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列強現象與人類文明相伴而生。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年崛起于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國可稱為人類最早的四大軍事列強。它們發達的文明本身就蘊含著先進軍事文明的豐富內涵。以后的古代希臘、羅馬、迦太基王國、波斯帝國、馬其頓王國、蒙古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等等都先后扮演了世界軍事強國的角色。15~16世紀之后,隨著世界實力重心的西移,軍事中心的盛產之地也由亞洲、中東遷移至歐洲和北美。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中葉的100年間,近代老牌軍事強國經過殘酷的競爭傾軋,逐步演變為現代軍事列強,如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美國后來居上,成為列強家庭的新成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世界上涌現出兩個掌握原子彈、可將地球毀滅數十次的超級軍事強國——美國和蘇聯。它們為了爭奪霸權展開冷戰,置人類于恐怖之中。英、法等老牌列強實力已難與美、蘇相抗衡,但卻擁有對大多數國家的軍事優勢,仍努力對世界發揮自己的影響。一些發展中國家也不甘人后,或為與西方列強抗爭,或為在本地區一爭天下,也紛紛擴軍強兵,成長為新的地區性軍事列強。這3類國家構成一個龐大的軍事列強家族。
20世紀最后l0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軍事列強家族的陣容和內部座次發生重大變化。兩個超級大國去一存一,美國成為獨一無二的世界超級軍事霸主。俄、英、法盤踞二級座次,苦心經營多年的日本也向列強行列邁進。地區性軍事強國日漸活躍。3級列強以爭奪21世紀世界和地區主導權為目標,以軍事高科技為杠桿,刻意增強實力,彼此激烈競爭乃至直接碰撞,在世紀之交的人類進程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
軍事強國,顧名思義是指軍事力量強大的國家,這并不難理解。但這個表面簡單的定義卻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依據軍事實力的強弱,軍事強國分為一流強國、二流強國;依據國家基本制度及對外政策性質分為自衛性強國和擴張性強國;依據歷史時代分為古代強國、近代強國、現代強國和當代強國。
不同的強國具有不同的個性特征,但又具有普遍的共性特征。
軍事安全目標每個國家的軍事安全活動都有一個總目標,一般都是維護本國獨立自主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抵御外來侵略,鎮壓國內反叛。軍事強國的軍事安全目標有所不同,區別在于多數強國在謀求維護自身安全以外,還試圖在國境以外地區拓展自己的利益,建立有利于己的國際政治、經濟和軍事秩序。但一些軍事強國的軍事安全目標不包含這一內容,只謀求維護自身的安全。前一類即擴張型軍事強國,后一類即自衛型軍事強國。從古至今,軍事強國的軍事安全目標大都是謀求在某個區域或整個世界建立本國的政治、軍事統治——僅存少數例外,如古代中國的大多數王朝、20世紀20~40年代的社會主義蘇聯。
必須指出的是,同是擴張型目標,古代、近代強國與當代強國的具體目標內涵有所不同。古、近代強國以農業或畜牧業為經濟基礎,視土地為根本利益,對利益空間實施直接的統治。當代條件下,工業經濟、技術經濟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石,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國家利益的物質內涵更趨于多元化,各民族的民族獨立、民族自決意識普遍增強,不同民族之間的直接統治和奴役已難有存在之地,因此當代軍事強國一般不再謀求開拓疆土,而是謀求對異族施加有力影響,誘導、逼迫其按本國的意志行事,即不再重視直接占有異族的實體利益,而重視對異族的心理和意志施加影響,以間接謀取實體利益。這個特點在美國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軍事安全空間軍事安全空間即一個國家武裝力量開展防務活動的地理空間,又叫防務空間。它以國家需要保衛的利益空間為基礎。一般國家的防衛空間與國際法承認的利益空間(即由陸地邊界、領海線或專屬經濟區劃分線、領空界線所限定的空間范圍)相重疊或更小。但擴張型軍事強國的防衛空間都要大于國際法承認的利益空間,有的甚至擴大至整個地球,如美國。印度作為地區強國,其防務空間也包括整個南亞次大陸和印度洋北部。
實力實力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是軍事強國的最直接指標。軍事強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軍事實力強大。這種強大有兩方面含義。一是對其他大部分國家具有優勢,最低也要達到均勢。世界級軍事強國的實力強于世界大多數國家,地區軍事強國實力強于本地區的其他國家。軍事實力通常由以下一些要素——國防經費投入、武裝力量兵員和兵器數量、總體裝備質量、官兵總體素質、軍兵種種類、武裝力量結構、編制體制、指揮通信控制系統、后勤保障系統、交通運輸系統、戰場建設、國防經濟,軍事理論和戰略戰術……構成。軍事強國的上述要素全部或大部分居于世界或地區前列,占有全方位的優勢。二是軍事實力能基本滿足國家安全的需要。對于擴張型軍事強國而言,軍事實力不僅能滿足本土安全需要,還能滿足保衛海外利益的需要。
效能軍事效能是指國家軍事機器對敵輸出的能量及效果。它產生自武裝力量的建設,表現于武裝力量的運用。軍事效能分為武裝力量作戰效能即戰斗力和國家軍事效能。前者指武裝力量的作戰能力。根據作戰行動國的各個環節,它可以分解成若干能力。武裝力量作戰效能是國家軍事效能的基礎。軍事強國的武裝力量作戰效能很強,以美國為例,其龐大發達的偵察預警系統對全球實施密切監控,可獲取大量情報信息,偵察衛星可分辨地面吉普車大小的目標,對來襲戰略導彈的預警可提供30分鐘預警時間;各級C3I、C4I系統效率很高,可對海外戰場數百萬人的軍隊實施指揮,最高當局向一線部隊下達命令最快僅需1分鐘;向戰區投送兵員、物資的數量巨大,距離遠、速度快;一天之內可從本土向萬里以外的中東機動1~2個空軍戰術聯隊、陸軍1個輕裝旅,戰略運輸機全部出動,一次可將1個陸軍師投送到歐洲;三軍火力突擊力極強,距離遠、精度高,戰略武器打擊精度最高可達零,轟炸機出擊距離最高達l萬公里,陸軍軍屬火炮和戰術導彈打擊距離為30~40公里,空對空,空對地導彈打擊距離可達80公里,航母編隊可打擊沿??v深500~600公里目標,地面戰役進攻縱深已超過500公里;后勤保障量大,距離遠、速度快,海灣戰爭的后勤補給量相當于把美國西部的一座中等城市從本土搬運到中東。
國家軍事效能指國家武裝力量實現國家政策目標的能力。當代軍事強國的軍事效能內涵極為豐富:從目標看,既能打贏戰爭,又能遏止戰爭;從任務看,既能打擊敵人,又能以非作戰方式影響敵人;從活動空間看,既能在本土活動,又能在以外地區活動;從戰場結構看,能對陸、海、空、宇宙4個戰場進行控制并有效利用這種控制;從行動強度看,能進行大、中、小3種規模和高、中、低3種強度的戰爭,還能處置危機;從時間看,既能打速決戰,又能打持久戰,此外,還能對危機、沖突作出快速反應。軍事強國的軍事效能與國家安全的需要相吻合,其中,擴張型軍事強國的軍事效能除了能滿足本土安全需要以外,還能滿足海外安全的需要。對這部分超出本土安全需要以外的效能,借用一個經濟學術語可稱之為“剩余效能”,它是一切擴張型軍事強國的必備特征。
手段當代軍事強國實現軍事安全目標的手段非常豐富,除了實戰這一傳統手段以外,還包括威懾、軍援、軍備控制、軍事聯盟等等。在實戰這個范疇內,具體作戰樣式也多樣化,除了大、中規模作戰以外,還包括低強度作戰、特種作戰等,在這方面美國又是最突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其海外軍事干涉手段花樣不斷翻新,各種新方式層出不窮,如外科手術式懲罰性空襲、巡航導彈襲擊、“禁飛區”、人道主義救援、維持和平行動等等。必須指出的是,這些手段有的是純策略性的,所有國家都可以采用,而有的則帶有擴張主義的政治屬性,只有擴張型軍事強國才會采取。
(摘自《中國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