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從捷克回國探親,給我講了她在布拉格為女兒上學和當地學校的一次接觸———
朋友是一位舞蹈演員,離異后獨自帶著女兒在國內生活。女兒剛剛6歲,第一天上學,班主任挨個問小同學的爸爸媽媽是做什么的,輪到朋友的女兒時,她剛說了一句“我沒有爸爸……”就被同學們的笑聲打斷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朋友的女兒因此而被同學們欺負,以至于她常常害怕到學校去。
后來,朋友帶著女兒去了捷克。
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母女倆以小買賣為生。因為沒錢租用鋪面,她每天早早地拖著一個小行李車,到中國商人那里批一點小商品,然后拉到市場或地鐵口賣。由于沒有鋪面,她的居留簽證總是很短、很麻煩,所以身份問題比謀生更讓她憂心。這種狀態下,孩子上學自然想都不敢想。
大半年過去了,一次有同胞勸她去試一試,說是捷克上學應該沒有國內那么難。于是朋友領著女兒,忐忑不安地按別人告訴她的地址去了一所小學。
小學的建筑很典雅,而且安靜得不像一個學校。朋友走進去又馬上退出來,以為走錯了地方。到外面拼了拼大門上邊的字母,是學校啊!才又進去。
朋友戰戰兢兢地見到校長,她很緊張,擔心人家問她的居留身份,擔心人家向她索要她拿不出來長期居留簽證或是介紹信之類的手續……
校長是通過小女兒的述說才知道母女倆此行的目的——女兒已經會了一些簡單的捷克語,所以常常給媽媽當翻譯。朋友稱女兒是她的“小嘴巴”。
聽懂了母女倆是為了上學而來,那位捷克的校長十分高興,他沒有問及母親的身份,沒有看她的證件,更沒有向她要錢,就馬上將一年級的四位老師叫來,然后校長問朋友的女兒:“你喜歡跟哪位老師上學?”
這位捷克校長要讓孩子自己挑老師!
女兒選定了一位年輕漂亮的金發女老師后,所有的入學手續就算辦完了。
女教師將女孩領到教室,向全班三十幾位同學介紹了朋友的女兒,并說,我們班來了一位新同學,大家要歡迎她、愛她。一位小女生站起來問:“老師,我可以吻一吻外國同學嗎?”老師說可以。于是孩子們排著隊走到朋友的女兒面前,輕輕地擁抱、吻她的臉頰……
下午放學回來,女兒帶回了校長對媽媽的問候:“你媽媽真好,她很關心你的學習。請代我向你媽媽表示感謝。”
校長感謝朋友重視教育,將孩子送到他那里……
孩子終于上學了。她不僅享受到了免費的教育,還享受到了真正意義的免費午餐。還有,第一個假期,女兒的學校就組織了孩子們去英國旅游,居然也是免費的……
講到這兒,朋友又被當初感動過她的這些事感動了,我見她眼睛濕潤了。我同樣被她的故事深深地打動,并且為她在海外當“二等公民”的遭遇,有了一絲安慰。
我有時想,她要是留在國內,一個三十多歲的舞蹈演員,靠一個人的工資負擔孩子的教育就不艱辛嗎?如果她要到別的城市去尋找機會,她怎么解決孩子的初級教育?即使她去的城市不是首都北京,即使她并不奢望找到她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所找到的那么好的學校,我們也可以想像她領著女兒在一位位校長面前會得到什么樣的對待。最后,就算她懇求了、花費了,托了關系而允許她女兒進入學校,她能負擔起女兒的借讀費、擇校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