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真的崛起了嗎
感謝白曉虹,感謝她為了真實所作出的一切努力。
還記得1993年發生在美國的“金色冒險號”事件嗎?也是一名女記者率先向世界真實報導了中國偷渡客的慘狀。
2004年2月5日莫克姆海灘23名絕望的中國拾貝人的枉死,2000年多佛爾港53名中國人被活活悶死,發生在英倫三島的慘案,在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其實每天都在發生……
可以以所謂特有的人文、文化以及經濟因素,來解釋閩北粵東浙南地區此起彼伏的海外偷渡現象,但本期封面專題也發現,中國偷渡客的隊伍,增加了新的面孔,來自東北、華北、華東的下崗工人……
淪落異域他鄉的中國偷渡客,他們已成了資本原始積累最直接的受害者。
掩卷陷入沉思,咱們真的崛起了嗎?
楊錦麟(鳳凰衛視)
“一流考生”不等于“一流學生”
近來香港高校在內地引發“鯰魚效應”,不少狀元都放棄內地傳統名校北大清華,使得北大清華遭遇挑戰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先是有人提出北大清華已經淪為二流學校,后是北大以其招生情況為依據予以否認。而今天又有兩則新聞占據了網絡媒體的頭條,一是香港高校否認北大清華淪為二流,二是廣東高考狀元放棄清華轉投香港高校。論爭和現實交錯,好不熱鬧。(據《廣州日報》、《北京晨報》)
但在這場爭論中,有個觀點頗值得警惕,那就是把一流考生等同于一流學生。事實上,無論是爭論的起源、辯護者的論據,還是評論家的分析和點評,都是基于此種觀點。如北大招生負責人的辯護詞就是:“北大和清華的調檔線遠高于香港高校,今年北京文、理科狀元都報考北大,并已被錄取。”而評論家也多以“有一流學生不一定能辦成一流大學”作為點評。可以說,大家似乎承認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一流考生就是一流學生。而稍有教育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個觀點本身就是值得懷疑的。
“一流考生≠一流學生”,這是旅美教育學者黃全愈在《“高考”在美同》中前言的標題。正如黃全愈所說:“一流考生中有一流學生,但一流考生絕對不等于一流學生。同理,不是一流考生,并不一定就不是一流學生。”
楊紹福(福州)
由香港大學面試話題想到的
7月11日《新快報》報道了香港大學面試部分討論話題:1.老人越來越多,會對這個社會產生什么影響?你有什么解決的辦法?2.北京2008年舉辦奧運的利與弊?3.對婚前同居的看法?6.如果給你300億,你如何改進中國狀況?8.比爾·蓋茨從哈佛退學創建了微軟,你認為中途退學對個人的成功好不好?9.有沒有必要在上海建迪士尼樂園?10.在公共場合吸煙應不應該被罰款?11.為什么中國的電影不如好萊塢的?12.世界聯系越來越緊密,你認為國際人才的要求是什么?13.如果你跟胡錦濤見面,你會跟他講什么?看到這些話題,作為教師的筆者感到莫名的震動,讓我震動的不僅僅是試題涉及到社會、體育、文化、政治、商業等范圍,背后流露的教育思想才更讓我感到欣慰。
耿銀平(河南開封)
蔣多多,你又何苦
我也是和她一樣,剛經歷過戰火硝煙的高三學生。說真的,我除了佩服她的勇氣之外,更多的是惋惜……
分數或許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全部,可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又會訓練自制力、遇到困難時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最終綜合反映在你的高考的答卷上。就我個人的經歷,缺少這些基本上不會拿到好的分數。當然,發揮得好壞就又是一個心理素質的測試了。且不說我們所學的東西是否有實際意義,如果我們能鍛煉出一些好的性格和能力的話,就是沒有白過。
能在重重壓力下,游刃有余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又不誤了正事,這才是一種生活與工作的藝術。
一名高中畢業生
禁養貓狗與自愿秩序
目前,成都團市委、公安局等部門正在參與起草《成都市未成年人安全保護條例》,《條例》草案中有“家里有6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的,不得養貓、狗等寵物”,“開車外出時,家長不得讓未成年人坐副駕位置”等規定。(7月11日《華西都市報》)
有6歲以下嬰幼兒的家庭究竟該不該養貓狗呢?筆者覺得在這一問題上,立法者并不比家長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嬰幼兒是家長而不是立法者的子女,從情理上講,家長比立法者更關心嬰幼兒的安全。養貓狗如果于嬰幼兒有害,家長會自覺地選擇不養,相反,如果于嬰幼兒無害甚至有利,家長就會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說,家長有能力把握好這一問題,鑒于此,立法禁止有6歲以下嬰幼兒的家庭養貓狗就有些“自作多情”的味道。
雷輝(武漢)
修修馬路也立碑?
我此前所在的那座城市,這幾年最大的變化是馬路整修和環境綠化。雖然是道路鋪完就挖,挖完再鋪;樹木栽完就死,死了再栽,但是經過幾年的努力,還真是路也平了,樹也綠了,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觀。于是官方和媒體便大張旗鼓地組織開展“百萬市民看市容”活動,同時醞釀給一些“景觀路”樹碑立傳,而且正兒八經地成贏了“樹碑立傳籌委會”。這就不禁使人產生了一點疑惑建設、美化、維護和管理好城市環境,是政府最基本的職責;各地各屆政府每年都要為老百姓辦“十件好事”,倘若都這樣一件一件地樹起碑來,許多年后這座城市豈不成了一片碑林?
李國忱(沈陽)
十二央企的“豪門盛宴”源自何方
這確實是一場名不虛傳的“豪門盛宴”,一個只有20人的電力企業,400萬的企業年金,這是多少職場人士夢寐以求的超高待遇啊。一位審計師向記者講述他2003年審計北京一家央企子公司的見聞時,伸出四個手指,眼神、語氣透著極大的驚訝。(《21世紀經濟報道》)而據最新的統計報表顯示,央企“十二豪門”員工工資是全國平均工資水平的3-4倍。
如果僅僅是高薪、高福利倒也并不值得質疑,對于那些運營良好、創新突出、競爭力超強、利潤豐厚的企業,拿出辛苦創新之所得來改善員IT的生活,其實并無不妥。但是咱們的十二央企似乎并非這樣的角色,一來央企乃國有企業,出資來自國資,利潤當然該屬于全體國民,根本沒有直接將屬于全國人民的利潤直接分配到央企員工手中的道理;二來央企雖然也擁有著超額利潤,但是這一利潤的獲取卻并非因為付出了多少勞動、或是做出了多少創新,而是源于其所占據的壟斷地位,以及與之相應的定價權。
秦治(南京)
確認餓死多少人不是難題
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到底餓死多少人,至今仍是個謎。近來上網,讀到這幾種說法1.餓死4500萬2.餓死3000萬;3.餓死1200萬;4.餓死人是謊言。
筆者愿提供家庭實例,為歷史學家佐證。
1959年我11歲,讀小學5年級。我父親那輩有三家人。大伯家有6口人,一人在外讀書;我家有7口人,一人在外找工作;叔叔家有4口人。三家人中在鄉下有15人,患水腫病死去的有6人,死亡率是40%。
我的家鄉在云南,那里氣候溫和,土地肥美,雖有災害,但不會持續數年。我親歷餓死人的事實是:1.強征青壯年上山燒碳煉鐵;2.違反科學,讓老弱深翻土地1米,地里長不出莊稼;3.社員每餐吃飯折合大米約1.2兩,無力盤田。
筆者認為,三年災害餓死人的根本原因是:人民公社的軍事化制度,剝奪了農民追求幸福生活的自由權利。
確認餓死多少人不是難題。據筆者了解,當年生產隊人口變遷的情況,在大隊、公社有完整記錄,城市人口糧食供應變化也有記錄。現在用計算機匯總小菜一碟!
至今我清楚記得父親在1959年10月一周內餓死的情景。我想:搞清這段歷史,關鍵是我們民族要反省,要誠實,正視歷史。
傅天雨(云南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