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利用周期分析方法與因果分析方法對2007年我國GDP增長趨勢進行了預測。文章把周期分析方法分為一般性周期分析方法與體制性周期分析方法,把因果分析方法分為結構性因果分析方法與因素性因果分析方法。通過分析,作者認為2007年我國GDP增長率將有小幅回調。
[關鍵詞]經濟增長 國內生產總值 預測
[中圖分類號]F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7)01-0015-03
[作者簡介]顧海兵(1959—),江蘇鹽城市響水縣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國民經濟管理系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宏觀經濟學、公共管理、教育研究與創新設計等;姚佳(1985—),女,安徽省安慶市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國民經濟管理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國民經濟學,計量經濟學。
2007年我國的經濟形勢如何,社會各方都非常關注。我們通過縱向的周期分析與橫向的因果分析,認為2007年我國GDP增長率將有所回落。
一、周期分析
經濟增長周期性波動是指國民經濟運行中依次呈現復蘇、擴張、收縮和衰退四個階段周而復始的變化過程。2007年是我國“十一五”規劃的第二年,也是我國結束進入WTO之后保護期的關鍵時刻。對2007年的經濟做預測應該放在5~10年的中長時期來觀察。區別長、中、短期的一個重要的意義在于,這三種周期理論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導致周期發生的諸多因素有的變化迅速,有的變化緩慢;有的只有短期作用,有的卻有長期作用。基于這種考量,這里的定量分析主要是指出2007年處于經濟周期的什么階段,其可能的數量特征如何。
(一)一般性周期分析
對1981~2006年我國GDP增長率分別進行5~11年不同步長的移動平均,通過比較,可以得出我國經濟增長的周期規律和波動狀況(如圖1):

我國經濟增長有如下的特征:
1.我國經濟增長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其長度大約是10年左右。1981~1990年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經濟周期,1991~2001年是第二個經濟周期,2002年正式進入第三個經濟周期。
2.在每一個經濟周期中,上升階段的時間較短,約為2~4年。在第一個經濟周期中,1981~1984年是上升階段;在第二個經濟周期中,1990~1992年是上升階段。而回落階段的時間較長,約為6~8年。如1985~1989年和1993~2001年兩個階段。這一特征可能緣于政府的過度干預。在每一個經濟周期剛開始之時,各級政府經濟擴張的沖動比較強烈。我國每一次經濟擴張都是以投資擴張為先導,以銀行信用擴張為條件的。貨幣供應量增加,最終引起通貨膨脹率或投資價格指數的上升或大幅上升。而一旦發現有經濟過熱的征兆,中央政府就會較快采取措施以期達到“軟著陸”。由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達到效果的一定滯后性,經濟下降階段的時間就往往比經濟上升的階段要長。而2007年是本輪經濟周期的第6年,應該進入回落階段。
3.隨著政府調控政策工具的增多以及決策的科學化,我國經濟增長的波動程度逐年下降,經濟增長日趨平穩。
由周期分析可知,我國在2007年可能處于新一輪經濟周期的回落階段,GDP的增速有可能從2006年的10.5%左右(預計)向下回調1個百分點。
(二)體制性周期分析
考慮到中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政治周期的影響,如每五年一次的黨代會與人代會、每五年編一次規劃,所以我們有必要對此進行一些觀察。由統計數據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黨代會的當年與第二年,人代會的當年與第五年,五年計劃的第二年和第三年,GDP的增長率均較高。
2.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以五年計劃為比照,也呈現規律性波動特征:“六五”高,“七五”低。“八五”高,“九五”低。故由類推分析:“十五”高,“十一五”低。
2007年是十七屆黨代會的第一年、第十屆人大最后一年、十一五計劃的第二年,所以一方面,根據一般性周期分析,整個十一五期間GDP增速會有下降;而另一方面2007年較之其余四年不會是較低水平。兩者互相影響的結果可能是2007年GDP會趨于中位。
綜合一般性周期分析與體制性周期分析,2007年GDP增長應該在中速或中速略低點。
二、因果分析
(一)結構性因果分析
社會產出的最終使用是投資、消費和出口,因此,一般把投資、消費和出口看作是拉動經濟增長的 “三駕馬車”。對2007年GDP增長率做分析不能不考慮拉動經濟增長的 這“三駕馬車”。
1.投資。固定資產的周期波動是國民經濟周期波動的主要因素之一。固定資產投資一直是政府調控宏觀經濟的主要政策工具。在擴張期投資波動一般超前于宏觀經濟的總體波動;而在收縮期卻出現同步回落,可見投資與GDP同步波動,并對國民經濟周期起著決定性影響。觀察我國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可比價)的時間軌跡,可以看到類似并更甚于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變化的情況,即以五年計劃為比照也呈現規律性波動特征:“六五”高(19.4%),“七五”低(16.5%);“八五”高(36.9%),“九五”低(11.2%),“十五”高(20.2%),故由類推分析:“十一五”應降低一些。但2006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繼續走高(6月份達到高峰為同比增長31.3%),這顯然不符合經濟規律。一方面,如此高的投資率斷然難有后繼力量,不符合中央制定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另一方面,高投資率下掩蓋的是投資結構極度不平衡,房地產價格仍然居高不下;產業結構的失衡形成了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也會使眾多產業處于結構性失衡狀態,一旦經濟形勢發生變化,將會影響到大范圍的生產經營活動。同時由于生產的過度趨同,使得一些產業利潤微薄。此外據統計,在新增的投資項目中,有約40%尚未經國家環保總局評估。為此中央政府采用了宏觀調控措施以防止經濟過熱,固定資產投資在6月以后開始大幅下調,但全年預計仍然會超過25%。由此可以預測,2007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會進一步下滑,至少應低于25%。但也不可能低于10%,原因有三:首先,過低的投資率可能會導致經濟發展速度過低,如果低于生產可能性邊界,將導致資源閑置;其次,電力已經出現過剩的情況,可能會迫使我們2007年上更多的高能耗的項目;最后,中央為了保持財政政策的穩定性,也不太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讓投資猛降,畢竟一定的投資速度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支柱。所以,2007年的投資率估計在20%左右。
2.消費。盡管投資目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的力量,但是近幾年來中央日益關注消費在國民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多次強調立足內需的意義,所以消費對我國國民經濟的作用不可小覷。觀察我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當年價,沒有可比價估計是由于2004年經濟普查后還未來得及對數據做調整)的時間軌跡,可以看到類似并更甚于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變化的情況,即以五年計劃為比照也呈現規律性波動特征:“六五”高(15.0%),“七五”低(14.0%);“八五”高(23.3%),“九五”低(10.6%),“十五”高(11.4%),故由類推分析:“十一五”應降低一些。依據商務部發布的“2006年商品市場運行情況及預測”,200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預計超過13%。雖然消費今年有了小幅增長,但短期內效果不大,后勁不足。原因如下:首先,銀監會將于2007年全面加強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監管,所有銀行必須達到8%的巴塞爾協定的要求,因而2007年的消費信貸有可能進一步緊縮。其次,雖然2006年是我國連續第三年的農產品大豐收,但從供求平衡的觀點來看,農產品價格堪憂。盡管政府可以采用保護價格盡量保障農民利益,但畢竟有限。占中國人口絕大部分的農民如果收入增長有限,消費在2007年的增勢也就有限。再次,由于2006年前三季度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同比為99.73%,價格水平的下降可能導致緊縮陰影,而與此同時美元的進一步貶值預期將會抵消人民幣的升值作用,對內外需求的結構調整都會產生負面影響。由此,200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必然進一步下滑,可能低于10%。
3.出口。2006年出口增速回落、進口增速回升,進出口增速差距有所縮小。據海關統計,2006年前三季度全國進出口總值達到12726.0億美元,同比增長24.3%;其中出口6912.2億美元,增長26.5%;進口5813.8億美元,增長21.7%。但我們對出口的預測必須立足于國際大環境,最重要的是分析主要的貿易伙伴國的經濟增長情況以及匯率的變動情況。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美國2007年的GDP預計會下降1.8%,而與此同時迫于各方壓力,包括持續迅猛增長的中國外匯儲備和全球愈演愈烈的反傾銷浪潮,預計2007年人民幣還會升值。同時有關部門共同發布公告將804類商品歸入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減少退稅,這樣人民幣相對于美元升值的程度就更大,更會阻礙出口,使得我國的出口增長速度會有所下滑的同時進口增速會有所回升。此外,我國出口增速近幾年如此之高,主要因為大部分是低端產品,依靠的是我國的廉價勞動力,這種優勢已經在慢慢地消失;因此,2007年對外貿易凈額(出口減進口)對我國經濟增速影響有限。
由以上“三駕馬車”的分析,2007年投資、消費、出口都會有所回落,更由于這三個因素的乘數效應使得回落效應有了一定程度的放大,所以可以預測中國經濟在2007年會有下降。
(二)因素性因果分析
2007年的經濟雖然有下調的趨勢,但是并不會下降太多,理由如下:
1.稅收情況仍然比較樂觀。2006年的財政稅收超收了7000億,那么2007年情況如何呢?我們知道,財政稅收由國內的稅收收入和進出口稅收凈額構成。進口稅主要是各類關稅,出口稅主要是出口退稅,此兩項在2006年大體持平,而財政支出的上升主要來源于財政超收即稅收收入。財政赤字的影響近幾年有所減小,原因是近3~4年的財政赤字均在3000億上下浮動,而我們的GDP總量卻在大幅上升,所以其相對比例是縮小的。財政超收比財政赤字更為重要。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2007年的國內稅收收入與2006年比較是否有變化。答案是否定的。現行稅制改革要到2008年方才執行,增殖稅的改革要與兩法合并同時出臺,所以2007年的稅收超收情況將與上年類似,有很大的超收空間。而國家的大幅稅收超收必然給中央以很大的調控空間,不會讓經濟過度下滑。
2.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舉辦,在中期內將對經濟產生一定的拉動作用。據估計(見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的有關報告),舉辦奧運會將拉動我國GDP每年增長0.3~0.4個百分點,而世界博覽會則有0.6個百分點。2007年是眾多奧運工程收尾的階段,對國內經濟的拉動應該不低于前幾年。
3.從目前看,2007年黨的十七大與陸續進行的地方換屆應該是順利的,經濟基本上不會受到負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分日益多樣化。近幾年國有商業銀行陸續上市,由于政府連續注資和資產管理公司對壞賬的剝離使得不良資產率大為下降,而且國有銀行的股權分置改革也進一步加強了中國經濟的穩定,將一部分風險轉移了出去。此外,中國經濟的盤子的迅速增大減弱了大幅波動的程度和可能性。
4.依據各種社會調查,如對企業家、老百姓、官員等的2007年經濟預期調查,至少60%的被調查者都對2007年經濟發展前景看好。
綜合以上周期分析與因果分析,可以看到我國GDP增長率在2007年會有所回落(應該低于2006年的10.5%),但回落幅度很有限(應該高于“九五”時期的8.6%)。所以我們估計比2006年的經濟增長速度要低1個百分點左右。
(收稿日期:2006-12-28責任編輯: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