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的民國粉彩瓷板畫《淵明愛菊》系“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所作,高35cm,寬23cm。
畫中陶淵明頭戴竹制斗笠,身著青衫,須髯飄拂,正在執杖行走;身后童子身著紅衫,右手提壺,左手拉著背后的竹籃,籃內盛滿著菊花,一派悠然自得的神情。人物的邊上,蒼松遒勁舒展,松針郁郁青青,坡石苔草鮮活自然,籬笆邊上的菊花怒放盛開,仿佛傳來陣陣暗香。傳神地再現了陶淵明筆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整件作品布局合理,色澤青雅,人物形神兼備。
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珠山八友”的名聲很響。江西景德鎮市中心有座小山丘名叫“珠山”,明清兩代的御窯廠就建于此,所以珠山成了景德鎮的別稱。進入民國后,隨著御窯廠的停燒,一批知名藝人流人民間。他們不僅有良好的繪畫功底,而且在吟詩作賦以至書法、金石上都有一定造詣。每逢月圓十五日,他們便相聚在一起,切磋畫藝,這便形成了近代景德鎮制瓷史上著名的“珠山八友”沙龍雅集。前后參加過這種雅集的共有10位,他們是王琦、王大凡、劉雨岑、程意亭、汪野亭、鄧碧珊、田鶴仙、徐仲南、畢伯濤和何許人等。
民國粉彩瓷板畫《淵明愛菊》的作者王大凡(1888-1961),名望,號希平居士,又號黟山樵子,齋名希平草廬。安徽黟縣人。少年至景德鎮學繪古彩人物,后專攻粉彩。早年拜汪曉棠為師,其粉彩人物仕女受汪曉棠的影響較大,晚年時得海上畫家馬濤《畫中詩》冊,人物構圖與造型遂受馬濤影響。與王琦瀟灑、奔放的畫風相比,王大凡則顯得規矩嚴謹。1939年起,王大凡在彩繪人物時,不用玻璃白打底,而直接將彩料平涂于瓷胎,再罩以雪白、水綠后經低溫彩爐燒烤而成。由于不用渲染,景德鎮至今稱王大凡填彩法為“落地彩”。他的人物畫在景德鎮影響巨大,作品《富貴壽考》瓷板畫,在1919年巴拿馬國際工藝品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
王大凡曾作畫《珠山八友雅集圖》并題詩,表達了當時他們的抱負,其詩云:“道義相交信有因,珠山結社志圖新。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魚蟲獸與人。畫法唯宗南北派,作風不讓東西鄰。”而這種意境在《淵明愛菊》圖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編輯:劉超
康青花八仙大碗
簡曉東
一九九四年夏,我在天津沈陽道古玩市場逛攤覓寶。忽覺地攤上有只青花大瓷碗吸眼誘目,我蹲下定神一看是康熙碗型,畫著八仙朝圣圖。再翻起碗底,青花雙線圈內書“慎德堂博古制”兩行六字楷書款。我頓時興奮無比,再詢問攤主價格,昂貴的價格卻讓我起身離去。當再次逛回此攤時,正遇兩覓客端碗砍價。我心慌著急,頓感再不能錯過放棄。最終我以700元錢高價將此大碗收入包中。
大碗通高10.70厘米,口徑20.30厘米,足徑8.50厘米。敞口,深弧腹壁,圈足。碗底部施薄白釉,顯針眼般縮釉點,青花雙線圈內 書“慎德堂博古制”楷書款。碗內壁口沿處繪一周松葉紋,碗內心青花雙線圈內繪山水景物圖。碗外壁滿繪八仙朝圣圖。圖中一圣仙騎乘仙鶴飛翔,八位神仙有的手拿壽桃、有的拿著靈芝、有的吹奏笛子、有的高舉葫蘆等各種寶物。圖中人物個性鮮明,姿態各異。面部表情生動傳神,形象輪廓線條纖細。空隙處以山石、花草和樹木陪襯,錯落有致,恰到好處。
該碗胎質縝密細潔,釉面凝厚豐腴。青花發色深藍泛灰。整體畫面構圖舒展,繪畫技藝嫻熟,用筆沉穩細膩。尤其“慎德堂博古制”六字書法流暢,雄健有力。
筆者曾查閱古陶瓷款識資料后發現,凡書有“xxx博古制”、“xxx仿古制”兩行六字楷書款識的古瓷器,且多為康熙朝之器物。康熙年間人們博古,是思古之情,是對古人傳統制瓷工藝的崇敬,是追摹古人的作品,鐫出新意。并且寫明告訴你是仿器。“博古制”、“仿古制”與作偽是兩回事,是“質”的區別。前者為尚古,后者是牟利。古人說“器之偽實乃人之偽。”
我喜歡我的這件康熙青花大瓷碗,它有著端莊漂亮的造型和少見難得的“堂名款識”。每次我拿此碗給同好們欣賞,都會得到他們的羨慕和贊揚。
編輯:劉超
降香黃檀說畫案
郭蘭香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名為黃花梨夾頭榫畫案仿明作品。
該畫案足以海南黃花梨老房材料做成的,它面心長163厘米,寬56厘米,厚度1厘米,由三塊板材組成,色澤、紋理相近,非常和諧。而且,面心顏色鮮黃,自然散落的淡紫紋理清晰優美,視感極佳。令人心儀的是,畫案的深紫大邊沉穩高貴,與小家碧玉式的面心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明式家具的簡潔和大氣。而且,海南黃花梨相對于其他花梨品種,具有色澤較深、紋理細膩、香味濃郁、“鬼臉”多多的特點。因此,堪稱花梨品種中的上品。
對于黃花梨家具的推崇,不僅僅限于中國。在歐美,不少收藏家、博物館以擁有一件中國黃花梨明式家具為至高榮譽。黃花梨為何具有如此神秘的魔力?據有關資料介紹:黃花梨是一種中藥,學名為“降香黃檀”,它能散發出一種令人清腦醒目的香味;其堅韌的質地、美觀的紋理,更如行云流水,在時空的流淌中給你視覺上的享受。當然,令人叫絕的是它板材上常見的“鬼臉”;其紋理在生動多變中產生了非常美麗的色澤,讓你感嘆大自然的造化。
除了材質的特有魅力外,黃花梨家具之所以備受推崇的原因還在于其造型風格的簡約和典雅,它通過協調的比例,十分完美地處理了色澤、紋理的組合,即黃花梨家具獨有的“一木一器”的特征,這一風格在本文介紹的畫案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畫案面心以攢邊方法嵌入邊框,堅實牢固;圓柱腿側腳收分明顯,用線一氣貫通;看通體輪廓是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樸素而不簡陋,精美而不繁縟,簡潔明快,質樸大方,體現了“天然去雕飾”的原味神韻。同時,畫案在精細的工藝上又承襲了明式家具可拆裝的精髓。
2005年12月,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胡德生先生來到“大明會典”時,對畫案倍加贊賞:“格高神秀,表里如一,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收藏價值。”對本文介紹的畫案給予了很高的評介。
編輯:劉超
罕見的粉青筆洗
翰 林
日前,藏友張益忠先生給我看了他剛收到的一只碩大的粉青釉乳足筆洗,頓時吸引了我的眼球:該洗形制為缽式,腹部豐肥,三足順暢,整體線條一氣呵成,造型優雅而渾厚。尤其足當我在近處細細品味置于案幾上的大筆洗時,一種氣度非凡的感覺油然而生。如此氛圍,引來在場幾位同好的一致稱贊:“難得一見筆洗王。”
所謂洗乃文房用具之一,浣筆之器,故稱筆洗,一般為瓷制品。洗在宋代時就極為流行,除了常見的圓洗外,還有三足洗、折沿洗、桃式洗、蔗段洗、葵瓣洗、單柄洗等。形制上一般都不大。而本文所描述的洗,說它是“筆洗王”,是因為此洗高16厘米,口徑達32厘米,重量為9.8斤。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只筆洗雖然歷經近300年的歷史滄桑,卻依然保持了它的“英雄本色”:你看它胎骨細膩致密、糯白略微走青,依稀可見的釉中片紋捫之無痕、視之隱約。而且,筆洗內外晶瑩透亮,寶光內斂,其清幽含蓄的粉青色釉,加上口沿一周濃淡相間、過渡自然的“燈草口”,猶如環繞在青天之上的一縷白云,曲折委婉,錯落有致,神韻悠悠。讓人在贊嘆之余乎添幾分遐想。這是一只清雍正時期“官搭民燒”的粉青釉瓷器,而且,從洗身上下留有的使用痕跡來判斷,還是一只流傳有序的傳世文房精品。它可是張益忠先生想方設法從東南沿海地區覓來的“得意之藏”,也是他與該藏品有緣吧!
青釉是一種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經高溫燒制后,呈青綠色的顏色釉。它是我國使用最早、延用時間最久、分布最廣的一個釉種。青色同時也符合古人的傳統審美情趣。因為,青色與碧玉顏色相近,從古到今,一直被認為是穩重而高雅的象征。而粉青釉是青釉中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品種。宋代時許多瓷窯均燒粉青釉,如南宋郊壇下官窯仿龍泉就足以粉青為代表的一個窯口。粉青釉的特點是呈失透狀,色青綠粉嫩、青中泛粉白、純正不雜,屬單色釉瓷器中的一種。景德鎮明清時期的粉青又與之不同,呈淺湖綠色調中稍閃藍,其中原因足,內中除鐵分外,尚有微量的鈷料。我國的青
釉瓷生產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早期原始瓷器,而這以后的青釉瓷一直是我國瓷器生產的主流品種。如漢代的“釉陶”、晉代的 “縹瓷”、唐代的“青瓷”、宋代的“汝瓷”等等均是以釉質濕潤,色美如玉而成為后世模仿的楷模。
中國瓷器自古以來就追求自然天成的意趣,到宋代時達到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最高境界,宋瓷的美學風格更足推崇沉靜素雅的自然之美,龍泉青瓷經過多次施釉,使釉層對光線有選擇性地吸收,通過反射和折射使釉色形成美玉般的質感,它巧奪天工的儀態和風范一直為后人所迫仿。雍正青釉就是由仿宋代龍泉窯瓷繁衍出來的品種,其呈色劑為氧化鐵,因含鐵量不同而燒制出各種不同色調的青釉瓷器,有豆青、粉青、冬青等濃淡不同的品種。從色澤看,“豆青”釉色最濃且深;“冬青”色澤稍淺;“粉青”則色澤淺淡,青中泛粉白色。雍正早期青花顏色雖然淡,但卻顯得深沉,個別器物略有暈散,與康熙青花色澤大體相同。燒制的器物色澤清新幽亮,發色暈散外溢,紋飾筆觸纖細工整。由于當時青花瓷已成為宮廷及民間各階層日常陳設及應用器皿,所以產量很大。雍正青釉器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釉胎結合堅致細膩,瓷化程度很高。因此,雍正單色釉器是清代制瓷史上質量最高的品種。難怪本文所寫的粉青大筆洗于端莊厚實中見秀巧,完美地突出了粉青釉古樸凝重的藝術特色。
文房之物歷來就被視為一種神圣雅致的事物,這件大而秀的粉青“筆洗王”極具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而且還會給你的藏品平添無限的文化韻味。
編輯: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