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風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就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及未來走勢發表看法說,中國已經不可避免地成為全球經濟當中引人注目的角色,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會放慢。龍永圖指出,近兩年來,中國在對外經濟貿易方面確實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比如貿易順差增多,貿易摩擦也不斷發生,還有引進外資質量不盡如人意等等。但這些問題決不能成為減少出口、放緩對外開放速度的理由。只要中國的出口產品不是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就必須發揮相對優勢來不斷地擴大出口。這是老百姓就業的需要,也是中國政府不斷增加稅收的需要。(《中華工商時報》2006年12月28日)
謝旭人:全面實施稅收科學化、精細化管理
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謝旭人提出要求,要全面實施稅收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物質保障。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積極研究增值稅轉型、所得稅改革和資源稅調整等進一步改革的各項政策措施。要切實加強個人所得稅的征管,更好地發揮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經濟要參》2006年第76期)
龍新民:今年為“出版物質量管理年”
新聞出版總署署長龍新民對社會反應強烈的報刊、圖書出版差錯問題進行了嚴肅批評。指出,新聞出版總署黨組研究決定,把2007年作為新聞出版行業“出版物質量管理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有聲勢、有力度的出版物質量檢查活動,曝光并處理一批質量低劣的出版物和相關的出版單位、印制企業,把報刊、圖書出版差錯降到最低限度。(《光明日報》2006年12月28日)
王保安:工資改革將以促進社會公平穩定為目標
財政部綜合司司長王保安指出,下一階段我國的財政重點工作將以促進社會公平、穩定為目標,加大財政調節收入分配。以2006年7月1日開始計算的工資改革為例,此次工資改革,原則為限高、穩中、托低。具體做法是:第一是規范補貼,設定上中等收入的政策范圍,收入超過平均線的要削弱;第二是穩中,即中間的收入層次者工資水平可以繼續保持,也可以適當增加;第三就是托低,即要用三年時間提高低工資收入人群收入,使其達到平均水平。王保安強調,此次工資制度改革,并不是簡單增加工資,而是重在規范。(《經濟要參》2006年第77期)
問題
一些貪官買官賣官使官場變成市場
“買官賣官”越來越成為一些貪官污吏經營權力的重要項目。他們以越來越高的價格去買官,到手后,則大量拋售他們權力所能掌握的下級官帽,用以迅速收回成本,擴大利潤。過去是“三年清知府,十萬白花銀”,現在則出現“三年窮縣官,百萬紅包錢”的現象。在這些地方,官位變成了商品,官場變成了市場,買官賣官進一步市場化,構成了一條買官賣官的生意鏈,成了最大的腐敗利益鏈。(《半月選讀》2006年第22期)
未來糧食生產仍面臨五大問題
一是耕地面積減少的趨勢不可逆轉。有關專家預測,2020年我國保證糧食安全耕地存在相當數量的缺口。二是水資源匱乏的矛盾日益突出。有關研究表明,未來20年我國農業用水缺口將在2000億立方米以上。三是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自然災害趨于頻繁,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尚未扭轉,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不足45%,單位產品投入糧食產出量逐年減少。四是科技增糧任務繁重。五是市場約束更加突出。糧食價格走勢對糧食生產的影響難以把握。(《經濟要參》2006年第76期)
我國污染物排放已經嚴重超過環境承載能力
目前我國水、大氣、土壤等污染日益嚴重,固體廢物、汽車尾氣、持久性有機物等污染持續增加。按十大水系常年平均徑流量計算,我國地表水全部達到國家Ⅲ類水質標準時的COD(指化學需氧量,衡量水污染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容量必須控制在800萬噸,可2005年,全國COD排放量為1414萬噸,超過容量76.8%。另一個數據是,如果我國空氣質量要達到二級標準,那么二氧化硫允許的最大排放量是1200萬噸,但在2005年,全國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為2549萬噸,超過環境容量112.4%。(《經濟要參》2006年第77期)
城市與農村的福利財政存在巨大差異
中國農村的社會保障,目前僅限醫療、教育救助和低保福利(也即農村五保戶)。而城鎮居民所能享受到的養老保險、再就業保險和各種公共用品,農民完全沒有享受到。在福利項目支出方面,占全國人口約20%左右的城鎮居民占有全國財政性福利支出的95%以上的份額;而占全國人口75%以上的鄉村居民的財政性福利支出不足全國福利性支出的5%。(《大家文摘報》2006年12月25日)
趨勢
2007年我國經濟將呈現四個基本特征
一是消費繼續保持平穩增長。200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左右。二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有所回落。2007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左右,投資結構有所改善。三是貿易順差規模依然較大。受世界經濟增速下滑、國內市場競爭激烈等因素影響,2007年進出口增速有所下降,增長20%左右,貿易順差有所回落,但仍可能超過1200億美元。四是消費價格溫和上漲。水電、燃氣等資源產品價格繼續上漲,并成為推動價格總水平溫和上漲的主要因素。2007年我國經濟增長率將保持在8%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將在2%以內。(《經濟觀察報》2007年1月1日)
我國民營經濟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非公有制經濟在法律、法規、政策、制度等方面部產生根本變化。民營經濟在整個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民營經濟的自身素質亦發生歷史性變化。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民營經濟在二、三產業的就業人數約3,5億人,成為勞動就業的主渠道;民營經濟投資已占全社會投資的六成。未來五年間,中國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會進一步提高,成為經濟增長的最大的動力源泉。(《經濟要參》2006年第76期)
“十一五”期間全面提升農業科技應用水平
“十一五”期間,農村科技要通過國家主體科技計劃的支持,實現四個方面的目標。一是突出生物和信息兩大主導技術,引領現代農業發展,著力改善人居環境,把新興產業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通過平臺和基地建設,突出技術集成和應用,加強農村科技成果轉化,大力培育農村科技型企業;三是通過科技示范引導,推進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加速農村科技普及,培養新型農民;四是通過面上工作推動,強化基層科技服務和普及能力,營造學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圍,整體提升基層科技工作水平。(《光明日報》2006年12月22日)
全球最大的五十家零售企業八成已經進入中國
近年來,中國的零售業蓬勃發展,外資企業的興趣也日益濃厚。2005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7177億元,同比增長了12.9%。當年,商務部批準設立的外資商業企業達1027家,是前12年批準設立的外資商業企業總數的三倍。截至2005年底,全球最大五十家零售企業中的八成已經進入中國。(《經濟要參》2006年第77期)
未定稿
我們應怎樣紀念長征
楊建業認為,70年后的今天,確實在很多方面已和當年的長征時代不可同目而語了。徐向前元帥回憶說,當年的紅軍監督機制嚴密,紀律嚴明,一個司務長,僅因貪污了20元錢,就被槍斃。而現在許多貪官,動輒爆出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的大案,似乎也無掉腦袋之虞。許多貪官,平時顯得比誰都無限崇敬老一輩革命家,但背地里,卻瘋狂攫取納稅人的血汗,徹底背叛了長征精神。長征精神和革命傳統在這些人身上不會起到絲毫的教化作用。歸根結底,還是要深化體制改革,增加行政的透明度和監督力度。這才是對長征的最好紀念。(《雜文月刊》2006年第11(上)期)
目前房地產將開始進入轉型期
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會長聶梅生預期,經過連續三年的宏觀調控,房價將趨于穩定,房地產業仍舊會是支柱產業,目前將開始進入轉型期。一是把住宅從房改以后,非常強調其經濟屬性向強調其公共屬性方面轉型。住宅作為具有經濟以及公共雙重屬性的產品,從1998年房改,一直到2003年宏觀調控5年當中,商品房貨幣化都是為了來拉動經濟。不管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一直在強調房地產的經濟屬性,對民生方面的考慮是不夠積極的。在中低收入住房、廉租房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政策缺位和資金缺位問題。二是抑制投資、投機,從房地產投資功能向其使用功能上轉移。房地產宏觀調控后,是要一種比較合適的質量,比較合適的戶型,真正為了居住的需求,而非投資。三是從資源消耗型向資源節約型轉變。(《經濟要參》2006年第77期)
當前不宜出臺進一步緊縮性措施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指出,2006年經濟增長速度有望達到10%,目前不適合采取更多的緊縮性政策。原來采取的緊縮性措施還需要一段時間觀察。如果下滑的趨勢較快,政策要早點調整,不要等滑到8%以下再調整。我國進行匯率調整,需要用更寬泛的眼光。匯率調整是一個綜合性問題,可調的變量可以多一些,需要各個方面采取措施來實現這個平衡。(《經濟要參》2006年第76期)
舉措
重慶:對“倒金字塔”權力結構糾偏
重慶市成為直轄市以來,形成了市直管區縣、區縣直管鄉鎮的行政體制,大城市和大農村的二元結構較為突出,都市與周邊城市之間缺乏區域性中心城市這一中間層。在運行中,逐漸出現了權力上位推移的情況,上下之間層級權限不清,市級的權力過于集中,形成了倒金字塔形的權力結構。為改變這種狀況,重慶市決定著力培育萬州等六大區域性中心城市,并對這6個區進行“特別放權”——把市級行政機關的92項行政權項賦予這6個區行使,還將在規劃布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扶持重大產業項目、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強化城市配套功能方面進行變革。(《中國青年報》2006年12月28日)
數據
2005年我國完成裁軍20萬
2005年底,我國完成裁軍20萬,軍隊規模現保持230萬人。(《中國青年報》2006年12月30日)
八年半查出單位“小金庫”1406億元
2006年上半年,全國審計機關共查出違規小金庫130億元。從1998年到2006年上半年,共8年半,全國審計機關共查出“小金庫”(含擠占挪用)金額1406億元,其中分不同類型的單位,機關事業單位730億元,企業396億元,金融機構25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單位17億元,專項資金使用單位8億元。(《經濟要參》2006年第76期)
房價暴漲中500-1000億元非正常流失
在2004年房價暴漲過程中起碼有數百億元資金去向不明。2004年商品房銷售額為10375億元,其中開發商得到20-30%,政府得到30-40%,金融機構5-10%,建筑商10-15%,非正常流失占5-10%。非正常流失大約在500億-1000億元左右。(《反腐敗導刊》2006年第12期)
經濟適用房南轅北轍。出租率高達48%
一項針對2005年北京、太原、西安三地的調查顯示,高達48%的經濟適用房被用于出租。這一現象表明,經濟適用房正成為中國一些房屋有產者謀利的工具。(《半月談》200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