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針對各級地方政府駐京辦事處的整肅風暴正在醞釀中。《經濟觀察報》獲悉,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以下簡稱國管局)正在制定一份徹底的整改方案,方案首先涉及52家副省級以上政府辦事處和大型國企駐京辦的整頓和改革。
國管局駐京辦管理司負責副省級以上駐京辦的管理和協調。此前,整頓駐京辦事處已被中紀委和監察部列為2006年四大工作任務之一。各級政府的駐京辦事處因“跑部錢進”而被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點名。
眾多政府駐京辦事處正面臨著半個世紀以來最大的一次生存危機。
風暴欲來
前段,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處室的負責人已經開始走訪各地市縣級駐京聯絡處了。去年8月30日,一位市級駐京聯絡處主任說:“這次了解的情況與機構改革有關。”
5000余家縣級辦事處均歸口北京市發改委區域經濟合作處管理。該處一位負責人說,中紀委和監察部現在正在查這個事情,等中紀委拿出意見,改革才能定下方向。
駐京辦成為風暴中心,或許緣于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的敢言。前年年底,在談到對預算資金的審計監督時,他直言:各省市區、地級市甚至縣都在北京設立辦事處,有的駐京辦目的就是“跑部錢進”。
去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吳官正在中央紀委第六次全會上所做的工作報告中,三次提到了駐京辦的腐敗和治理問題。
其后,中紀委將調查整頓駐京機構列為2006年重點任務之一。
更實質性的動作開始于去年2月。
2月27日,國管局召開廉政工作會議,各省駐京辦負責人全部到會。會議決定,由中紀委負責調研駐京辦,由國管局具體醞釀拿出改革方案,這個方案可能會擇機公布,方案中首先涉及52家副省級以上政府辦事處和大型國企駐京辦事處的整頓與改革。
駐京辦現象
沒有人確切地知道,中國有多少形形色色的駐京辦事機構。
粗略統計,在北京,除了52家副省級以上辦事處外,還有520家市級和5000余家縣級辦事處。而據江西省駐京辦事處人士估計,如果加上各種協會、企業和大學的聯絡處,各種駐京機構超過1萬家。
1949年,內蒙古自治區率先在北京設立第一家駐京辦事機構。1991年,北京共有186個市級以上的駐京辦。此后,駐京辦以驚人的速度在北京扎營,到2002年時已激增至426個,10年之內翻了一番。
一般來說,駐京辦事處將自己定位于溝通信息、招商引資、協助遣返上訪群眾和組織來京務工者等。在此過程中,“跑部錢進”現象廣為詬病。未經證實的消息說,各地辦事處每年用在疏通關系上的“灰色經費”在200億元以上。
一個變化是,不僅各級地方政府在北京設立辦事處,省級政府的廳局機關駐京辦事處也越來越多。“他們比我們有錢”,一位江西省駐京辦事處人士說,省發改委、建設廳等實權部門紛紛在北京設立辦事處,直接與相關部委溝通,省辦事處的職能越來越小了。
據不完全統計,最近幾年因腐敗落馬的駐京辦負責人就有河北省李真案中的河北省駐京辦主任王福友、成克杰案中廣西駐京辦事處副主任李一洪、沈陽“慕馬案”中沈陽駐京辦主任崔力等等。
第三方力量
各種駐京辦事處和北京的關系頗為微妙。
江西省駐京辦一位負責人說,北京市一度停止了對新設駐京辦事處的審批。2003年又曾專門發文,歡迎設立各種駐京辦事機構。其中最受北京市歡迎的是各大企業的駐京辦,其次為各縣市政府的。
各種駐京辦事處為北京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據不完全統計,各級政府駐京辦事處的資產在2001年就超過了100億元,僅2002年,這些辦事處在購房、建房的投資和日常經費開支就高達43億元,平均每戶482萬元,比上一年增長了23.5%和21%。
廣東某市駐京聯絡處一份報告中稱,外地駐京機構投資已成為繼國外資金和私人投資之后的“第三力量”。
改變的和不可改變的
從目前來看,縣市級駐京聯絡處是最有可能被撤并的駐京機構。
但是這一點也很難得到縣市官員的認同,東部沿海某市駐京辦人士說: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訴求。當地方利益和國家調控有沖突的時候,肯定需要反映情況,做些溝通。
一些批評者認為,是中央政府的資源配置權力過大才導致了各級駐京辦的激增和問題層出不窮,僅僅對駐京辦動刀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政府總喜歡管一些該交給市場的東西,政府管得越多,‘跑部錢進’就會越厲害。”貴州省駐京辦事處一位負責人說,駐京機構確實需要改革,但如果只是國管局一個命令一下就完了,以后各種各樣的駐京機構肯定還會再起來。
一位駐京辦網站負責人認為,駐京辦雖然出了很多問題,但中央處理還是很慎重的,如果改革也應該納入政府機構編制改革。改革的方向是進一步弱化政府的色彩。而現在駐京辦事處的干部都是有級別的,縣級駐京辦是副科級,省駐京辦一半是副廳級,一半是正廳級。
(摘自《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