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推出了助學貸款。旨在讓一些貧困學生不會因貧失學,還可以讓他們樹立“用自己明天的勞動果實來支付今天學費”的自立精神。但眼下,這樣一個催人自立自強的政策,卻屢遭冷遇。
助學貸款,想說愛你不容易
考上大學,金榜題名,在農村是一樁大喜事。然而對于那些貧困家庭,尤其是多子女上學、家有重病人的家庭的學生來說,卻是喜上眉頭憂在心頭。
2006年的6月,剛參加完高考,來自浙江省仙居縣的小毅(化名)一面焦急地等待著高考分數放榜,一面向親友打聽哪里在招臨時工。小毅的父母雙雙殘疾,一家人全靠母親那點為數不多,為人織衣服賺來的錢過日子。小毅的成績在班上排在中上,對于上大學,她既向往,卻又害怕。不是怕自己考不上大學,而是害怕自己考上大學后,所要面對的那一筆高額的學費。
今年的高考,浙江省高考學生人數又一次創了新高,對于那些與小毅一樣,為自己學費發愁的貧困學生而言,高分進入大學校門的喜悅,將轉而被高學費帶來的壓力所代替。但他們憑著對更高人生目標的追求,努力想完成自己的大學夢,助學貸款成了很多人的一種選擇。
據調查了解,2005年,浙江省70多所高校的7.7萬名貧困大學生里面,有4萬多名大學生因助學貸款而受益,他們與銀行簽訂了總額達2.4億元的貸款合同。然而,許多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發現,申請助學貸款反而越來越難了。
浙江某高校2005級大學生小李對記者說:“沒想到申請助學貸款那么難。去年一開學,我就把貸款申請遞交上去了,但大部分都不能通過初級審批。”因為負擔不起高額費用,小李不得不天天在校外四處奔波,多方兼職。
在浙江,貧困大學生占高校大學生的比例在11%到12%之間,然而去年,可以獲得助學貸款的學生出于各種原因只占了其中的半數左右。
不僅新的申請未能獲批,以往申請獲批的助學貸款資金也未到位。“直接誘因是部分畢業生到期不還貸款,銀行方面要求校方先做好催交欠款的工作。”某大學學生會的一位姓姜的學生說了原因。
而此前,在國內一些經濟發達的省份,因為畢業生助學貸款的違約率的超標,開始叫停了國家助學貸款。記者在調查中明顯地發現,比較起個人的購房按揭貸款,銀行普遍對學生的助學貸款,都抱以非常冷淡的態度。記者在采訪助學貸款過程中,銀行的工作人員不是委婉地告訴記者這里不辦助學貸款,就是態度冷淡地表示不知道這件事,或者讓記者去問領導。據了解,銀行承接一個學校的助學貸款業務,總是希望能與該校其他金融業務進行捆綁,以謀取利潤的最大化。
誠信度和就業難成為助學貸款違約率增多的因素
“助學貸款實施了六七年,雖然在一步一步的向前發展,但也遭遇了越來越多的瓶頸。”浙江省學生貸款管理中心主任陳龍春這樣對記者說。“一方面是手續非常繁瑣,和普通的貸款沒有區別,消耗的人力成本高,但利潤較之私人貸款大大減少。另一方面,現在很多學生畢業后,因就業形勢越來越緊張,一時找不到工作,所以還不起貸款。”
幾天前,在合肥工業大學就學的杭州人張璐(化名)剛剛還完了自己在大學里貸下的1.1萬元助學金,但與她一起貸款的同班同學,有三分之二的人,由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至今未歸還大學時代遺留下來的這筆債務。
人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在高校擴招后的今天,大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機會缺乏,他們即使找到了一份工作,可最初的就業薪金往往只夠給自己解決每月溫飽問題,哪里還有余錢去償還貸款,于是歷史債務越拖越久。
據統計,在未能如約償還國家助學貸款的諸種原因中,“就業困難或就業處境不佳”的人高居榜首。很多學生在貸款時并沒有失信的動機,他們的違約與畢業后的境遇有關。某大學電力專業的羅同學坦言:“畢業前我就一直在奔波,可找工作實在太難了,許多地方要找有工作經驗的人,現在我的工作還沒找到,我那近3萬元的貸款,拿什么來還?沒辦法啊。”
除此之外,指責大學生“誠信缺失”也成了許多銀行不愿意辦理助學貸款的一個原因。在他們看來,學生還貸不佳有一些客觀原因,但是有不少是缺乏誠信。還貸不佳的問題已經嚴重困擾著各大銀行和高校,制約著國家助學貸款的進一步開展。
對此,一些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并不否認,確實有不少學生認識不到助學貸款是信用貸款,畢業后惡意拖欠,還貸意識淡薄,“助學”的本意被扭曲。
陳龍春認為,在約束貸款人方面,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缺乏有效的剛性措施。大學生的誠信意識,處在中上水平。但在我國,一個人不講信用卻沒有相應的懲罰體系來約束,大學生在社會大環境渲染下存在僥幸心理,滋生出許多不良記錄。
據全國學生貸款管理中心和工商銀行總行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家助學貸款不良率超過了12%,而且逐年呈增長趨勢。隨之帶來的惡果是,下一批新入學的貧困大學生無法順利貸款甚至貸不到款,助學貸款之路在日益增多的畢業生違約率中越走越艱難。
為了讓貧困的學生完成學業,浙江正想方設法助推助學貸款
為了讓一些貧困的學生,不因貧窮而進不了大學,同時也為了降低銀行的貸款風險,從2004年秋季開始,國家推出助學貸款新機制,以招投標的方式確定經辦銀行,并給予經辦銀行一定的風險補償金。在招投標制度推行以前,浙江省結合新校區建設,要求高校與各自的合作銀行加強助學貸款的合作;同時在全國首次推出了學生生源地貸款,用意在于將銀行的貸款風險降低,并為此專門設立了風險準備金以及違約貸款通報制度。
隨著招投標制度的推行,目前,浙江省高校的助學貸款由中國工商銀行浙江分行中標后統一管理。2004年年底至2006年5月底,按新機制已經有41000名學生獲得了助學貸款2.4億元。從2001年開始到2006年5月底,全省累計有16.4萬學生得到了9.8億元助學貸款,2005年全省有5%以上的學生受到了幫助。
目前,浙江省已基本形成了以政府資助為主的新體系。去年開始,浙江在原有的政府獎學金基礎上設立了政府助學金。去年一年,近3萬名學生得到了累計5000萬元的政府獎學助學金,這也意味著特困生至少每人每年可以拿到了1500元以上的獎學金和助學金。
在高校內,浙江省教育廳要求公辦的普通高校都要按學費收入的10%的比例設立專項助學經費,去年全省有2.8億元的助困專項經費。25萬人次拿到了2.6億元的各種級別獎學金、助學金。
銀行方面,工商銀行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慮,要求在提供學校助學貸款的同時,結合學校其他業務,進行銀校合作,但這一點受到了高等學校與原來合作銀行的制約。
對于助學貸款未來的思路,陳龍春表示:“我們希望未來的助學貸款,可以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在政府主導下把它辦成獨立的、可持續的金融業務。”即政府成立一個保險基金或擔保基金,補償銀行所追逐的利潤。同時, 他主張,完善相關的貸款制度的安排和監控辦法,“讓制度在規范、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起到警示的作用”。
據悉,上海在國內率先啟用的個人信用聯合誠信系統(其中就有大學生助學貸款信用信息),就是通過“信用黑名單”的震懾作用,達到讓失信者“一處失信,處處受制”的效果。在今年全國的“兩會”上,也有人大代表提出,高校應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和個人信用考評制度,形成全國范圍的國家助學貸款學生個人信用數據庫。
但是,目前個人信用數據庫的誠信檔案建立,還走在法律的邊緣。因為在個人信用系統設立中,有一些涉及到公民個人隱私權的問題無法得到清晰的界定。對此,法律工作者指出,為助學貸款提供配套的法律、法規加以明確,已日益顯得迫切。
相關鏈接
助學貸款有望實行代償制
7月25日,在教育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官員透露,國家有望實行助學貸款代償機制,獲得國家助學貸款資助的畢業生到艱苦地區或艱苦行業工作,只要服務期達到一定年限,則可以獎學金方式代償其貸款的本息。目前,這一機制正在最后的報批過程中。
教育部財務司巡視員、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介紹,鑒于目前就業形勢的嚴峻,很多依靠國家助學貸款完成學業的貧困學生畢業后,對于償還助學貸款存在一定的難度。近年來,國家有關方面一直在研究建立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機制。
據崔邦焱介紹,目前這項機制政策的制定,有關部門已經進行了多次反復的討論和研究,進展是比較順利的,這項工作得到了財政部的大力支持,現在研究意見也已經形成文件,正處于最后的報批過程中,一經批準即開始實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