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在抒發離情別緒時常常提到楊柳,并以折柳相贈,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根據楊柳的形態特征,取其象征意義。我國第一部詩歌選集《詩經·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句子。“依依”,形容柳枝柔弱,纏綿低垂,借以形容留戀,依依不舍。唐代詩人白居易詩云:“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似柳絲。”——人們常說柳葉像離別人的愁苦眉目,還有那柳絲更像離別人的愁苦心腸,最能表達分別時的傷心。
唐代詩人劉禹錫詩有:“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古代楊柳樹大都種在大路旁,纏綿的柳枝,輕盈的柳絮,在風中欲飛欲舞,在雨中如煙如霧,似情意纏綿,似頻頻揮手告別,故而送別人隨手折下一枝,借以表達依依難舍的感情。唐代詩人王之渙《送別》詩:“楊柳東門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意指因為別時折柳相贈的人太多了,柳樹已經到了不堪重負的程度。對此,白居易竟然發出了“小樹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兩三條”的呼告。可見,唐代折柳相贈的習俗已十分盛行。同時,折柳的“柳”同挽留的“留”字諧音,表面上是“折柳”,實際上是想“挽留”。這是諧音雙關的修辭在詩歌中的常見用法。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王之渙《涼州詞》)“何須怨楊柳”即何必吹奏哀怨的“折楊柳”的曲子,把無辜的楊柳樹埋怨。句中的“楊柳”(注:全名“折楊柳”),是一種樂曲名,這種曲調易引起對折柳贈別場面的回憶,更會觸動離鄉在外的游子的情懷。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句中的“聞折柳”,亦即晚上聽到笛子吹奏“折楊柳”的樂曲聲,哪有離鄉在外的游子不會觸動思念故鄉親人的心情啊!
“自家飛絮猶無定,爭把長條絆得人。”詩人想象豐富,把長長的柳枝寫成像要將遠行人絆住,把遠行人的心拴住,使他不忘故鄉故人。“如今綰作同心結,將贈行人知不知。”把柳枝編織成同心結,送給遠行人,要他永遠記住故鄉故人。如此種種,不一而足,都是要遠行人不忘故土,同樣表達了依依不舍、難舍難分的留戀、惜別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