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空氣過濾除塵,去除水分后壓縮、冷卻,然后液化,利用相關設備對之進行分離,進而形成所需的氧氣——這就是制氧流程。流程中涉及十幾個儀表、幾十個閥門、幾百組數據,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錯,都會影響氧氣的質量,耽誤飛行。而且制氧要求機器一天24小時運轉,要求值班人員時刻保持清醒的的頭腦,全程監控機器運轉。
就是在這樣的工作崗位上,沈木生一干就是12年。剛開始他并不是學制氧的,而是一名炮手。從炮手改為制氧員,這是多么大的轉變。面對角色的轉變,他沒有埋怨,沒有退縮,而是勇敢地迎了上去,從不明白的符號、不理解的術語逐漸到制氧的原理,一點點地學習。為了盡快勝任本職工作,他誠懇地拜連隊的老士官為“師傅”,虛心向老同志學習。
為了追求業務上的精益求精,他向連隊申請了一間學習室,找來了資料,埋頭苦學。遇到學習、工作中的疑難問題,就虛心地向航空學院的教授和生產廠家的工程師請教。這一干就是整整3年,經他整理的學習心得筆記就有10本。在年底場站組織的專業比武中,他居然超過了各位“師傅”,獲得了專業第一名。
在沈木生的腦海里有一個信念:“保證氧氣的質量就是保證飛行員生命,就是保證部隊戰斗力?!比胛?7年來,他就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一流的工作成績實踐著他的諾言。一次,部隊突然接到轉場駐訓任務,制氧機出現故障:一個閥門被高壓頂穿,把天花板砸了一個大洞,當時把在場的值班員嚇了一身冷汗。連領導考慮再三,只好把正在休假的沈木生召回部隊。由于情況緊急,接通知后沈木生立即給制氧站打電話,安排盡快更換新閥門,調整進氣壓力,反復叮囑千萬不能停機,一邊匆匆忙忙往部隊趕。回來后把行李一撂,就帶領全站人員鉆進機房,在了解基本情況后,他爬到機器上一個閥門一個閥門地查找,一組數據一組數據地核對。突然,他發現一個很隱蔽的閥門老化堵塞,造成氣壓回流,才導致沖破閥門的現象。如果不及時更換閥門,時間一長,壓力一大,整臺制氧設備就報廢了。他立即找來新閥門換上,對所有的閥門進行認真細致的檢查,避免了一起嚴重事故的發生。
這些年,沈木生已經獲得了大量關于制氧一般故障和復雜問題的診斷、維修的第一手資料。從1996年開始,他先后到東航、南航、北航等兄弟部隊幫助分析、診斷和維修裝設備,排除了大量的疑難問題,并幫助他們建立了相應故障的診斷、維修說明書,效果十分明顯,受到了兄弟部隊首長高度好評。
沈木生先后兩次被場站評為先進軍人,連續3年優秀士兵、連續3年優秀共產黨員,一次被東航評為優秀標兵、兩次榮立三等功。他四次帶領制氧站榮立集體三等功,現在他已經帶出了一批技術能手,為保障任務的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沈木生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制氧能手”。在榮譽和成績面前,他并沒有驕傲自滿,在他心里還有一個更高的目標:做一名“制氧專家”。
(作者單位:駐鎮91079部隊政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