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后期,浮夸風盛行全國。為了配合形勢宣傳,各地都搞賽詩活動,或詩歌朗誦,或詩畫上墻。無論廠礦農村,詩歌創作如火如荼,其中很多詩歌極盡夸張,可謂浪漫主義之典范。報載一首四言詩這樣寫道:
公社糧食堆成山,
直上云霄不見尖,
喜馬拉雅仰頭看,
直說哎呀脖子酸。
現在去品評這些句子,覺得滑稽可笑,但依當時背景,卻是嚴肅認真的。
無獨有偶,我們大隊“老能頭”編的詩與上面這首有異曲同工之妙:
公社麥垛入云間,
離天只有一尺三,
垛麥老漢煙癮起,
湊著太陽吸袋煙。
有人建議說,把“垛麥”改成“麥垛”豈不更好?“老能頭”說,人在麥堆上怎能站得住?還不陷到麥子里去?于是有人反駁他說,麥秸垛上吸煙,就不怕引起火災?但不管怎么說,這首詩在大隊的黑板墻上一經寫出,就婦孺會背,流傳開了。
那時沒有化肥,農閑時節,農村都搞積肥運動。把青草皮、臭污泥堆起。魯山城東辛集公社有個露峰山,孤峰秀出,群眾俗稱“露山坡”,由于它為魯山古八景之首,又曰“露峰獨秀”。露峰山下一農村小學老師創作了首詩:
辛集有個露山坡,
插到天里一半多,
要是和俺糞堆比,
還得問俺喊哥哥。
1958年8月30日,《河南日報》頭版頭條,用套紅標題《誰說煉鐵難,請看魯山縣,日產鐵千噸,衛星上了天》報道了魯山大放鋼鐵衛星的新聞。當時全縣上下“土法上馬,土洋并舉”,各類小高爐、煉鐵廠遍地開花。在張良鎮,一高爐前的煉鐵師傅面對浩浩蕩蕩的煉鐵大軍,觸景生情,賦詩一首,發表在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報頭的《魯山報》上。詩題是《躍進火爐內,要當金頭漢》,詩曰:
一師帶百徒,
百徒看火爐,
爐爐出好鐵,
徒弟成師傅。
但最終,徒弟未成為師傅,爐子里也未煉出好鐵。堆成小山的鐵渣不能使用,連處理都成了困難。而全縣的大樹、古樹在這場浩劫中被砍伐殆盡。
魯山縣西邊陲的四棵樹鄉領導重視宣傳,編快板、順口溜的人比較多,還有人經常把報刊上的快板、詩歌摘抄到街中央墻壁的黑板上,甚而用大紅紙抄寫張貼,氣氛熱烈活躍。鄉領導向縣里匯報后,一時間由外地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連吉林省委哲學院都組團來了。為此,鄉里編印了《四棵樹鄉躍進詩歌選》,該鄉也被譽為詩歌之鄉。
四棵樹的詩歌創作當時何以聞名遐邇?原因在于鄉領導向縣里匯報時,說該鄉上至八旬老人,下至七歲兒童,無不出口成章,吟詩答對。并用一首詩作證,說兩個人在爭論誰的詩多時,其中一個這樣吟道:
您的詩成本兒,
俺的詩成捆兒,
掛到房檐下,
有的生芽兒,
有的撅嘴兒。
古語曰:江山不幸詩人幸。上面幾首詩歌,的確可以稱為別具一格,令人捧腹難忘,但也為那個特殊的時代打上了深刻的印記。
(責編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