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在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對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表現,是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面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方針。因此,必須充分認識到加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的重要性。
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正是由于我們不斷注重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從而促進了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問題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鄧小平曾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事實上,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保障與中介。只有通過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才能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促使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的發展,促使效率與公平的相互統一和均衡發展。同樣,精神文明建設也離不開制度保障和體制創新。人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不是憑空產生,而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受到一系列制度和體制的約束。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來說,物質文明為精神文明提供基礎和條件,必須通過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轉化為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的動力;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提供方向和智力支持,也必須通過制度和體制作為中介,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基于我國目前發展階段性特征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任務和目標,建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關鍵是圍繞“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要求,一是要加強人的全面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和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二是要加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的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三是加強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著力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協調,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協調的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四是要加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保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化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的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