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一些部委官員應該會感到心情郁悶:他們會驀然發現,不知從何時起,自己頒布的政策,不再說一就是一,自己所走的步子,不再那么安然自若。從文化部的“午夜2點后禁止娛樂場所營業”,發改委的調控政策,衛生部的“不要妖魔化醫務工作者”論調,到藥監總局在蘇丹紅、博士倫、欣弗藥等問題上的表現,到廣電總局“五類廣告禁播令、境外動畫片限播令”,再到這次林業局“野生動物狩獵權”的拍賣……每一項政策的出臺,常常要面臨媒體、網絡與大眾的議論與質疑。
從民主政治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當然是好現象。光靠部委官員們關起門來研究出的政策,畢竟是靠不住的,罔顧民意與脫離實際的事情,難免不發生。任何政策,只有經過充分博弈,才能期待實現和諧,而民間輿論的充分介入,不啻一種民主參與的實現。說起道理來大家都懂,但當信息公開給政府行為制造出一個個“絆腳石”的時候,讓作為當局者的部委欣然接受民主所帶來的“附帶效應”,總還是不太容易的事情。
比如這次備受關注的“野生動物狩獵權”拍賣會,林業局稱,作為首次嘗試,他們希望能低調運作,但一則拍賣公告竟然給此事帶來了意料不及的公眾關注,也揭開了已在國內“內部審批”了20年之久的國際狩獵面紗——當公眾關注、熱議擾亂了其最初算盤的時候,下一次“某某權”拍賣會,他們會提前主動與民眾討論,還是更傾向于更好的守護“低調”運作,以避免麻煩?恐怕后一種選擇,并非不符合常態的人性。
作為重要的政府部門,各部委不僅需要有傾聽民眾議政的胸襟,更需要有吸納百姓意見的智慧。
當前的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企業改革和經濟發展促成了社會的高度分化,舊有的以企事業單位為單元的管理模式逐步瓦解,而新的社會結構又未能建立,這個時候,百姓缺乏集團代言。多以分散的個體單位來關心國事。而現代政治的基本任務即在于創造一個政治過程,使多元分散的社會利益仍能凝聚為民族整體的意志。
有人擔憂,大家都來議論政府的政策行為,社會的喧囂只能撩撥起缺乏理智的情緒。這聽起來的確有些“強詞有理”。我們并非說老百姓反對的聲音一定是對的,而是說對于民眾的質疑需要有正確的態度——真理越辯越明。維護政府的權威性,不能光靠“關門行政”,更不能光靠“強權行政”,一種制度、一項政策要贏得人們的承認,需要借助充分的社會論證,最大限度地獲得民意的支持。沒有比獲得最大多數民意支持更具有合法性的政策了。
從過去的反常平靜到今天的正常質疑,從傳統的權力權威走向未來的法理權威,這是民主政治建設必然要經歷的過程。重要的是,面對大眾媒體、網絡言論與大眾輿論的非議與質疑高潮,經歷過此般熱議高潮考驗的政府,才能更加理性,更趨科學,獲得更多的權威與進步。
(摘自《燕趙都市報》)