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
“以房養老”這個話題現在被媒體炒得太熱了,喧鬧過后我們更應對其進行理性的思考,經過調查分析和對國外情況的研究,我認為,“以房養老”目前還不能成為我國養老保障的重要補充,未來也只能是少部分人老年收入來源的補充。
近20年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完善養老保險制度,但是要落實這些措施,還面臨新老制度過渡、資金短缺、資本市場不成熟等諸多難題。在此背景下,今年兩會期間“以房養老”提案的提出,很自然地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人們期望“以房養老”能夠成為一種新型養老保障模式,為完善我國養老保障制度開辟一條新徑。那么,以房養老能夠承擔起這一重任嗎?它在養老保障中能起到多大作用?
當前,在我國實施“以房養老”會遭遇如下難題:
首先,合理穩定的市場環境不具備。“以房養老”實施前提是使用者必須擁有自己名下完全產權的住房,且市場穩定,一般能保值增值。然而,目前由房屋價格持續非理性攀升,普通人要想擁有一套賴以生存的住房,不僅要傾其所有,還要透支未來。在這種情況下推廣“以房養老”,會將“住房”與“養老”這兩大生存命題推向對立的尷尬局面:若房價下跌,未來房產抵押評估貶值,人們所領到的錢不足彌補當年的買房貸款;若房價持續上漲,則當前支付的住房成本更加昂貴,中低收入者將難以承受,從而影響覆蓋范圍和效果。
第二,適用范圍不具有普遍性。如上所述,房市合理穩定,人們就一定會選擇“以房養老”嗎?由于住房反向抵押要支付起始業務費、利息和服務費等費用,加上出現重大疾病急需資金時還需先償付所有費用,才能領到房屋剩余價值款,許多人在綜合考慮健康狀況、遺產稅等因素后,并不選擇住房反向抵押的養老方式。
擁有房產的人是“以房養老”的最適宜人群,而擁有房產的人絕大多數都同時擁有公共養老金、企業或個人養老金、個人資產等收入,可以預見,“以房養老”不會成為人們的普遍選擇。
第三,技術水平和監管能力有限。住房反向抵押的放貸對象一般為達到退休年齡的老人。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中國男性60歲退休,平均余命19年,女性55歲退休,平均余命25年,男女平均為22年。在如此長的時間跨度內,對房價走勢、利息變動、抵押人健康狀況等做出合理預測并非易事,且時間越長風險越大,也給監管帶來了難題。
最后,傳統倫理和稅收政策會產生一定影響。中國的傳統倫理道德隱含著克己為人的思想,父母一切為了孩子,子女全力孝敬父母。的確,養老需要錢,但也需要親情、責任和歸宿感。如果沒有反向抵押款的稅收減免優惠,短期內又不可能開征遺產稅,可以想象,老人們很難選擇住房反向抵押的方式養老。自己替銀行打一輩子工不說,還有可能失去兩代人互盡責任帶來的溫情。
由此可見,“以房養老”不會成為多數人的養老方式,只能是中高收入人群的一種補充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