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東漢時期范式“恪守信用,千里赴約”的故事幾千年來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乃立身之本,守住信用,就是守住人品,守住人格。去年四月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八榮八恥”的道德新標桿,也告誡我們要“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下面分別選取了吟秋和秦文君的同題文章《一諾千金》,我們可以通過比較閱讀訓練,用心去領悟誠信的內涵,體味擁有誠信品德的重要。
(一)一諾千金
吟秋
①去陜西出差,先到一個很偏遠的小鎮,接著坐汽車去村里。路凹凸不平特難走。沿著盤山公路轉悠,沒多久我就開始暈車,吐得一塌糊涂。后來翻過了兩座高山,過了一條湍急的河,走了一個多小時才好不容易捱到了村里。
②于是我開始忙著拍照,一群小孩子好奇地圍著我。該換膠卷了,我隨手把空膠卷盒給旁邊的一個小孩子,她高興極了,其他的孩子羨慕地圍著看。看著小孩兒喜歡,我又拆了個膠卷盒給另一個小孩兒,他興奮得臉都紅了。我又翻翻書包再找出兩支圓珠筆分給孩子們,惹得更多的孩子渴望地看著我的書包,我真后悔沒多帶幾支筆。我拉著一個穿紅碎花小褂的女孩兒問:“叫什么呀?”“小翠。”“有連環畫沒有?”“沒有。”旁邊男孩兒說:“學校只有校長才有本字典。”“姐姐回北京給你們寄連環畫來,上面有貓和老鼠打架,小鴨子變成天鵝的故事。”聽得他們眼睛都直了。
③我拿出筆記本:“記個地址吧。”“陜西×縣李莊小學……”“誰收呢?”“俺姐識字,她收。”過來一個大一點的女孩兒,“姐姐,寫李大翠收。”“好吧。”
④從陜西又轉道去四川、青海。回北京忙著寫報告,譯成英文,開匯報會,一晃就是兩個月。一天,偶爾翻到筆記本上的“李大翠”,猛然想起小村子的孩子們。我猶豫了一下:“________。”
⑤第二天,我還是拜托有孩子的同事帶些舊書來。大家特熱情,沒幾天,我桌上就堆了好幾十本,五花八門什么都有:《黑貓警長》、《邋遢大王》、《鼴鼠的故事》、《十萬個為什么》、《如何預防近視眼》,居然還有一本《我長大了,我不尿床》,呵呵,是有嬰兒的媽媽給的。從家里找了本《新華字典》,又跑書店買了本《課外游戲300例》,一同寄走了。
⑥快忘了的時候,接到李莊的信:“北京姐姐你好,從你走以后,村里的娃娃天天都說這事兒。我們經常去鎮上的郵局看看,囑咐那兒的叔叔、嬸嬸,‘有北京來的信一定要收好啊,那是我們的。’等了兩個月沒有,村里的大人笑我們,‘北京的姐姐隨口說的,城里人,嘿嘿,說話不作數的。’我們不信,姐姐清清楚楚地在本子上記下了我們的地址啊。后來發大水了,媽媽不讓我們去鎮上。我拉著小翠偷偷去,其實不遠,半天就到了。萬一書寄來呢?萬一我們不在,被別人拿走了呢?那天我們終于收到了。姐姐,你知道我們有多高興嗎?用化肥袋子包了好幾層,幾十里山路卻是跑著回來的!晚上全村的娃娃都到我家來了,小翠是摟著書睡的,任誰也拿不走。第二天拿到學校,老師說建一個‘圖書角’,讓我當管理員。看的人必須洗干凈手,不能弄壞了。書真好看,故事我們都背下來了,還給俺娘講哩。”
⑦后來我又陸續寄了一些書和文具。秋天來了,收到一個沉甸甸的大包,李莊的。里面是大棗,紅亮紅亮地透著喜慶,夾著字條:“姐姐,隊長說今年最好的棗不許賣,寄給北京。”我把棗分給捐書的同事,大家說從來沒吃過這么甜的棗。
⑧從那以后,我明白了什么叫“一諾千金”。
(選自《讀者》2005年第17期,有改動)
1.用簡明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許多地方都催人淚下,你讀到第______段后最為感動,你是因為什么而感動的呢?
3.文章第④段中作者因為什么而猶豫?請聯系上下文,將你的推測寫在下列橫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一段文字是從文中抽取出來的,它應歸位于哪里最為合適?為什么?
我望著窗外,眼睛濕了,想著那兩座高山,漫過橋的大水,還有泥濘的山路上一高一矮兩個孩子抬著化肥袋子里的書籍的單薄的身影。我為曾經的猶豫感到羞恥——幸虧寄出去了,要不,永遠對不起孩子們。要是傷了他們的心,我拿什么來彌補呀?
答:應歸位于第____段與第_____段之間,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我”回家后確實將自己對山村娃娃們的承諾忘記了,如果你是“大翠”或“小翠”,你會有哪些想法呢?請寫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閱讀下面的材料,結合本文內容談談你對“一諾千金”的理解。
2005年感動中國人物之一的上海知青陳健,為報答當年金訓華的舍身救命之恩,自愿為他守墓。30年,他無論刮風下雪,年復一年他每年要到金訓華墓地祭掃至少四次。
(二)一諾千金
秦文君
我做女孩子時曾遇上一個男生開口向我借錢,而且開口就是借兩元錢。在當時,這相當于我兩個月的零花錢。我有些猶豫,因為人人都知道那男生家很窮,他母親仿佛是個職業孕婦,每年都為他生一個弟弟或妹妹。她留給大家的形象不外乎兩種:一是腹部隆起行走蹣跚;另一種是剛生產完畢,額上扎著布條抱著新生嬰兒坐在家門口曬太陽。
我的為難令那男生難堪,他低下頭,說借錢有急用,又說保證五天內歸還。我不知怎么來拒絕他,只得把錢借給了他。
時間一天天過去,到了第五天,男生竟沒來上學。整個白天,我都在心里責怪他,罵他不守信用,恍恍惚惚的,總想哭上一通。
夜里快要睡覺時忽然聽到窗外有人叫我,打開窗,只見窗外站著那個男生。他臉上淌著汗,手緊緊攥成拳頭,啞著喉嚨說:“看我變戲法!”他把拳頭擱在窗臺上,然后突然松開,手心里像開了花似的展開了兩元錢的紙幣。
我驚喜地叫起來,他也快活地笑了,仿佛我們共同辦成了一件事,讓一塊懸著的石頭落了地。他反復說:“我是從旱橋奔過來的。”
后來才知道,他當時借錢是急著給患低血糖的母親買葡萄糖,為了如期歸還借款,他天天夜里到北站附近的旱橋下幫菜農推車。到了第五天拂曉他終于攢足了兩元錢,乏極了,就倒在橋洞中睡著了,沒料到竟酣睡了一個白天和黃昏。醒來后他就開始狂奔,所有的路人都猜不透這個少年為何十萬火急地穿行在夜色中。
那是我和那男生的唯一的一次交往,但它給我留下的震撼卻是長久而深切的。以后再看到“優秀”“守信用”之類的字眼,總會聯想到他,因為他身上奔騰著一種感人的一諾千金的嚴謹。
那個男生后來據說果然成就了一番事業,也許他早已忘了這件事,可我總覺得那是他走向成功的源頭。
去年秋天的一個傍晚,天降大雨,那是場罕見的傾盆大雨,我打著傘去車站接一個朋友,我們曾約定,風雨無阻。我在車站久等也沒見朋友露面,倒是看到一個少年,沒帶傘,抱著肩瑟瑟地站在站臺邊守候。我把傘伸過去,他感激地說謝謝,告訴我說,他也是在這兒等一個朋友。車一輛一輛開過,雨在傘邊上形成一道道雨簾,天地間白茫茫的,怎么也不見我們所盼望的人。我對少年說,他們也許不會來了,可少年固執地搖搖頭。又來了一輛車,突然,車上跳下一個少年,無比歡欣地叫了一聲。傘下的少年一下躥了出去,兩個人熱烈地擊掌問候,那份快樂是如此坦蕩無愧,相互的欣賞流淌在那一擊中,讓目睹那畫面的我感到一種靈魂的升華。
我終于未能等到我的那份欣喜,我失望而歸,卻在家接到朋友的電話。她說雨實在太大,所以……我想說,當時約定時為何要說風雨無阻,完全可以說大雨取消。既然已說了風雨無阻,區區風雨又何足畏懼。不過,我什么也沒說,只是輕輕地掛斷了電話。因為對于并不怎么看重諾言的人,她會找出一千條為自己開脫的理由,而我,更愿騰出時間想想那兩個相會在暴雨中的少年。
(選自《秦文君文選》,略有改動)
1.“時間一天天過去”一段中,著重表現“我”怎樣的復雜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刪去“后來才知道”這一段,上下文依然貫通。作者不惜筆墨交代這么清楚,顯然有其用意。聯系全文說說你對本段作用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個男生后來據說果然成就了一番事業”,“據說”說明_______,“果然”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我總覺得那是他走向成功的源頭”一句中,“那”是指什么?為什么說“那是他走向成功的源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一再強調“那是場罕見的傾盆大雨”,大雨使得“天地間白茫茫的”,但最后一段卻又說“區區風雨又何足畏懼”,這矛盾嗎?縱觀全文,說說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選出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一項:( )
A.第一段寫男生母親的形象,既顯示了他家的貧窮狀況,又暗示了母親生育過多是造成他家貧窮的主要原因。
B.“兩個人熱烈地擊掌問候”,這一動作描寫旨在突出兩個好友因見面而引發的興奮。
C.本文將一個成人的失約與故事中兩個少年守信的經歷進行對比,含有“成人更需要努力做到信守諾言”的意思。
D.“我終于未能等到我的那份欣喜”一句中的“終于”一詞,說明“我”在雨中等了很長時間。
7.從作者的寫作意圖來看,本文所寫的兩件事中,只有其中一件是引發作者寫作本文的直接原因。請概括這件事的大意(40字以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1.北京姐姐對山村孩子的承諾并寄書籍。(意思對即可) 2.不設統一答案。例如⑤為貧窮山村的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精神(或:⑥為山村人們質樸、真誠的品格) 3.答案要扣住文章的內容,例如孩子們早忘了吧?就是寄過去,也許路上丟了,也許被人拿走了,根本到不了孩子們手里。4.⑥⑦它是作者的心理活動,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泥濘的山路上一高一矮兩個孩子抬著化肥袋子里的書籍的單薄的身影”與第⑥段相照應;其中“我”的自責又為后文寫“我”后來“陸續寄了一些書和文具”作鋪墊。 5.可能會有兩種理解:a.善意的理解:可能是北京的姐姐工作忙了,暫時忘記了吧,我相信她會記起來的;b.惡意的理解:哼,城里人,說話就是不算數!……(合情合理即可)6.信守承諾是人高貴品質的體現,對于承諾需要無怨無悔的付出,哪怕是生命的代價。(只要意思對即可)
(二)1.既痛恨男生不講信用,又為自己受騙而感到難過。 2.本段既寫了男生借錢的目的,著重寫了他籌錢、還錢作出的艱苦努力,表現了他信守諾言的優良品質,是本文主題的直接展示(大意對即可)。 3.“我”只是聽他人說,沒有親眼見到他成功是“我”意料之中的事。 4.“那”是指他歷經艱辛按時還錢的事,因為“我”從中感受到他守信用的優良品質,而守信用又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備而又最寶貴的品質(大意對即可)。5.自然界的雨大是事實,作者之所以說“區區風雨”,是相對于我們許下“風雨無阻”的諾言而言的,這說明諾言在作者心目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分量(大意對即可)。6.B(說明:此動作主要表現了他們都兌現承諾而相見后獲得的喜悅)7.“我”與一少年在雨中等待各自相約的朋友,他的朋友冒雨而來,“我”的朋友因雨失約未至(說明:從文章的落腳處可以看出,作者寫作的主要意圖,是借朋友失約一事呼吁信守諾言的美德,而不是單純地贊揚這種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