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服務農業、農村、農民,是我們永恒不變的主題。為了廣大讀者朋友全面、廣泛地了解農經資訊和國內外農經市場信息,促進生產,搞活流通,《農村百事通》根據形勢的發展和讀者的需求,充分發揮不同媒體的網絡優勢,與中央電視臺七頻道《每日農經》欄目攜手共辦《央視農經》。我們將把《每日農經》欄目每天播出的主要內容選登出來,希望對讀者朋友的生產經營有所幫助。
12月3日
周末版:老謝小謝齊養蟹 安徽省當涂縣是全國漁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試點縣,當地養殖的螃蟹以青殼白肚、金爪黃毛、蟹黃油肥、肉白鮮嫩、味美而聞名。當涂縣以“種草、投螺、稀放、配養”為核心的“生物修復”水產生態養殖技術,作為漁業科技入戶的主推技術已被廣泛運用,并在全國淡水養殖領域處于領先位置。目前,當涂縣建立了3個“生態養殖示范基地”和1個“萬畝蟹種培育基地”,全力提高河蟹苗種質量,優質率達93%以上,全縣河蟹良種覆蓋率已達80%以上,與周邊地區同類養殖行業相比具有較明顯的領先優勢。(聯系電話:0555—6711598)
12月4日
一村一品新農村——上網掙“虛擬”的錢 山西運城石碾子村是小浪底工程中的遷移村莊之一。當年在進行新村建設時,正好搭上了“村村通”工程的順風車,全村家家戶戶都裝上了寬帶,沒想到這卻給村民帶來了新的致富商機。寬帶的連接為該村培養了一大批網絡高手,以前村民只是沉溺于網絡游戲中,后來在當地有關部門的積極引導下,村民將興趣愛好變成了發家致富的道路。他們告別了普遍農民通過種植、養殖或外出務工的傳統掙錢模式,成為信息產業經濟的受益者。
12月5日
一村一品新農村——茸用肉用一個不能少鹿茸、鹿肉、鹿血營養價值豐富,因此近幾年也悄然出現在餐廳,并逐漸受到消費者喜愛。河北承德的一些鹿場轉變思路,變養殖單一茸用鹿為茸肉兼用鹿,以緩解市場鹿茸價格變化所帶來的壓力。
馬鹿體型大。一年的飼養成本大概是800多元,產茸能有2000多元錢的效益,但銷售鹿肉及其內臟能賺2500多元,所以鹿場就把鹿從小按照體質、品種等條件,分成肉用和茸用兩種鹿來飼養,這樣就起到了規避市場風險的作用。(聯系電話:0314—7514772)
普洱飄香云南省緯度低、海拔高,境內山巒起伏,河流縱橫,氣候多樣。當地年溫差小,日溫差大,降水充沛。日照時間長,植物種類繁多,是我國古茶樹存量最多的地區。過去交通不便,靠馬幫販運,所以當地品質優良、無污染的茶葉藏在深山無人知。現在,龍頭企業帶動了分散的茶農,按照國家標準組織生產。綠茶、紅茶、沱茶、緊壓茶、烏龍、普洱等多個品種,獲得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聯系電話:0871—3136491 3178831 31361001
12月6日
刺參南遷 浙江省嵊泗縣石柱村漁民張彪在當地養殖協會的帶動下采用了圍塘養殖和籠養等先進的養殖模式,將北方移居來的刺參在南海養殖成功并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使自己的個人養殖年收入達到了5萬多元。同時養殖協會和龍頭企業還采取了育苗、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大大帶動了當地漁民的養殖積極性。目前石柱村已經有刺參養殖戶30多戶。全縣年收入達到了150多萬元。(聯系電話:0580-5081194)
黃金村的商機 山東省招遠縣九曲蔣家村名列“中國黃金第一村”,年產黃金4噸,是人均純收入超萬元的小康村。村子與其他眾多靠礦產資源致富的村子不同的是,他們圍繞黃金礦藏發展起了黃金文化旅游。黃金文化旅游的開發,使眾多的游客目睹了從礦石到黃金冶煉的全過程,更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僅此產業平均每戶村民就增加收入2000元。(聯系電話:0535—8358521)
12月7日
牙鲆魚養在深海里為了使牙鲆魚達到無公害標準,山東的大珠山鎮養殖戶采用在無冰凍、水質清潔的深海網箱養殖,水深在100米左右,并從美國進口水處理設備對牙鲆魚進行科學養殖。使牙鲆魚無病害,生長快,接近野生,半年即可達到商品魚的標準,不僅顏色好看,而且口感好。價格也就比工廠化養殖的牙鲆魚每公斤高出10元左右。深水網箱養殖在當地已經形成了一個特色產業。(聯系電話:0532—84126789)
獺兔過冬北方冰天雪地的季節會使獺兔進入生育“休眠期”。對于養殖戶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損失。黑龍江一位養殖戶給獺免建起了“剮墅”。獺兔在高大的房子里不但可以曬上太陽,還有暖氣供應,并且在食物中也增加了魚粉和維生素等。吃住都上了檔次。獺兔再也不會“偷懶”了,一年四季都能為養殖戶創造效益。(聯系電話:13451305277)
12月8日
農產品挑戰吉尼斯——磨盤柿房山張坊鎮有“柿柿如意”的美譽,當地山區溫暖的氣候地理條件,為磨盤柿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明太祖登基時當地就大規模地種植磨盤柿,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張坊的磨盤柿就作為貢品年年進奉。目前,磨盤柿已出口到韓國、日本等國家。
12月9日
鵝中產肉高手——狼頭鵝 狼頭鵝是以野生灰天鵝為父本,優良種鵝為母本,經過多元交叉雜交培育而成的一種灰天鵝。由于它頭部從側面看去極像狼頭,而且性情剛烈,故得名。狼頭鵝體型與一般家鵝有明顯不同,體態碩大,體重約8~10公斤,是非常好的肉用鵝種。其肉質細膩精瘦,味極鮮美,營養豐富。通過幾年來在山東、陜西、吉林、云南等全國各地17處養殖場擴種繁殖后,證實該品種具有生長迅速、繁殖力強等優點。
12月11日
市場前沿:走進名牌榜的大閘蟹江西省進賢縣軍山湖的大閘蟹,青背、白肚、金爪、黃毛。盡管軍山湖的大閘蟹出名是最近的事,但是當地產蟹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不過,那時候的蟹都是野生的,現在的蟹都是人工養殖的,名叫中華絨螯蟹。依仗著軍山湖的優質水草和嚴格的蟹苗投放量等方法,軍山湖的大閘蟹作為有機產品的檢測指標都要高于國家規定的安全標準。(聯系電話:0791-5676925)
品種檔案:水晶蝦 由于水晶蝦特點突出,觀賞價值又很高,因此在市場上的銷售情況一直比較穩定,而且從最開始純粹依賴日本進口,發展到現在在國內建立了比較成熟的市場,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小小的水晶蝦既能滿足消費者視覺上的享受,又能增加飼養者追求最高品質的樂趣,因此,水晶蝦已經成為水族箱里的新興勢力,發展前景看好。(聯系電話:010-66122065)
12月12日
紅駝正走紅 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后旗駱駝節的舉辦和駝產品市場的培育,提高了牧民養駝的積極性,為了保護紅駝,烏拉特后旗還專門把邊境沿線30公里處全部禁牧,空出的草場成為紅駝的保護基地。隨著烏拉特后旗生態建設的推進和以草定畜的實施,絨山羊的數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紅駝再次成為當地的重要畜種,再度走紅。(聯系電話:13947380858)
12月13日
市場前沿:魚肉做糕價更高魚糕是一種美味的小吃,但傳統的手工方式制作魚糕效率偏低,而市場對魚糕的需求卻越來越大。為了抓住市場商機,廠家開發了一種魚糕機。現在不僅魚糕的產量增加了。花樣翻新的其他同類副產品還為魚糕的效益錦上添花。(聯系電話:010-51938286)
打傘的金橘賣價高 在給橘子樹打傘以前,為了減少經濟損失,果農們在金橘尚未成熟時就提早搶收上市或室內貯藏,結果造成了金橘品質差、價格低。為了保住陽朔金橘這一由來已久的品牌,廣西陽朔的技術人員經過多次的試驗之后,給金橘樹撐起了這薄薄的一層大傘。這種塑料薄膜可以重復使用,成本平均計算下來還是比較劃算的。
近幾年,陽朔農民還根據市場需求成立了果品流通協會,以往單槍匹馬闖市場的農民在果品流通協會的組織和帶動下,產品遍及全國20多個省、直轄市、自治區。而且,已經打開了國外市場的大門。(聯系電話:13877377388 13768719878)
12月14日
一村一品新農村——傳統貝殼著新裝 海南潭門港距南沙群島較近,漁業發達,漁民長期以捕撈為業。以前,漁民會將出海捕魚掛在網上的貝殼丟棄在沙灘上,后來他們發現一些漂亮的貝殼一上岸就有人來收購。許多漁民根據這一情況,從打漁轉到了采貝。
如今,潭門鎮幾乎家家戶戶都辦起了家庭式貝殼加工作坊,有點規模的加工企業也從20世紀90年代的30多家發展到現在的80多家,產品幾乎占領了全國貝藝加工市場的60%。借著良好的資源優勢,潭門鎮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貝殼加工集散地,貝殼工藝品遠銷到國內外許多城市和地區。(聯系電話:0898-66241146 13707518661)
品種檔案:水果蘿卜嘎嘣脆 水果蘿卜不僅皮薄,而且纖維比普通蘿卜少得多,它是河南省駐馬店農業學校培育的蘿卜新品種。水果蘿卜比較適合我國長江以南地區露地栽培,其他溫度低的地區可利用大棚來栽培,而且最終收獲的水果蘿卜也一樣既甜又脆。(聯系方式:0396—3697798 13033829835)
生態水處理農村有市場 因為豬場的廢水污染了飲用水,有關部門責令豬場老何立即處理污水問題,否則關閉豬場。后來老何從其他豬場學會了簡單處理污水的生態水處理方法,即為水中微生物創造生存環境,利用微生物改善水質。簡單實用的生態水處理方式給老何的蝦場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僅蝦池的水質保持了較高的穩定性,投放的生態基上還出現了大量魚蝦愛吃的天然餌料,節約了成本。(聯系電話:020-83562586)
12月15日
市場前沿:這里的黨參成產業重慶市巫溪縣山高坡陡,河谷縱橫,土壤疏松,云霧繚繞,非常適合黨參的生長,大寧黨參也因此得名。現在,大寧黨參是被衛生部確定的“藥食兩用”植物,是巫溪縣的特色資源。除了開拍賣會、鉆研新技術,當地政府還著力培育藥材生產經營大戶和龍頭企業,最終形成產、供、銷、加工一條龍的模式,從而發展壯大了黨參產業。
12月16日
一村一品新農村——小白菇拉出幾億產業鏈 擁有一個自行培育的名優品種,再加上氣候環境又非常適合白菇的生長,因此浙江江山市多年來就有種植白菇的傳統。為了促進白菇的銷售,同時也為了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江山市引進四家白菇深加工企業。而白菇加工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的打開,反過來又促進了白菇種植業的發展。江山白菇,先后被命名為全國名牌農產品、浙江省十大名菇。今年產量突破2億噸,產業總產值達到6億元,為農民人均增收1200元。如今白菇產業已經成為江山市農村最具代表性的一村一品項目,使許多農戶走上了致富路。
12月18—20日為重播節目
(查詢以上節目信息可撥打本刊電話:0791—66152411或中央電視臺七套《每日農經》欄茸電話:010-62141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