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5月17日,北京市豐臺區政府。這一天有些不同尋常,11名北京大學博士后被派至此,開始為期一年的掛職鍛煉。對此,社會評價各執一詞。北大常務副校長陳文申認為這是政府和高校共同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新嘗試。而北京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主任沈明明則認為博士后去政府掛職是一種人才與資源的浪費。
這只是掛職中的一次小小的風波。其實,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調兵遣將”,干部掛職日漸成為百姓關注的焦點。
雙贏:服務了地方,鍛煉了干部
干部掛職是中國政治制度的特有現象,在今年新頒布的《公務員法》中規定,根據培養鍛煉公務員的需要,國家機關可以有計劃地選派人員在一定的時間內到下級機關或者上級機關、其他地區機關、國外政府部門或國有企事業單位擔任職務,幫助工作。掛職種類很多,有“上掛、下掛、平掛、外掛”等類型。掛職人員的人事行政關系和工資關系均保留在原單位,改變的只是其工作關系。
掛職制度是組織人事改革和干部培養的一項制度創新。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央與地方已有不計其數的干部受到了這一制度的洗禮。
掛職最大的意義在于能夠使干部得到實踐鍛煉,使其盡快成長起來。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謝春濤對記者說,“掛職與鍛煉是聯系在一起的,掛職的最大好處或意義,就是使掛職的年輕干部得到多方面的鍛煉和提高。”
掛職可以提高掛職干部為人處世的水平,給他們發揮專業特長提供了舞臺,為他們融入基層提供了機會,使他們能更好地了解國情,快速成長。謝春濤教授認為年輕干部最大的不足,就是對我們的國情特別是基層的實際情況了解不夠。掛職博士李曉陽表示:以前,總以為政府機關是“一張報紙一杯茶,”可是,到了以后才發現,原來這里要做的事情太多,電話此起彼伏、百姓上訪反映問題的也很多。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馬寶成曾于2003年10月參加“博士服務團”到西部一個縣掛職鍛煉一年,任該縣副縣長。掛職副縣長后,他才真正了解到了基層工作的過程及其復雜性。
2002年10月至2003年10月掛職任江蘇海門市副市長的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教授龔維斌認為掛職的經歷對于他個人的成長非常有好處,使他了解基層的社情民意、政治架構和政府的運作情況,提高了實際工作的能力。
此外,掛職制度也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謝春濤教授認為:“掛職的干部,往往是經過選拔的優秀年輕干部,眼界開闊,素質較好,事業心強,他們往往能夠對地方的發展提出一些好主意、好辦法,幫地方領導做一些他們難以做到的事情。掛職結束后,有一些干部經過組織安排,還會正式留下來任職,這對改善地方干部的結構,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也有很大的益處。”
在一定程度上,掛職已經成為我國政治制度的內在組成部分。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尹冬華認為各地委派公務員到基層(鄉村兩級)掛職,就往往包含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目的;而選派干部到國有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一般附帶有協助企業進行改制、增強企業活力的目的。
“掛職就是要取長補短,實行‘拿來主義’。我們的眼睛是雪亮的,對于掛職中兢兢業業的干部,我們是持肯定態度的。”很多基層百姓如是說。
走樣:遭遇質疑,引來非議
干部掛職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促進干部成長,用得不好,則會助長不正之風,很可能成為一些干部違法犯紀、權錢交易、貪污腐敗的催化劑。

“一些掛職干部徒有掛職的空名。掛職人員成為拉關系、跑項目的聯絡員。對掛職干部管理、考核不嚴。掛職干部對自己要求不嚴。這些問題與矛盾不能不引起重視。” 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龔維斌教授對記者談及此事有些憂慮。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部分掛職職能已走樣,導致了“異型干部”的出現。比如現實中有些干部人事組織關系是掛靠性質,其身份不是國家公務員。有的以上級代言人自居,把自己當作客人看待,“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或者將掛職看作是提拔的跳板,“走走過場、做做樣子”。有的大肆跑機關、找關系,對分管的工作敷衍塞責,被動應付。有的將掛職看作是自己撈取好處與發財的好機會。特別是到經濟發達地區掛職的干部,面對更大的誘惑與更大的發展空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選擇了與原單位脫離關系,當起了逃兵。有的掛職之前,相關單位與部門信誓旦旦地許下很好的承諾,可是,最后卻演變成“笑臉迎客,關門打狗”,對掛職者的工資、待遇等置之不理。還有些到民營企業掛職的干部,很容易使政府部門與掛職企事業結成“利益鏈”,官商一體,造成社會資源分配不公,對整個社會造成危害。
“運行過程中的不規范是導致干部掛職出現走樣并引起社會質疑的重要原因。”西北政法學院法學研究生蔡國華認為,“掛職過程存在暗箱操作,掛職中權力的失控,掛職者身份的尷尬,掛職配套措施的滯后,掛職中權力的博弈導致了掛職干部的異型”。
“掛職人員的個人素質和自我認識以及掛職制度的不健全導致了掛職的變形與走樣。”尹冬華博士認為,“掛職人員角色定位的偏離,掛職派出單位無償付出的尷尬,掛職接收單位被動接收的顧慮,掛職管理體制的無序與籠統。這四個方面是致命癥結。”
有專家指出,隨著干部交流的頻繁與百姓法制意識的增強,掛職成為百姓熱議的焦點實屬正常。現在最需要做的就是一方面要加強對掛職干部的管理和考核,完善相關的掛職制度。另一方面要提高掛職人員本身的認識水平并對他們進行切實的人文關懷,這樣,就會提高公務員的整體素質,實現國家的善治和民眾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