,但最終還是認定了導彈,這是我的價值所在,研制出世界先進水平的導彈,我的人生價值就得到了體現。金錢對每個人都很重要,但金錢與價值并不等價,我認為實現人生價值更重要。”
“當然,和那些耀眼的歌星、影星們相比,我們恪守的是沉默、寂寞與清貧。”樊會濤凝視遠方,“現在,黨和國家大力提倡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尊重人才,‘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的勞動逐漸被人們所認知、所理解、所尊重。我為此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