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四次審議原計劃提交2006年初召開的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草案)》,因為北京大學法學院鞏獻田教授的一封公開信而“叫停”,由此引起了一場轟動一時的物權法“叫停”風波。2006年3月9日,吳邦國委員長在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時說,物權法草案列入今年的立法計劃,待條件成熟時再提請審議,可以說為這場“風波”畫上了一個句號。風波過去,物權法的立法程序已重新啟動,但這場“風波”帶給立法者們和全社會的思考并沒有結束,給起步中的中國法治進程的影響是深遠的,也是有意義的。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風波”之后,從劇烈的爭論,特別是從情緒化中走出來的人們冷靜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場爭論其實是前一段時間關于中國改革及其路徑大討論過程中的一部分,是這場大討論在法律領域里的體現。這場“風波”是必然的,鞏獻田的公開信只是一個偶然現象,沒有鞏獻田,也會有其他人,因為這背后的原因是必然的。
法律本質上是社會各種不同主體間的利益平衡,是各種不同主體間利益關系的表達和記載。法律只有科學、合理、公正地記載和表達了社會不同利益主體的不同利益要求,平衡了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才能為社會上大多數人所認同、遵守,法律才能得到有效的實施,實現其調整各種社會關系,保證社會關系有序運行的目的。而立法就是這種不同主體間的利益協調的過程,是不同主體間利益交換、博弈的過程。正因為如此,立法是一個艱苦卓絕的過程,成就一部法律往往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努力。我們的物權法的起草工作應該是從1998年開始的,1999年產生了第一個專家草案,不過8年時間,單就時間來看,也不算長。法律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建立在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之上,一部法律的產生,有賴于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思想文化條件,任何一個方面的條件不成熟,都會讓一部法律“難產”。因此,立法的“動力”積累是非常重要的,物權法也是這樣,只有當社會對這部法律有了不可遏制的強烈需求的時候,才是物權法誕生的最佳時機。可以說,要通過一部法律,所有的條件都必須具備,一路“綠燈”才行;而要“擱淺”一部法律,則相對容易得多,任何一個條件不成熟,都可以亮起“紅燈”。這也就是所謂的“點頭不算搖頭算”!立法與其他工作是一樣的,建設總是比“破壞”難!
(二)
實事求是地說,物權法立法程序并沒有什么問題,從草案的提出,到提交常委會審議,再到擬提請十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完全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規定。但是,為什么這樣一個看似沒什么“問題”的立法過程,卻被鞏獻田教授一“叫”就“停”?反思之余,人們逐漸意識到,立法實際上是社會各方利益協調的結果,而這種利益協調的基本前提就是利益的充分表達和在充分表達的基礎上的反復博弈,最終達成一致意見,求同存異或者至少求大同存小異。物權法是這些年來立法過程中透明度比較高、公眾參與程度比較高,也是知識界發揮作用比較充分的一部法律。但是不是可以說在物權立法的問題上,全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都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表達了?恐怕也不好作這樣的判斷。還有一部分人,比如鞏獻田教授和與他持有相同觀點的人們,或許認為在物權法的立法過程中話語權沒有得到充分保障,因此得到了一個機會就以一種非常獨特的“公開信”的方式表達出來,由于表達方式的特殊性和所表達的利益內容的“爆炸性”,使得這一表達甫一作出,就引起了全社會的強烈反響,以致于產生了恐怕連鞏獻田教授自己都沒有預料到的“叫停”的后果。
應當說,立法是一個各種力量不斷較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各方面、各階層必須為此付出代價,包括物質意義上的代價和非物質意義上的代價。這就是立法應當支付的成本,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也只有通過反復博弈和協調之后形成共識的法律,才能在實踐中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支持并自覺遵守,才能變成社會生活的現實。否則,即使勉強付諸表決甚至通過了,也容易在實踐中成為一紙空文,象列寧說的變成了“毫無意義的空氣震動”。在這方面,有許多例子可以給我們佐證。俄羅斯“形同虛設”的禁酒令和埃塞俄比亞“如花似玉”的民法典都是反面教材,值得我們引以為誡。
(三)
有論者稱,“叫停”風波雖然過去了,但這場風波客觀上導致物權法至少要推遲一年出臺,對法制建設來說,應該是一個損失。確實,物權法是一部重要的法律,也是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急需的一部法律,它的推遲出臺對法制建設來說,應該算是一個損失。但是從另一個方面,我們應當看到,“叫停”本身也有其積極的意義。民主的真諦就是按多數人的意志行事,但民主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要求,就是讓少數人有充分發表意見的權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我堅決反對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發表不同意見的權利”,這才是真正的民主。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經過再一輪“敲打”的物權法草案,無論從立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到具體的制度設計上,肯定都將更完善。而這,不正是“反對”者們最大、最獨特、也最不可替代的貢獻嗎?從這個角度看,“叫停”非但于物權法無害,反而對物權法是一件好事。
(四)
現在,物權法已經“再上路”了。除了反思“叫停”風波之外,全社會又面臨一個“做什么?”的問題。盡快拋開“風波”及其是是非非,團結一致向前看,應是當務之急。一方面,要通過進一步完善我們的立法制度,通過制度化的途徑和方法,讓立法者們在進行利益協調時,更多地兼顧改革和發展的需要與社會成員(尤其是其中的弱勢群體)的承受能力,更好地平衡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在操作過程中注意把握立法速度與立法質量的關系,對各種具體制度做更加精益求精的設計和安排,在利益博弈過程中,程序設計更加民主和科學,讓人們擁有更充分的表達機會,更多元的表達渠道,更有效的協調機制,更透明的決策過程。
另一方面,學界尤其是法學界要從書齋走向社會、從論壇走向老百姓,向老百姓作宣傳、作教化,爭取老百姓對法治和物權法創新制度的了解、認識和認同、支持。同時,學界要整合力量,包括加強社會科學界與自然科學界,社會科學界中法學界與經濟學界及其他學界,法學界中民商法學界和其他法學界的聯系和溝通,團結一致,肩負起導向改革的理論使命和社會良心的責任,引導物權立法走向理性、科學,引領社會走向法治和現代化。
多元的利益表達,是利益協調的基礎。利益表達者與利益協調者的互動,是共識形成的過程,是真理追求的過程,也是利益平衡的過程。這就是立法的過程。這個過程有一帆風順之機,也會有風起云涌之時;這個過程中,代價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或耗時費日,或傷筋動骨,或消耗財物。而正是這些有形無形的代價的付出,保證了法律的品質,保證了“良法之治”的基礎。
相關鏈接:
①第一解讀:物權法草案六審公產私產平等保護
人民網》新聞中心》第一解讀》法治·社會·民生
(2006年10月30日)
②物權法:調整財產關系的重要法律
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原校長、著名民商法專家 江平
人民網》強國社區》嘉賓訪談》強國論壇
http://people.com.cn/GB/32306/32313/32330/3538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