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農民工經濟:貴州“三農”問題的重大歷史性契機

2006-12-31 00:00:00胡曉登
理論與當代 2006年7期

貴州的“三農”問題,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貴州經濟社會生活中的決定性因素,是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重點難點,也是全中國范圍內區域發展二元結構、城鄉二元結構、貧富差距的最底層和最極端之所在,是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大制約性障礙,也是一個歷史性的難題和死結。“農民工經濟”的出現和不斷發展,對貴州的“三農”問題構成了歷史性的突破和深層次的轉折,為全面改造和實現“三農”問題質的變遷提供了極其有利的前提。

一、貴州“三農”問題的歷史性癥結

貴州“三農”問題的歷史性困擾和癥結,可以從自然、社會和人這些人類生產生活的三大要素及其相互關系方面進行總體考察和把握。

首先,對自然環境與經濟活動方式之間的關系進行考察。自然條件和環境是農業、農村和農民生產生活的基本要素和邊界限制。千百年來,生息在以喀斯特地形地貌為主的貴州山區各族農民,一直以土地為基礎、以糧食種植為中心、與自然界進行簡單物質轉換。省內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河谷深切、石多土少、土層淺薄、土被不連續,本來就不適宜大面積農耕,拓展種植業的余地本來就十分有限。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整個農村經濟活動都一直主要依靠以耕地面積拓展、增加糧食產量這種平面墾殖方式,維系農村物質資料的簡單再生產和人口自身的繁衍。這種經濟活動方式把廣大農村的整個經濟活動重心緊緊地吸附在極其有限的耕地經營上,在宜耕地墾盡以前,這種生產方式還能在環境生態平衡所能承受的限度內,憑借宜墾地的有限拓展余地,維持經濟再生產與人口再生產的互動平衡,實現低水平自給自足。由于這種經濟活動方式勞動強度極大、異常艱辛,對勞動力人手有著內在的強烈需求,導致人口不斷膨脹,進而對糧食的需求不斷增加,最終都轉化成了對耕地面積擴大的內在沖動和無限渴求。隨著時間推移,農村的宜耕地墾完,又無新的生存出路取代,只好被迫毀林毀草,向土層特別淺薄的陡坡要糧。大規模的陡坡墾殖,導致了整個自然環境生態平衡失調,引起了以水土流失為中心、以石漠化為極端的一系列農業生態環境惡化情況仍然十分嚴重。據典型調查和測算,每開墾1畝坡耕地,需要毀林5畝,每畝21-25°坡地,每年流失泥土60噸,每噸流失的泥土相當于損失氮、磷、鉀養分1公斤。以每公斤有效養份增產3.5公斤糧食計,貴州省每年“流”走的7000萬噸泥土,折合糧食2.45億公斤,僅此1項,全省人均損失糧食6.3公斤;石漠化面積已達2.2萬多平方公里,約占總面積的13%;耕地質量下降,根據第二次土壤普查,貴州省全省土地劃分為8級,一、二級土地分別只占參評土地面積的1.25%和5.35%,基本上是石化牛石化地的七、八級土地共占參評土地面積的23.38%;生態環境惡化導致了耕地質量不斷降低、水旱災害嚴重、水土肥流失嚴重、勞動生產率下降等等,嚴酷地制約著農業生產發展。由此形成了人口、糧食壓迫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反過來嚴重壓迫生產力的歷史性惡性循環。生態條件日趨惡化,農村經濟長期停滯、農村社會轉型躍遷嚴重受阻,廣大農村和農民在“不砍山肚皮不答應、砍了山天不答應”的矛盾中進退維谷、難以自拔。

其次,對農村社會生產方式進行考察。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以糧為主的種植型自給半自給小農生產方式一直是貴州農村占統治地位的生產方式。這種小農生產方式把整個農村的經濟活動分割為成千上萬個以家庭為單位的自我封閉性很強、經濟力量很弱的經濟實體,使農村內部以及城鄉之間的生產領域在人才、物資、資金、技術和信息等方面缺乏經濟發展所必須的交換基礎。結果,農村經濟活動陷入“自給——封閉——自給”的低質循環狀態,整個經濟活動嚴重缺乏發展所必須的生產要素的流動、聚積和擴充,使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農業規模化經營、農業產業化、商品化和市場化的形成和發展等等缺乏內在需求和沖動。

第三,對“貧困的人”和“人的貧困”進行考察。所謂“貧困的人”是指人的物質貧困。從經濟理論上講,貧困的實質在于人的生產行為處于以滿足自身的直接需求為目的的簡單能量轉換方式;而富裕的實質則在于人所進行生產是為他人而生產、以交換為手段、以增值為目的的社會生產。小規模小農生產方式小而全生產方式,幾乎沒有什么社會分工協作而至多是季節性換工。從打田栽秧到收割碾米、從放牛喂豬到種菜砍柴做飯,均為家庭勞動,均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從而簡化了千千萬萬農民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以糧為主、養殖為輔的產業結構形成自給半自給的生活基礎,簡化了農民的社會交換關系,從而也就大大降低了為他人而生產的必要和可能。當他們自給能夠自足時,即便是豐衣足食,仍處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相對貧困的低層面狀態之中,而當自給不能自足時則陷入“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絕對貧困境地。貴州農民的大多數生活在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山區,自然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惡劣,人地矛盾極其尖銳,生產方式落后,經濟結構單一,文化水平低,勞動技能少,競爭力弱,脫貧增收途徑非常少的條件下,農民收入很低,脫貧增收難度異常大,“人的貧困”問題十分突出。2004年,貴州省農民人均純收入1721.55元,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2936A元的59%、絕對額少1214.9元,為周邊的滇、桂、渝、川4省(區、市)平均2299.7元的75%、絕對額少578.13元,比西藏還少140元,全國排名從2003年的第30位降低到第31位,而且差距仍然在不斷擴大。相應地,貴州農村人口生活水平也相當低。2004年,貴州農村居民家庭每人生活消費支出只及全國平均水平的60%,其中,衣著支出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46%,居住支出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0%,醫療支出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6%。貴州農民在主要食品消費方面也遠遠低于全國一般水平:在糧食、蔬菜、食油、肉類、家禽、蛋類、水產品、食糖、酒等9大類主要食品中,除蔬菜和肉類消費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外,其余7大類食品分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90%、58%、39%、44%、7%、78%和70%。貴州農村人口人均住房面積比全國平均水平少29%,住房價值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3%。其他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也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貴州農村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解決溫飽和抑制返貧任務重、壓力大:目前貴州省農民人均純收入625元以下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仍有二百多萬,農民人均純收入在625元至865元之間的低收人人口仍有540.1萬,這兩部分人口加起來共850.4萬人,占全省農村人口的29.3%。

所謂“人的貧困”,是指人的全面發展受到嚴重制約,人口綜合素質較低。首先.文化教育程度低。根據貴州省農調隊2003年對全省32個縣(市、區、特區)、2240戶農戶的最新調查資料,貴州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實有整牛勞動力6258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人數1165人,占整半勞動力的18.6%,小學文化程度勞動力人數2453人,占39.2%,初中文化程度勞動力人數2296人,占36.7%,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勞動力人數344人,占5.5%,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結構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學文化的人數就占近60%。其次,思想觀念意識。自給半自給的小農生產方式的生產、交換、消費的再生產過程,同時也就是小農經濟意識和思想觀念的再生產。與小生產方式相應的思想意識主要表現為自給自足、安貧守舊、畏懼競爭、排斥社會分工協作等方面。第三,其他素質。根據我們的抽樣調查,被調查農民中47.2%的人的出行距離在30公里之內(大約在縣城之內),只有17%的人到過地區所在地,約50公里之內;13%的人出過省(年輕打工者)。在信息知識調查中,12%的人不知道村長的姓名;87%的人不知道縣長姓名;91%的人不知道國家主席是誰;78%的人一年之中只能見到一次村長。以上幾個方面大致反映出貴州農村地區較低人口素質,是農民脫貧致富、發展農村經濟的嚴重障礙。

以上三大問題構成了貴州“三農”問題的歷史性癥結和解決“三農”的重點、熱點和難點。

二、“農民工經濟”形成的歷史性契機

近幾年來,貴州農村“農民工經濟”逐漸興起和規模的不斷擴大,對貴州“三農”問題的上述三大癥結構成了重大的歷史性突破契機和深層次的轉折:

第一,近400萬農民工外出務工,至少減緩8億多公斤糧食壓力(貴州農村人口年平均糧食消費量,按國家統計資料人/207.92公斤計算),如果加上跟隨農民工外出的其他人口,減少農村糧食需求數量更大,至少在10億公斤以上,相當于貴州省2004年全省糧食總產量1149.6萬噸的1/10左右。這樣,大大緩解了傳統的人口對糧食的巨大需求,進而有效地緩解了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對生態產生的歷史性嚴峻壓力,對于突破漫長歷史時期以來貴州農村“人口——糧食——生態”的歷史性惡性循環,對于發展非糧食生產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退耕還林和生態重建、耕地適度集中、形成農業規模化經營、突破超小規模農業生產方式,對于促進農業產業化、商品化和市場化的形成和發展、實現貴州“三農”問題的歷史性突破和質的躍遷等重大方面均具有重大戰略性意義——千百年不遇的重大機遇。

第二,“農民工經濟”所產生的直接而巨大的經濟效益,已經成為貴州農民脫貧致富、增加收入、擺脫“貧困的人”的重要途徑。據省委政策研究室統計,2003年,貴州外出打工農民達436萬人,總收入達144億元,勞均收入約3000元,為2003年貴州農村人均純收入1564.7元的近2倍,為2003年貴州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66.7億元的1/3。成為貴州農村第二大產業。農民工收入意味著全省3250萬農業人口人均增加收入221.5元。2004年省委省政府采取大量減負、投入、扶持政策措施,目標是確保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80元,比上年人均增收70元多增加10元。2004年,貴州省通過降低農業稅率減少農民負擔1.07億元,取消除烤煙外的農業特產稅減少負擔1.21億元,免除部分貧困農戶農業稅減少負擔3984萬元,共計為750萬農戶減少負擔2.68億元。通過“減負”,全省農民人均僅為8.1元。而同年,貴州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已達459元,占總收入的29.3%,比上年增加72元。其中外出從業得到的收入是214元,比上年增加52.8元。可見,貴州“農民工經濟”所產生的直接而巨大的經濟效益,已經成為貴州農民脫貧致富、增加收入十分重要的途徑。

第三,農民工經濟有利于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和人文環境的改善。城鎮的信息豐富,教育發達,發展機遇較多,工作生活的節奏較快,而且有較好的優勝劣汰機制,這些都有助于人的能力培養和思想觀念的轉變提高。農村“農民工經濟”的興起,使得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通過進城打工,直接地感受到了城鎮文明的熏陶和影響,擴大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提高了生活質量意識、增加了競爭觀念、培養了文明習慣、轉變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他們的見聞和經歷,在返回農村的生活過程中又能對農村人口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有助于農村人口綜合素質的提高和人文環境的改善,對于改變“人的貧困”狀況,對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有著一般文化教育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總之,“農民工經濟”是貴州“三農”問題的主要突破口和重大轉機,對貴州“三農”問題的戰略性解決有著全方位的、極其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三、抓住機遇、實現“三農”問題質的躍遷的思路與對策

為了充分發揮“農民工經濟”對貴州“三農”問題重大轉折性作用,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和質的躍遷,應當采取以下幾個主要方面的思路與對策。

(1)將“農民工經濟”提高到“戰略高度”來認識。應當充分重視其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意義。主要應當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一是抓住“農民工經濟”形成的重大契機,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關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研究了十幾年、號召了十幾年、推動了十幾年,總體上看幾乎是無功而返,關鍵在于不可遏止的農村人口對糧食的巨大壓力、對糧食種植面積的內在而強烈需求——任何政策措施在與社會的實際需求相悖條件下都是蒼白的。惟有當大量農村人口外流、糧食需求大量減少、耕地需求減緩,這才為改造延續數千年的以糧為主的單一種植業農村產業結構提供了極其難得的前提條件,出現了形成和發展農、畜、牧、林、特等混合型、良性循環的產業結構的歷史契機。每年減少至少10億公斤糧食需求,按平均畝產250公斤計算,至少可以減少400萬畝糧食用地,轉而用于非糧食生產用地,貴州農業產業結構將得到史無前例的大調整、大改造。二是抓住”農民工經濟”對貴州”人口壓迫糧食、糧食壓迫生態”這個漫長的歷史性惡性循環形成的重大突破契機,花大力氣進行生態重建。要大面積地進行退耕還林,對25°以上的坡耕地必須退耕還林還草。在“農民工經濟”產生的農村人口稀釋、糧食壓力減輕、人地矛盾緩解的歷史性機遇條件下,加上“西部大開發”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的補助等優惠政策,大部分農民對“退耕還林”的積極性很高,應當因勢利導,大力推進生態重建。三是探索建立具有貴州特色的土地流轉模式、突破超小規模小農經濟、形成適度規模經營。超小規模小農經濟一直是貴州農業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方式。截止2004年底,貴州省農村居民家庭經營土地1.09畝,僅為全國平均水平2畝的54.5%;經營山地面積、園地面積、牧草地面積等分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90%、15%和0.2%,農村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主要固定資產原值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62%。在“農民工經濟不斷發展的條件下,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上轉移出來的趨勢不斷增強,突破超小規模小農經濟的時機和條件已經出現。在保持土地承包關系長期穩定的前提下探索新的土地流轉制度;土地流轉制度要堅持自愿、有償的原則,鼓勵有實力、有經驗的農民采取承包、租賃等方式,進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探索建立具有貴州特色的土地流轉模式,形成適度規模經營,是貴州農村經濟社會歷史性改造的必然要求。

(2)將“農民工經濟”作為新興支柱產業、重大經濟生長點來培育。“農民工經濟”正在成為我省新興支柱產業和重要經濟生長點:“農民工經濟”是貴州“重大支柱產業”:2003年,貴州省農民工收入總計達144億元。這是一個什么概念:相當于2003年全省工業企業利潤總額37.5億元的3.85倍;2003年全省工業企業稅金總額99.3億元的1.45倍;2003年全省國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19.65億元的7.3倍;2003年全省外商直接投資額4.61億元的31倍;全省外商投資企業利稅總額1.76億元的81.8倍;全省2003年地方財政收入124.56億元的116%;2003年政府從“貴州第一支柱產業”電力工業所得財政收3,6138萬元的235倍;電力工業國有資產經營收益38萬元的3789倍;電力生產和電力供應上交利稅總額22.34億元的6.4倍;是投資數百億元的“西電東送”所預期增加全省地方財政收入12.08億元的12倍(國家信息中心預測);“傳統支柱產業”——卷煙制造業2003年上交利稅總額42.02億元的3.4倍;“新興支柱產業”旅游業2003年全年毛收入總和116.73億元的123%;“重要支柱產業”醫藥制造業2003年全年銷售收3121.23億元的6.8倍、利稅總額3.95億元的36.5倍;“重點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企業2003年利潤總額26.37億元的5.5倍;520戶“國家重點企業\"2003年利潤總額14.8億元的近10倍……

而且,農民工經濟是效益最佳產業:“農民工經濟”是“空手出門,抱財回家”:成本最低,風險最小,效益最大的產業,成本之低、效益之好,無任何產業行業能與之相比:2003年,貴州省全部大中型工業企業利稅總額123.02億元,僅為“農民工經濟”144億元的85%。然而,工業企業占用固定資產原值就達975.9億元,所用流動資金達602.61億元。貴州省全部大中型工業企業每實現利稅10.97元,就需要100元固定資產原值,每100元流動資金僅能帶來7.35元的利稅。其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2003年利稅總額僅20.14億元,而投入的固定資產原值高達367.51億元,所用流動資金達126.90億元。而農民工經濟的固定資產、流動資金等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算。此外,農民工的培訓成本也非常低。按重慶市的統計,2004年政府農民工培訓經費4000萬元,而農民工掙回的錢高達305億元。2004年,四川省全省總投3.2億多元資金,513.5萬人接受了技能培訓。農民工因培訓后素質提高而增加的勞務收入約50億元,約占全省勞務收入增量的50%。投入產出之比為2:50——農民工經濟的成本之低,甚至幾乎可以不計。“農民工經濟”成本之低、效益之好、無任何產業行業能與之相比。

(3)將“農民工經濟”作為貴州省跨越式發展的基礎來抓

2004年春節,胡錦濤同志到貴州視察,提出了貴州要抓住歷史性機遇,實現貴州的“跨越式”發展。3300多萬農民和農村經濟能否實現生產生活的歷史性變化,毫無疑問是貴州能否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大基礎問題,也是“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指標。穩定和進一步做大做強“農民工經濟”,貴州的“三農”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基本解決,貴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將大大加快——為實現整個貴州的“跨越式”發展夯實最堅實的基礎。

(4)將“農民工經濟”作為貴州農民“第一脫貧增收工程”來拓寬。2004年2月8日,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正式公布,將增加農民收入問題提到全黨全國工作“重中之重”和“政治任務”的戰略高度來對待。2005年,中央又以“一號文件”形式,對農民增收問題予以高度關注。黨中央、國務院把促進農民增收、解決”三農”問題兩次作為中央“一號文件”下發,具有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但是,應當充分注意到,“一號文件”的政策支持的著力點是突出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對此,“一號文件”推出了”含金量”非常高的各項改革措施:在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方面,國家從糧食風險基金中拿出部分資金,用于主產區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新政策將對售糧和購置大型農機具進行補貼,取消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稅;增加資金規模,在小麥、大豆等糧食優勢產區擴大良種補貼范圍等等,主產區種糧農民是最大受益群體。在“一號文件”9大部份、22條主要措施中,專門直接涉及貧困地區農民增收問題不多,主要是“完善扶貧開發機制”、國家繼續增加扶貧資金投入、對喪失勞動能力的特困人口實行社會救濟等。貴州農民增收問題,遠比東、中部產糧區更為困難,是中國農民增收工作的一個重點和難點。貴州農民增收嚴重受制于農業基礎薄弱,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效不明顯、農民收入結構單一,農資、農產品流通中的問題多,勞動力素質低嚴重制約農民增收,農民貸款難、成本高,地方政府農業生產缺乏科學性、預見性指導等六大難題。因此,結合貴州農民在農業內部實現增收的實際困難和種種特殊性,緊緊抓住農村“農民工經濟”這一重大機遇,通過農村“農民工經濟”為農民帶來的直接而巨大的經濟效益這一重要途徑,將貴州農民融人農民增收的發展主流,在當前具有更加現實的意義和作用。大力推進貴州農村勞動力農業外轉移就業,增加外出務工收入,努力在農業和農村外部尋求增收途徑,是貴州農民增收的主渠道。根據對貴州農村仍有600萬剩余勞動力的計算,“農民工經濟”還可增加300——400萬人。按800萬農民工、人均3000元的“剩余收入”計算,貴州農村每年將獲得240億元現金收入,貴州省3309萬農村人口將人均增加純收入725元,2145萬農村勞動力將人均增加純收入1200元,這將大大縮小貴州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和周邊省市正在拉大的差距。

(5)像抓計劃生育那樣抓好“農民工經濟”、做大“農民工經濟”。從縱向上看,貴州農民工人數逐年增加,但是從橫向上比,與全國平均水平尚有相當差距。貴州人均耕地面積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地矛盾更為尖銳、農村富余勞動力更多。所以,貴州的農民工經濟應當實行跨越式、超常規發展,農民工人數占農村人口比例應當大于全國平均水平。貴州農村尚有550萬到730之間的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為此,應當盡快探索建立一套動員、鼓勵、培訓、組織、服務體制和機制,促進農民工質的提高和量的擴大,做大“農民工經濟”,實施“農民工經濟”的跨越式、可持續發展。

(6)應當高度重視“農民工經濟”所引起的“三化”問題。由于外出打工的收入遠高于務農收入,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甚至少年也投入到了“打工大軍”的行列,“老弱病殘鎮守山寨”比較普遍,在相當程度上導致農村勞動力資源“虛擬化”。許多農村家庭事實上成為“三八五九”家庭(三八指婦女,五九指59歲以上的老人)、“老人小孩”家庭、“空巢”家庭。農村勞動力的不斷流失,勢必帶來土地等農業生產資料“低效化”、農業產業“空洞化”等問題。這個問題給農村經濟帶來的影響將日趨顯現。對此,應當進行相應的政策對策探索,例如支持鼓勵農業的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建立健全農業合作經濟組織,進行農村社區組織和功能創新,彌補農戶勞動力不足;研發和推廣適合貴州山區的小型農業機械和農藥,減緩勞動力需求;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發展多年生木本作物,減少一年生草本作物等等,能在相當程度上彌補農村勞動力不足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同時還要進一步推進村民自治,加強農村的社區組織工作,重視農村社會保障建設等問題。

(7)根據中央關于農民工已成為城市“產業工人”的最新精神,“民工統籌”應當成為我省城鎮化發展戰略和城市規劃、城市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以適應全省經濟社會的變化趨勢。這也是我省實施“科學發展觀”、進行“城鄉統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別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之舉。相應地,應逐步建立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障、子女教育、醫療覆蓋、工資制度、戶籍管理等“城鄉統籌”政策對策,大力發展農民工經濟,全面推進貴州“三農”問題的歷史性轉型,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貴州省社會科學院)

責任編輯:宋忠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精品30p| www.99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人禽伦免费交视频网页播放|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 亚洲视频四区| 无码在线激情片|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欧美区日韩区| 91小视频在线播放| 五月天天天色|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国产裸舞福利在线视频合集|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91网址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99热免费在线|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 69综合网|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中文字幕色站| 99精品在线看|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a级毛片免费播放|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啪啪|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黄色一级视频欧美|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你懂的|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小视频|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www网站|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欧美啪啪网|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www.亚洲国产|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